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有三菱J2M3戰斗機J2M3 Raiden(雷電)是二戰時期日本三菱公司出產的戰斗機。太平洋戰爭時美軍給日軍J2M系列戰斗機取綽號叫Jack。J2M系列屬單發單座截擊機,是A6M“零”式戰斗機的設計師——崛越二郎設計的“零”式的后繼機。原型機于1942年試飛,J2M系列是日本第一種發動機功率達到盟軍先進戰斗機標準的戰斗機。由于美國對日本重要戰略目標的轟炸,尤其是對飛機制造業和飛機發動機制造業的轟炸,使其配用發動機的生產受到影響,J2M系列戰斗機的生產一直十分緩慢,至戰爭末期只生產了476架。1944年首次被美軍飛行員發現,美軍給該機的識別編號是“Jack”(當時美軍用人的名字來為日本飛機命名,男子名代表戰斗機,女子名代表轟炸機)。僅有小部分J2M系列戰斗機在菲律賓前線參加戰斗,大部分都在本土和美軍B-29作戰。最著名的就算零式戰斗機吧! 零戰是一架相當優秀的戰斗機,在二次大戰初期轉戰各地幾無敵手,也造就出所謂的 零戰是一架重量相當輕的戰斗機,當初設計的重點要求重量輕和極佳的回轉性能,在這樣的需求之下,零戰舍掉許多在美制或是歐洲戰斗機上常見的裝甲和自封油箱,這一點使得零戰在戰斗中相當脆弱,甚至只要幾發子彈就可以擊落他。 相對來說,零戰機上的武裝,初期是兩挺7。7公機槍和兩門20公機炮。這兩挺7。7公機槍的火力相當薄弱,子彈重量低,穿透力不足,甚至連美軍戰斗機上的裝甲板與自封油箱都不能有效穿透,因此許多受損的飛機上面可以數到一堆子彈孔,但是造成的傷害有限。 另外兩門20公機炮是由奧瑞岡公司授權生產,基本上機炮和機槍的搭配在二次大戰的戰斗機上非常普遍,像是德軍的戰斗機上經常可見,但是這兩門20機炮的炮口初速約在606公尺/秒,再超過300碼之后子彈因為散布過廣導致無法精確命中目標,想要有效射擊必須將距離拉近到250碼以內。這兩門機炮加起來也只有120發的子彈,數量過低。 反過來看,美軍初期和零戰較常交手的戰斗機以F4F為多,初期F4F配有4挺12。7公機槍,后期增強到6挺,美國的12。7公機槍甚至授權英國生產,性能相當不錯,射速高,彈束集中,破壞力也強,所以在同樣的射擊時間下,F4F可以投射較多的子彈于目標上。 在對頭攻擊時,F4F因為機槍的有效射程高于20公機炮,得以先開火射擊,取得先機,致使零戰在武裝上居于下風。 另外一點很少被提及的部份是,美軍在珊瑚海戰役中首度配發燃燒機槍子彈,這種子彈非常容易穿透零戰的鋁合金外表,增加破壞威力。有一位列基辛頓航艦上的F4F飛行員被零戰的多發20公機炮命中,甚至有一發因為不能穿透自封油箱而留在里面,人本身也受傷,而航艦上的人員數到第50個7。7公機槍彈孔后就中止,可見零戰的武裝在對付美軍的飛機時未能有效的發揮作用。 但是技術上的優勢資訊一直要到42年五月/六月的戰斗之后才逐漸傳布開來,美軍當時已經展開登錄瓜達康納爾的作戰,所以在此支后美軍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訊零戰作戰,即使是以性能加差的F4F也可以打成平手,甚至扭轉劣勢。戰術方面 日軍的飛行員多半經過良好的訓練與在中國戰場的磨練,再開戰初期面對未經充分物質和心理準備的美軍,勝算自然比較大,也成就出日軍的神話,美軍初期甚至有對零戰的恐懼,不過在技術資料逐漸齊備,和擄獲第一架可以飛行的零戰之后,美軍比較有方向可以在技術上超越零戰。在戰術上呢? 基本上,日軍是采用3機作戰的方式,也就是3機編隊,長機在中央,他首先展開攻擊,而有兩邊的僚機掩護。在進行飛行訓練的時候,則是以3機的倍數,也就是3機、6機或甚至9機進行作戰訓練,這種戰術在中國戰場時效果可,但是當面對以兩機為編隊的美軍時,日軍的編隊和戰術就顯得比較呆板,不能有效的應付作戰中的變化,加上美軍后來也知道長機的位置,就優先對長機攻擊以影響整個編隊的作戰步調。 在中途島作戰之后,大量有經驗的日軍飛行員消失,也影響到過有經驗的長機的數量,所以整體說來戰術彈性和效率上就大打折扣了。 。

熱心網友

里很全,自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