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熱心網友

 東風-21中程地對地導彈 射程:1,700公里  1,800公里(Mod1);  2,700公里(Mod2);  3,000公里(Mod3)  彈長:10。7米  彈徑:1。4 米  彈重:14。7噸  彈頭:一枚600公斤的30萬噸級  當量熱核彈頭或電磁脈沖彈頭  制導:慣性陀螺 + 彈載計算機  精度(CEP):300-500米  服役情況: 東風-21主要有三種型號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為1,800公里,酬載600公斤,估計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kT之間,中國在制造了大約100枚以后已經停產,為因應臺海局勢已經有相當部份的部隊改裝了常規彈頭;改良后的Mod2(DF-21A)射程增至2, 700公里,量產持續中;最新型的Mod3為穿破TMD和NMD的保護傘再作精進,擁有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部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雖機動力和戰機相比拉不到幾個G,好在馬赫10的速度大大縮小了攔截導彈的誤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擊時錯之絲毫,差之數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體表現Mod3已經接近于美國已拆毀的潘興II式導彈,在閱兵式上公開展視Mod2后,可能已經服役。  CSS-5/東風-21是一種二級中程彈道導彈(MRBM),其射程超過2000公里。它是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陸基型,也是中國第一種采用固態燃料的彈道導彈。它采用豎立式運輸發射架(TEL)發射,也是中國第一種具備公路機動性能的導彈。該型導彈采用一種與中國潛射導彈相似的“冷發射”技術,該型潛射彈道導彈從其發射筒中彈射出水面后,再由發動機在空中點火上升。東風-21的確切部署數量也無法得知,估計數量約為8-50枚,而其發射架數量可能達到50個。  該導彈從1967年開始研制,并于1985年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試飛,據報道從1991年開始部署,它將逐步取代老式東風-3A。據報道,該型導彈安裝了中國第一種自動化火力指揮和控制系統,并安裝了陀螺儀慣性制導系統和彈載計算機。東風-21的可能目標包括俄羅斯和印度的城市地區,以及日本和臺灣。  由于標志攻擊準確度的圓公差概率(CEP)指標較差,東風-21原型只用于執行核彈攻擊任務。然而,中國顯然在為該型導彈研制了一種終端制導(可能基于雷達制導技術)系統。這種系統將使該型導彈具備高精度的常規攻擊能力。實際上,據報道中國已擁有并部署一種安裝高爆常規彈頭的改型東風-21即東風-21A(CSS-5的2型)。如果事實如此,該型導彈將執行原來由東風-25(該研制項目已被取消)執行的常規攻擊任務。東風-21型中程地對地導彈和由我國自行研制發展的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代號“東風-31”。后者于99年8月2日剛剛試射成功。不過復數的公開出版物記錄“在1995年5月29日,中國曾經從山西太原附近(注:五寨地區)以同樣的高彈道向新疆的庫爾勒地區進行過東風-31型導彈的試射”。1999年又先后從五寨導彈及航天實驗中心進行了冷射實驗和導彈試射,那么今次試射是否標志著東風-31已經進入了實戰值班呢?其政軍意義著實令人玩味。前者早在70年代末就展開了研制工作,其間一直被列為國家最高機密之一,外間雖有幾幅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流傳,但總給人以“尤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今得以見,雖恨晚,但那份新鮮感和興奮感依然濃厚! 那就讓我們先講講東風-21吧!東風-21發展自巨浪-1型固體潛射對地彈道導彈,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愛萍將軍批示,“巨浪上岸”了。 1966年10月,直徑為1400毫米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次年,潛對地彈道導彈“巨浪-1”的研制工作隨即展開。盡管巨浪-1直至1988年9月才試射成功。但是,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提出了以“以戰略導彈打游擊”的設想。張愛萍將軍接到命令,特批,要以巨浪-1為基礎研制地面機動彈道導彈。以巨浪-1接近3000公里的距離來看,再放到當時防蘇批修的大時代背景,鄧公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東風-21從78年開始設計算起,直到7年后的5月首次測試方告成功。設計之初,文革浩劫始過,國力積貧,百業待興,研制像東風-21這樣緊湊,可靠性高的固體燃料機動導彈,各中難度非外人能夠體會。盡管大家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的仿若一座平躺的大鍋爐,排氣閥門和各式線路暴露無遺,十分丑陋和落后,但其內部技術含量是當時二炮導彈中最高的一個。 東風-21同巨浪-1類似,采用二級固體(聚硫橡膠復合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導彈全長10.7米,直徑1.4米,重量14700公斤,彈頭600公斤,可載一枚熱核或常規彈頭,射程2700公里,東風-21的制導方式為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積分儀加彈上計算機,比起它設計淘汰的東風-3而言,精度提高了一倍不止,其制導精度圓周偏差率(CEP)達到500米左右。 東風-21主要有三種型號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為1800公里,酬載600公斤,估計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千噸之間,中國在制造了大約100枚以后已經停產,為因應臺海局勢已經有相當部份的部隊改裝了常規彈頭;改良后的Mod2(東風-21A)射程增至2700公里,量產持續中;最新型的Mod3為穿破TMD和NMD的保護傘再作精進,擁有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部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雖機動力和戰機相比拉不到幾個G,好在馬赫10的速度大大縮小了攔截導彈的誤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擊時錯之絲毫,差之數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體表現Mod3已經接近于美國已拆毀的潘興II式導彈,在閱兵式上公開展視Mod2后,可能已經服役。 為適應未來局部高科技戰爭的需要,中國為其中,短程機動彈道導彈還在進行各類常規彈頭的研究,其中雙向集束彈藥,撒布式地雷,電磁脈沖器和高鉆透彈頭是其發展的幾個方向。 1985年,東風-21在試射成功后,僅兩年后就加入到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序列當中,成為了二炮第一支地面機動導彈單位。東風-21是地面車載彈道導彈,導彈車儲存,豎起,發射三位一體(TEL)。每組TEL另配5輛后勤車輛保障。平時,東風-21的TEL儲藏在深山和地下的洞庫中,戰時拉到預定發射陣地進行發射。其展開程序依次為,各型車輛進入陣地,啟動地面設備,豎起導彈,完成平臺調平,瞄準及射擊諸元準備后,導彈即可發射,準備時間大致在10到15分鐘以內。發射采冷射(Cold-Launched),先以燃氣動力將導彈推離發射筒,當導彈離地20米時,火箭再點火加速升空。根據公開的資料,到目前為止,二炮總共有至少有4處東風-21基地,分別是駐守吉林通化的第一軍第406旅,配16組發射車,安徽安慶的第二軍410旅,云南楚雄和建水(8組)的第三軍第402,408旅。負責對臺任務的南京戰區自96年以來在福建和云南又開辟了多處導彈發射陣地。 一種以東風-21導彈為基礎,加長一節火箭的東風-25已經研制成功,與東風-21相比,東風-25的射程和精度都有相當的提升,西方某些軍事專家指出,參演的東風-21實為東風-25,但是一幅老舊的東風-21同其對比還是看不出火箭長“高”在哪里。在可預見的未來,東風-21系列彈道導彈仍不失為一種具有優良性能和高度隱蔽性的威攝性武器,其所屬部隊仍將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和領土完整盡心盡力,再度輝煌。 。

熱心網友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領教過.我想小日本快有這個幸運的機會了。

熱心網友

要了解更多軍事知識請上 戰火虛擬軍事社區

熱心網友

推進劑:兩級固體聚硫橡膠   射程:1,700公里;   1,800公里(Mod1);   2,700公里(Mod2);   3,000公里(Mod3)   彈長:10。7米   彈徑:1。4米   彈重:14。7噸   彈頭:一枚600公斤的30萬噸級   當量熱核彈頭或電磁脈沖彈頭   制導:慣性陀螺+彈載計算機   精度(CEP):300-500米     服役情況:東風-21主要有三種型號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為1,800公里,酬載600公斤,估計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kT之間,中國在制造了大約100枚以后已經停產,為因應臺海局勢已經有相當部份的部隊改裝了常規彈頭;改良后的Mod2(DF-21A)射程增至2,700公里,量產持續中;最新型的Mod3為穿破TMD和NMD的保護傘再作精進,擁有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部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雖機動力和戰機相比拉不到幾個G,好在馬赫10的速度大大縮小了攔截導彈的誤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擊時錯之絲毫,差之數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體表現Mod3已經接近于美國已拆毀的潘興II式導彈,在閱兵式上公開展視Mod2后,可能已經服役。 。

熱心網友

東風-21(JL-1)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推進劑:兩級固體聚硫橡膠§射程:1,700公里; 1,800公里(Mod1); 2,700公里(Mod2); 3,000公里(Mod3)§彈長:10。7米§彈徑:1。4米§彈重:14。7噸§彈頭:一枚600公斤的30萬噸級 當量熱核彈頭或電磁脈沖彈頭§制導:慣性陀螺 + 彈載計算機§精度(CEP):300-500米  服役情況: 東風-21主要有三種型號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為1,800公里,酬載600公斤,估計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kT之間,中國在制造了大約100枚以后已經停產,為因應臺海局勢已經有相當部份的部隊改裝了常規彈頭;改良后的Mod2(DF-21A)射程增至2, 700公里,量產持續中;最新型的Mod3為穿破TMD和NMD的保護傘再作精進,擁有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部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雖機動力和戰機相比拉不到幾個G,好在馬赫10的速度大大縮小了攔截導彈的誤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擊時錯之絲毫,差之數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體表現Mod3已經接近于美國已拆毀的潘興II式導彈,在閱兵式上公開展示Mod2后,可能已經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