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4 09:24:27 來源: 新京報(北京) 作者:杜文杜文在《海外的中國作家為何遭國人冷遇》一文中說:這倒讓我想起一個可以比類的例子:聽說中國人在翻譯“豆腐”這個詞上費了很大的工夫,麻辣豆腐譯為“Spicyhot beancurd”(curd硬譯就是凝乳),油豆腐就是“Oilybeancurd”,可是遇到“臭豆腐”呢?中國人覺得都寫成beancurd著實讓洋人小覷,于是就造了“tofu”這個詞,臭豆腐譯成“Stinkytofu”,雖說只是近似的音譯,經(jīng)過這樣的改裝,就連前面的“Stinky”(臭的)也散發(fā)出迷人的氣味,這個“to”與“fu”奇妙的組合構成了一個微妙的“文化黑箱”,讓人略去“石膏與大豆混合體”,從而讓這個詞變成了一種具有文化含量的“符號”,一種奇妙的“文化凝質(zhì)”!正是因為你完全不知道它的“具體原料”,反而給西方人一個“文化想像”的空間,“黑箱”讓你完全不必理會“結構”,又可以在想像里獲得一種“功能性”的快感。他說的對嗎?tofu是中國人造的詞嗎?
熱心網(wǎng)友
不是
熱心網(wǎng)友
有兩種說法:1, 源自日語,tof2. 源自漢語拼音: tou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