在中國有,京津唐,長江三角,珠江三角經濟區域。在美國有這樣的經濟區域劃分嗎? 哪里有介紹它們的詳細文章?
熱心網友
二、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 1929-1993年的經濟大危機,把南部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影響了全國經濟的復蘇和社會穩定。為了使美國從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極不均衡的國家變成一個經濟活動遍布全國,人們能較平等地享受幸福的國家,羅斯福新政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對落后地區經濟的宏觀調控,把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看作是事關國家長遠利益和本國經濟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運轉的大事。聯邦政府廣泛運用財政貨幣政策,采取了經濟法律等多種措施,培養落后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其具體政策如下: 1.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實行不同的稅制。從30年代起,聯邦政府對北部發達地區多征稅,把增量部分轉移支付給落后地區;對落后地區多留資金,積極培養其良性循環能力。隨著落后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總體趨勢到90年代才有所調整,減小了南北稅負的差異。 2。利用轉移支付手段調節落后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二戰后,聯邦財政始終注意對落后地區的資金補貼。50年代,財政援助的重點在南部。80年代,區域之間的補助差異有所減輕,但落后地區的份額依然較大。 3.利用軍事援款支持落后地區工業的發展。地理條件的相互優越加上兩個地區的“議員運動”,美國很多尖端軍火工業和重要的軍事基地都建立在西部和南部。從40年代始,聯邦軍事撥款一直向該區傾斜。巨額撥款,既促進了該區的工業發展,又帶動了消費,擴大了該區的市場容量。 4.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加快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了有計劃地開發落后山區,聯邦政府于60年代頒發了“地區再開發法”和“阿巴拉契亞山區開發法。”以打破行政區劃,實現區域綜合治理。聯邦財政為此特設專款。撥付貧困地區,用于受援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污染治理、興建科學公園等,其中一部分款項支援私營公司,鼓勵他們向落后地區投資。 5.政府出資興辦水利事業,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水利工程耗資大、工期長,收益不穩定,私人資本一般不愿涉及。各級地方政府出于本位利益的考慮,也不愿興建跨區的大型工程。因此,聯邦政府采取統一規劃,直接管理的方式,出面組織興建諸如田納西流域綜合治理的跨區工程,并配套建設發電廠、化肥廠、環保工程,吸收當地剩余勞力,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建設。 6.利用財政融資手段,鼓勵私人企業向落后地區投資。聯邦政府通過經濟開發署,對在落后地區投資的私人企業提供長胡低息或無息貸款,對向落后地區投資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予以信貸保險和技術援助。同時政府出資在南部農村建醫院、辦學校,發展郵電和保險、改善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保障系統,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7.提高勞動力素質,引導人力資源流向。在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進程,聯邦政府不僅注意物質投入,更注意優化人力資本。聯邦政府在加大向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規模的同時,采取物質鼓勵手段,引導勞動者南移。主要手段包括給南移勞動者發放遷移補貼費和住房補貼費、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給投資者予以稅收優惠等。 由于目標明確、措施合理,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它改善了產業結構。各產業協調發展,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航空、能源、半導體、計算機等新興工業遍布南部各州,該區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減輕了就業壓力,弱化了種族隔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發展了該區的文化教育,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