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管理層政策三心二意 股改面臨夭折危險 來源: 點擊數:2   中國股市歷來具有風向標意義的60天線(1130點)的失守,標志著6月6日從千點政治底起步的中級行情的結束。而今,更令人揪心的是,管理層的股改政策三心二意,股改正面臨夭折的危險。管理層應在防止股改夭折上多動腦筋;應盡早明確用一二年時間完成80%上市公司股改后再新老劃斷的政策取向,以穩定市場的預期。  危險之一:管理層已全然沒有了股改之初所持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新的歷史轉折”的底氣。4個多月來,盡管政府背景的資金全力護守千點,但大盤始終未能反攻至股改前4月14日的1253點位置,與管理層先前的期望相差甚遠。相反,完成股改公司僅10%不到,1100點便不保。此時,管理層的調子卻變了,開始找臺階下,最典型的就是原證監會副主席、現中央匯金公司副董事長及中金公司董事長汪建熙發表的嚴冬般寒冷的講話:“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應該成為股指的人質和附庸,股指的高低不應成為政策制定的風向標,不應該成為衡量市場優劣的主要指標”。言下之意,股改后指數下跌是正常的,哪怕股指再暴跌,政府也不必在意,不必救市。此番講話用在15年的一直是政策市的中國股市,未免殘酷。因為,無數投資者是在政府堅稱的1500政策底、1300點政策底時以高溢價、高成本進入股市的,是為國企高價圈錢扭虧作了重大犧牲的,就連190多家基金的3000-4000億資金都是從1600點開始一路往下建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不顧歷史、不顧國九條關于“特別要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承諾,對股市危機撒手不管嗎?   危險之二:迫不及待地“新老劃斷”。在汪建熙講了“不管指數”之后,緊接著主張“當前中國股市應推動優秀藍籌股在國內上市”,本周匿名的權威人士稱:“要加快股改節奏”。這便和盤托出了管理層盡早推出新老劃斷、恢復擴容的強烈意愿。記得5月份,當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講“60—70%流通市值完成了股改后就應實現新老劃斷”,就引來市場反對聲一片,而今,在90%以上的上市公司還未進行股改的情況下,就有人不斷放出“新老劃斷”風聲,令人不寒而栗。這是近期基金重倉股大逃亡和股指重挫的導火線。這不是一心一意搞股改,而頗類似于向等待對價“救濟”的“逃難人群”中扔“重磅炸彈”,是葬送股改。  危險之三:供嚴重大于求的趨勢導致G股全面貼權,使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名存實亡。近期復牌的G股,絕大部分自動貼權,尤其是本周四深市復牌的幾只G股,跌幅均在30%以上,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喪失殆盡,卻讓非流通股白白獲得流通權。這一方面表明,平均10送3的對價比例太低,尤其是非流通股數量大的送出度更低,侵害了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股市的資金嚴重不足,根本無力支撐平均10送3所新增的3000元億流通市值,更不消說一年后再承受5%非流通股兌現壓力。試想,管理層至今未拿出讓流通股東實實在在享受10送3對價實惠的增資舉措,聽任G股自然除權,反而還咄咄逼人地想恢復擴容,還有誰敢進股市投資?  危險之四:流通股東對對價方案的投票率越來越低。按照正常的民主程序,只有當投票人數占到應投票人數的50%以上,投票結果才屬有效。而現在,有的公司只有14%的人去投票,本身就是無聲的抗議。14%的人即便通過率達99%,其實也屬無效。然而,現在對價方案卻堂而皇之地一個個順利通過。這實際上是一種假民主。更何況,這種投票還是在新老劃斷的壓力下強迫進行的,投贊成票者并非真正支持方案,而只是為了在10送3方案通過后能撈回10%的收益,減少部分損失就割肉出局。遺憾的是,管理層從高通過率中作出了大多數投資者支持股改、可以加快股改的誤判。  危險之五:不斷有人以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股市為由,認為中國股市已有投資價值,跌不到哪里去,為加快股改節奏,盡早恢復擴容造勢。諸如美國證監業協會認為,中國股市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通用電器入駐深發展,德意志銀行將高價買入華廈銀行股權,800億美元熱捧在香港上市的建行IPO等輿論,都被大力渲染,似乎中國投資者失去了理性。殊不知,外資是想在中國股市從2245點跌到1000點時來抄中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大底,然后做差價,撈一把就走。正如若美國股市從現在10000點跌到4500點時,中國投資者也同樣會看好美國股市一樣,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資金十分充沛,債券市場收益率僅1%多一點,仍有巨資積極買入,既然中國股市那么有投資價值,為什么這些國內的大資金不進股市淘金呢?原因就在于中國股市虧損效應越演越烈,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激化,股市一味圈錢的本性并未改變,進來豈不等于送死? 。

熱心網友

中國股市歷來具有風向標意義的60天線(1130點)的失守,標志著6月6日從千點政治底起步的中級行情的結束。而今,更令人揪心的是,管理層的股改政策三心二意,股改正面臨夭折的危險。管理層應在防止股改夭折上多動腦筋;應盡早明確用一二年時間完成80%上市公司股改后再新老劃斷的政策取向,以穩定市場的預期。  危險之一:管理層已全然沒有了股改之初所持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新的歷史轉折”的底氣。4個多月來,盡管政府背景的資金全力護守千點,但大盤始終未能反攻至股改前4月14日的1253點位置,與管理層先前的期望相差甚遠。相反,完成股改公司僅10%不到,1100點便不保。此時,管理層的調子卻變了,開始找臺階下,最典型的就是原證監會副主席、現中央匯金公司副董事長及中金公司董事長汪建熙發表的嚴冬般寒冷的講話:“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應該成為股指的人質和附庸,股指的高低不應成為政策制定的風向標,不應該成為衡量市場優劣的主要指標”。言下之意,股改后指數下跌是正常的,哪怕股指再暴跌,政府也不必在意,不必救市。此番講話用在15年的一直是政策市的中國股市,未免殘酷。因為,無數投資者是在政府堅稱的1500政策底、1300點政策底時以高溢價、高成本進入股市的,是為國企高價圈錢扭虧作了重大犧牲的,就連190多家基金的3000-4000億資金都是從1600點開始一路往下建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不顧歷史、不顧國九條關于“特別要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承諾,對股市危機撒手不管嗎?危險之二:迫不及待地“新老劃斷”。在汪建熙講了“不管指數”之后,緊接著主張“當前中國股市應推動優秀藍籌股在國內上市”,本周匿名的權威人士稱:“要加快股改節奏”。這便和盤托出了管理層盡早推出新老劃斷、恢復擴容的強烈意愿。記得5月份,當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講“60—70%流通市值完成了股改后就應實現新老劃斷”,就引來市場反對聲一片,而今,在90%以上的上市公司還未進行股改的情況下,就有人不斷放出“新老劃斷”風聲,令人不寒而栗。這是近期基金重倉股大逃亡和股指重挫的導火線。這不是一心一意搞股改,而頗類似于向等待對價“救濟”的“逃難人群”中扔“重磅炸彈”,是葬送股改。  危險之三:供嚴重大于求的趨勢導致G股全面貼權,使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名存實亡。近期復牌的G股,絕大部分自動貼權,尤其是本周四深市復牌的幾只G股,跌幅均在30%以上,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喪失殆盡,卻讓非流通股白白獲得流通權。這一方面表明,平均10送3的對價比例太低,尤其是非流通股數量大的送出度更低,侵害了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股市的資金嚴重不足,根本無力支撐平均10送3所新增的3000元億流通市值,更不消說一年后再承受5%非流通股兌現壓力。試想,管理層至今未拿出讓流通股東實實在在享受10送3對價實惠的增資舉措,聽任G股自然除權,反而還咄咄逼人地想恢復擴容,還有誰敢進股市投資?  危險之四:流通股東對對價方案的投票率越來越低。按照正常的民主程序,只有當投票人數占到應投票人數的50%以上,投票結果才屬有效。而現在,有的公司只有14%的人去投票,本身就是無聲的抗議。14%的人即便通過率達99%,其實也屬無效。然而,現在對價方案卻堂而皇之地一個個順利通過。這實際上是一種假民主。更何況,這種投票還是在新老劃斷的壓力下強迫進行的,投贊成票者并非真正支持方案,而只是為了在10送3方案通過后能撈回10%的收益,減少部分損失就割肉出局。遺憾的是,管理層從高通過率中作出了大多數投資者支持股改、可以加快股改的誤判。  危險之五:不斷有人以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股市為由,認為中國股市已有投資價值,跌不到哪里去,為加快股改節奏,盡早恢復擴容造勢。諸如美國證監業協會認為,中國股市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通用電器入駐深發展,德意志銀行將高價買入華廈銀行股權,800億美元熱捧在香港上市的建行IPO等輿論,都被大力渲染,似乎中國投資者失去了理性。殊不知,外資是想在中國股市從2245點跌到1000點時來抄中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大底,然后做差價,撈一把就走。正如若美國股市從現在10000點跌到4500點時,中國投資者也同樣會看好美國股市一樣,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資金十分充沛,債券市場收益率僅1%多一點,仍有巨資積極買入,既然中國股市那么有投資價值,為什么這些國內的大資金不進股市淘金呢?原因就在于中國股市虧損效應越演越烈,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激化,股市一味圈錢的本性并未改變,進來豈不等于 。

熱心網友

中國股市歷來具有風向標意義的60天線(1130點)的失守,標志著6月6日從千點政治底起步的中級行情的結束。而今,更令人揪心的是,管理層的股改政策三心二意,股改正面臨夭折的危險。管理層應在防止股改夭折上多動腦筋;應盡早明確用一二年時間完成80%上市公司股改后再新老劃斷的政策取向,以穩定市場的預期。  危險之一:管理層已全然沒有了股改之初所持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新的歷史轉折”的底氣。4個多月來,盡管政府背景的資金全力護守千點,但大盤始終未能反攻至股改前4月14日的1253點位置,與管理層先前的期望相差甚遠。相反,完成股改公司僅10%不到,1100點便不保。此時,管理層的調子卻變了,開始找臺階下,最典型的就是原證監會副主席、現中央匯金公司副董事長及中金公司董事長汪建熙發表的嚴冬般寒冷的講話:“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應該成為股指的人質和附庸,股指的高低不應成為政策制定的風向標,不應該成為衡量市場優劣的主要指標”。言下之意,股改后指數下跌是正常的,哪怕股指再暴跌,政府也不必在意,不必救市。此番講話用在15年的一直是政策市的中國股市,未免殘酷。因為,無數投資者是在政府堅稱的1500政策底、1300點政策底時以高溢價、高成本進入股市的,是為國企高價圈錢扭虧作了重大犧牲的,就連190多家基金的3000-4000億資金都是從1600點開始一路往下建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不顧歷史、不顧國九條關于“特別要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承諾,對股市危機撒手不管嗎?危險之二:迫不及待地“新老劃斷”。在汪建熙講了“不管指數”之后,緊接著主張“當前中國股市應推動優秀藍籌股在國內上市”,本周匿名的權威人士稱:“要加快股改節奏”。這便和盤托出了管理層盡早推出新老劃斷、恢復擴容的強烈意愿。記得5月份,當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講“60—70%流通市值完成了股改后就應實現新老劃斷”,就引來市場反對聲一片,而今,在90%以上的上市公司還未進行股改的情況下,就有人不斷放出“新老劃斷”風聲,令人不寒而栗。這是近期基金重倉股大逃亡和股指重挫的導火線。這不是一心一意搞股改,而頗類似于向等待對價“救濟”的“逃難人群”中扔“重磅炸彈”,是葬送股改。  危險之三:供嚴重大于求的趨勢導致G股全面貼權,使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名存實亡。近期復牌的G股,絕大部分自動貼權,尤其是本周四深市復牌的幾只G股,跌幅均在30%以上,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喪失殆盡,卻讓非流通股白白獲得流通權。這一方面表明,平均10送3的對價比例太低,尤其是非流通股數量大的送出度更低,侵害了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股市的資金嚴重不足,根本無力支撐平均10送3所新增的3000元億流通市值,更不消說一年后再承受5%非流通股兌現壓力。試想,管理層至今未拿出讓流通股東實實在在享受10送3對價實惠的增資舉措,聽任G股自然除權,反而還咄咄逼人地想恢復擴容,還有誰敢進股市投資?  危險之四:流通股東對對價方案的投票率越來越低。按照正常的民主程序,只有當投票人數占到應投票人數的50%以上,投票結果才屬有效。而現在,有的公司只有14%的人去投票,本身就是無聲的抗議。14%的人即便通過率達99%,其實也屬無效。然而,現在對價方案卻堂而皇之地一個個順利通過。這實際上是一種假民主。更何況,這種投票還是在新老劃斷的壓力下強迫進行的,投贊成票者并非真正支持方案,而只是為了在10送3方案通過后能撈回10%的收益,減少部分損失就割肉出局。遺憾的是,管理層從高通過率中作出了大多數投資者支持股改、可以加快股改的誤判。  危險之五:不斷有人以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股市為由,認為中國股市已有投資價值,跌不到哪里去,為加快股改節奏,盡早恢復擴容造勢。諸如美國證監業協會認為,中國股市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通用電器入駐深發展,德意志銀行將高價買入華廈銀行股權,800億美元熱捧在香港上市的建行IPO等輿論,都被大力渲染,似乎中國投資者失去了理性。殊不知,外資是想在中國股市從2245點跌到1000點時來抄中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大底,然后做差價,撈一把就走。正如若美國股市從現在10000點跌到4500點時,中國投資者也同樣會看好美國股市一樣,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資金十分充沛,債券市場收益率僅1%多一點,仍有巨資積極買入,既然中國股市那么有投資價值,為什么這些國內的大資金不進股市淘金呢?原因就在于中國股市虧損效應越演越烈,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激化,股市一味圈錢的本性并未改變,進來豈不等于。

熱心網友

不會的。

熱心網友

股改面臨夭折危險來源: 點擊數:2   中國股市歷來具有風向標意義的60天線(1130點)的失守,標志著6月6日從千點政治底起步的中級行情的結束。而今,更令人揪心的是,管理層的股改政策三心二意,股改正面臨夭折的危險。管理層應在防止股改夭折上多動腦筋;應盡早明確用一二年時間完成80%上市公司股改后再新老劃斷的政策取向,以穩定市場的預期。  危險之一:管理層已全然沒有了股改之初所持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新的歷史轉折”的底氣。4個多月來,盡管政府背景的資金全力護守千點,但大盤始終未能反攻至股改前4月14日的1253點位置,與管理層先前的期望相差甚遠。相反,完成股改公司僅10%不到,1100點便不保。此時,管理層的調子卻變了,開始找臺階下,最典型的就是原證監會副主席、現中央匯金公司副董事長及中金公司董事長汪建熙發表的嚴冬般寒冷的講話:“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應該成為股指的人質和附庸,股指的高低不應成為政策制定的風向標,不應該成為衡量市場優劣的主要指標”。言下之意,股改后指數下跌是正常的,哪怕股指再暴跌,政府也不必在意,不必救市。此番講話用在15年的一直是政策市的中國股市,未免殘酷。因為,無數投資者是在政府堅稱的1500政策底、1300點政策底時以高溢價、高成本進入股市的,是為國企高價圈錢扭虧作了重大犧牲的,就連190多家基金的3000-4000億資金都是從1600點開始一路往下建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不顧歷史、不顧國九條關于“特別要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承諾,對股市危機撒手不管嗎?   危險之二:迫不及待地“新老劃斷”。在汪建熙講了“不管指數”之后,緊接著主張“當前中國股市應推動優秀藍籌股在國內上市”,本周匿名的權威人士稱:“要加快股改節奏”。這便和盤托出了管理層盡早推出新老劃斷、恢復擴容的強烈意愿。記得5月份,當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講“60—70%流通市值完成了股改后就應實現新老劃斷”,就引來市場反對聲一片,而今,在90%以上的上市公司還未進行股改的情況下,就有人不斷放出“新老劃斷”風聲,令人不寒而栗。這是近期基金重倉股大逃亡和股指重挫的導火線。這不是一心一意搞股改,而頗類似于向等待對價“救濟”的“逃難人群”中扔“重磅炸彈”,是葬送股改。  危險之三:供嚴重大于求的趨勢導致G股全面貼權,使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名存實亡。近期復牌的G股,絕大部分自動貼權,尤其是本周四深市復牌的幾只G股,跌幅均在30%以上,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喪失殆盡,卻讓非流通股白白獲得流通權。這一方面表明,平均10送3的對價比例太低,尤其是非流通股數量大的送出度更低,侵害了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股市的資金嚴重不足,根本無力支撐平均10送3所新增的3000元億流通市值,更不消說一年后再承受5%非流通股兌現壓力。試想,管理層至今未拿出讓流通股東實實在在享受10送3對價實惠的增資舉措,聽任G股自然除權,反而還咄咄逼人地想恢復擴容,還有誰敢進股市投資?  危險之四:流通股東對對價方案的投票率越來越低。按照正常的民主程序,只有當投票人數占到應投票人數的50%以上,投票結果才屬有效。而現在,有的公司只有14%的人去投票,本身就是無聲的抗議。14%的人即便通過率達99%,其實也屬無效。然而,現在對價方案卻堂而皇之地一個個順利通過。這實際上是一種假民主。更何況,這種投票還是在新老劃斷的壓力下強迫進行的,投贊成票者并非真正支持方案,而只是為了在10送3方案通過后能撈回10%的收益,減少部分損失就割肉出局。遺憾的是,管理層從高通過率中作出了大多數投資者支持股改、可以加快股改的誤判。  危險之五:不斷有人以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股市為由,認為中國股市已有投資價值,跌不到哪里去,為加快股改節奏,盡早恢復擴容造勢。諸如美國證監業協會認為,中國股市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通用電器入駐深發展,德意志銀行將高價買入華廈銀行股權,800億美元熱捧在香港上市的建行IPO等輿論,都被大力渲染,似乎中國投資者失去了理性。殊不知,外資是想在中國股市從2245點跌到1000點時來抄中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大底,然后做差價,撈一把就走。正如若美國股市從現在10000點跌到4500點時,中國投資者也同樣會看好美國股市一樣,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資金十分充沛,債券市場收益率僅1%多一點,仍有巨資積極買入,既然中國股市那么有投資價值,為什么這些國內的大資金不進股市淘金呢?原因就在于中國股市虧損效應越演越烈,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激化,股市一味圈錢的本性并未改變,進來豈不等于送死? 。

熱心網友

不會

熱心網友

不會的有國家支撐著

熱心網友

中國股市歷來具有風向標意義的60天線(1130點)的失守,標志著6月6日從千點政治底起步的中級行情的結束。而今,更令人揪心的是,管理層的股改政策三心二意,股改正面臨夭折的危險。管理層應在防止股改夭折上多動腦筋;應盡早明確用一二年時間完成80%上市公司股改后再新老劃斷的政策取向,以穩定市場的預期。  危險之一:管理層已全然沒有了股改之初所持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新的歷史轉折”的底氣。4個多月來,盡管政府背景的資金全力護守千點,但大盤始終未能反攻至股改前4月14日的1253點位置,與管理層先前的期望相差甚遠。相反,完成股改公司僅10%不到,1100點便不保。此時,管理層的調子卻變了,開始找臺階下,最典型的就是原證監會副主席、現中央匯金公司副董事長及中金公司董事長汪建熙發表的嚴冬般寒冷的講話:“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應該成為股指的人質和附庸,股指的高低不應成為政策制定的風向標,不應該成為衡量市場優劣的主要指標”。言下之意,股改后指數下跌是正常的,哪怕股指再暴跌,政府也不必在意,不必救市。此番講話用在15年的一直是政策市的中國股市,未免殘酷。因為,無數投資者是在政府堅稱的1500政策底、1300點政策底時以高溢價、高成本進入股市的,是為國企高價圈錢扭虧作了重大犧牲的,就連190多家基金的3000-4000億資金都是從1600點開始一路往下建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不顧歷史、不顧國九條關于“特別要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承諾,對股市危機撒手不管嗎?危險之二:迫不及待地“新老劃斷”。在汪建熙講了“不管指數”之后,緊接著主張“當前中國股市應推動優秀藍籌股在國內上市”,本周匿名的權威人士稱:“要加快股改節奏”。這便和盤托出了管理層盡早推出新老劃斷、恢復擴容的強烈意愿。記得5月份,當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講“60—70%流通市值完成了股改后就應實現新老劃斷”,就引來市場反對聲一片,而今,在90%以上的上市公司還未進行股改的情況下,就有人不斷放出“新老劃斷”風聲,令人不寒而栗。這是近期基金重倉股大逃亡和股指重挫的導火線。這不是一心一意搞股改,而頗類似于向等待對價“救濟”的“逃難人群”中扔“重磅炸彈”,是葬送股改。  危險之三:供嚴重大于求的趨勢導致G股全面貼權,使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名存實亡。近期復牌的G股,絕大部分自動貼權,尤其是本周四深市復牌的幾只G股,跌幅均在30%以上,流通股東獲得的對價喪失殆盡,卻讓非流通股白白獲得流通權。這一方面表明,平均10送3的對價比例太低,尤其是非流通股數量大的送出度更低,侵害了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股市的資金嚴重不足,根本無力支撐平均10送3所新增的3000元億流通市值,更不消說一年后再承受5%非流通股兌現壓力。試想,管理層至今未拿出讓流通股東實實在在享受10送3對價實惠的增資舉措,聽任G股自然除權,反而還咄咄逼人地想恢復擴容,還有誰敢進股市投資?  危險之四:流通股東對對價方案的投票率越來越低。按照正常的民主程序,只有當投票人數占到應投票人數的50%以上,投票結果才屬有效。而現在,有的公司只有14%的人去投票,本身就是無聲的抗議。14%的人即便通過率達99%,其實也屬無效。然而,現在對價方案卻堂而皇之地一個個順利通過。這實際上是一種假民主。更何況,這種投票還是在新老劃斷的壓力下強迫進行的,投贊成票者并非真正支持方案,而只是為了在10送3方案通過后能撈回10%的收益,減少部分損失就割肉出局。遺憾的是,管理層從高通過率中作出了大多數投資者支持股改、可以加快股改的誤判。  危險之五:不斷有人以外國投資者看好中國股市為由,認為中國股市已有投資價值,跌不到哪里去,為加快股改節奏,盡早恢復擴容造勢。諸如美國證監業協會認為,中國股市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通用電器入駐深發展,德意志銀行將高價買入華廈銀行股權,800億美元熱捧在香港上市的建行IPO等輿論,都被大力渲染,似乎中國投資者失去了理性。殊不知,外資是想在中國股市從2245點跌到1000點時來抄中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大底,然后做差價,撈一把就走。正如若美國股市從現在10000點跌到4500點時,中國投資者也同樣會看好美國股市一樣,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資金十分充沛,債券市場收益率僅1%多一點,仍有巨資積極買入,既然中國股市那么有投資價值,為什么這些國內的大資金不進股市淘金呢?原因就在于中國股市虧損效應越演越烈,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激化,股市一味圈錢的本性并未改變,進來豈不等于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