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見肅宗是在什么時候 那時候安史之亂over了沒有?他們在那次見面談了些什么?在見面之前杜甫在哪里在見面之后杜甫去了哪里

熱心網友

杜甫 杜甫(712—770),字于美,鞏縣(今尚河南)人,出身于一個世代“奉儒守官’喲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開元中,年輕的杜甫曾漫游吳、越、齊、趙一帶。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友誼。天寶五載(746)赴長安應試落第,困頓京城十年。天寶十四載(755)四十四歲時,才被授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微職。安史亂起,在流離顛沛中被叛軍所俘,后從長安只身逃奔鳳翔,受任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棄官西行,經關隴。泰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節度使嚴武薦舉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社工部。永泰元年(765),離蜀東下,滯留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陽一帶。五年(770),病逝于湘水上的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表、禍亂迭起的時代。在政局日趨腐敗的形勢下,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破滅,飽經憂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對人民大眾的苦難有了親身的感受。他的詩歌相當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充滿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感情,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善于從一切優秀文學傳統中吸取營養并加以發揚光大,形成了“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他兼長各體,尤其對七律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的許多反映民生苦難的詩歌,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傳統,又有自己的開拓和藝術創造,是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的先聲。作品有《杜少陵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