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諦越詳細越好

熱心網友

  榮毅仁及家族其創富之路  ●1916年,出生于江蘇無錫榮氏家族  ●1949年,決定留在大陸  ●1956年,將自己的商業帝國上交給政府。  ●1979年,創辦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榮智健  ●1942年,出生于上海。  ●1959年,考入天津大學電機工程系。  ●1978年,只身南下香港創業。  ●1982年,與人歙為在美國創辦加州自動設計公司。  ●1986年,加盟中信香港公司。  ●1993年,榮升香港賽馬會董事。  ●1998年,正式掌管中信香港公司。  ●2000年9月,榮毅仁家族在香港上市企業中信泰富公司擁有18%的股份,價值19億美元。  2000年榮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選為中國50富豪第1位。其個人及其家族財產為19億美元。  1979年,在鄧小平的支持下,榮毅仁創辦“中信”,借中國改革開放春風,榮毅仁運用榮氏經營家法,呼風喚雨,得心應手,榮毅仁與國家獲得了“雙贏”,“中信”成為榮氏財富的引擎。  榮毅仁祖籍江蘇,父親榮德生清朝末年已是企業界名人,人稱“棉紗大王”,且與兄弟合辦面粉廠,在中國是一顆耀眼的明珠。  榮毅仁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歷史系畢業后,與楊鑒清結婚。其時,抗日結束,榮毅仁接掌家族在無錫的面粉廠,又先后任上海合豐企業董事長,上海三新銀行董事長。1949年是決定榮毅仁及其長子榮智健一生道路的關鍵時刻。因為在這一關鍵時刻,榮氏家族其他成員,和上海的其他資本家一樣,紛紛離開中國,而榮毅仁決定留下來。  1957年,榮毅仁首次出任政府要職。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以老市長身份,為榮毅仁助選上海副市長,“因為他既愛國又有本領,應當選為國家領導人”。  在文革中,榮毅仁身處逆境,周恩來總理給予了他無限的關懷。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榮毅仁開始了新生。  1979年10月,在鄧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北京誕生了一個新型企業——中國中際信托投資公司。根據《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章程》及有關補充規定,該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主要是:  (1)吸收國外和港澳地區的信扎存款、信托投資和商業信貨。  (2)在國外發行債券、股票。  (3)利用外資在同內組辦中外合資企業、合作企業。  (4)接受國內用戶委托,引進先進技術、設備。  (5)在國外投資或與外商合作辦企業,開拓海外資源。  (6)發展租賃業務,引進技術設備,促進我國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  (7)經營房地產業務。  (8)提供經濟、法律、技術等咨詢服務。  榮毅仁沒有辜負歷史的重托,這位20世紀3年年代即投身民族工業的“榮老板”,獨樹一幟,創業伊始即大刀闊斧地開辟出一條令當時許多人費解的創業之路,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接待了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達4千多人次,國內前來洽談業務的也有3千多人次,在引進外資、技術、設備方面闖出一條新路來。  首先是發行海外債券。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22項重點工程中的大項目——江蘇儀征化纖工程,因投資不足準備下馬。中國急需化纖產品,此項目下馬損失難以預料,紡織部找到中信公司尋求幫助,中信公司經慎重研究,提出了向海外發行債券的辦法。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發行了100億日元的債券。這次集資創舉被稱為“儀征模式”。今天各種企業債券,國庫券紛紛上市,人們對此已習以為常,而當時中信的這一舉動,一度引起過爭議,習慣于“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封閉式思維的人們,對此確實難以理解,一些思想較為保守的人,也不贊同債券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貸款和進出口貸款,說中信干了一件賠錢買賣。但事實終究勝于雄辨,現在江南儀征化纖廠以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之一的突出效益,證明了中信的選擇是正確的。  隨著儀征模式的成功,在海外發行債券之舉陸續為各企業所效仿。中信公司本身,在以后數年間先后在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和中國香港等地發行了多次不同幣種的債券。僅1984年一年就在海外成功地發行四次債券:第一次是1月份在日本發行300億日元公募債券;第二次是8月份在香港發行3億港幣公募債券;第三次是9月份在聯邦德國發行1億5000萬西德馬克的公募債券;第三次是12月份在日本發行了1億美元債券。發行時機和發行條件都很好。  1990年12月,上海黃浦江畔敲響了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開張的銅鑼,被視為“資本主義”特產的股票引進了中國,作為現代社會“朝陽無煙囪業”的證券業在中國蓬勃展開。從現在看,當時中信發行海外債券,是改革開放中第一次“吃螃蟹”的舉動。  在對外發行債券的同時,中信公司大膽地開拓租賃業務。1981年,中信與北京機電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籌建租賃公司,為北京市的“北京”和“首都”兩家出租汽車公司從日本租賃汽車各二百輛,中信公司幫助出租車公司解決外匯問題,汽車公司則付人民幣。盡管這一計劃初提出時被一些人指責為變相進口,但在不到兩年時間,兩家出租汽車所租賃來的汽車就賺回了所付的全部資金。自此以后,租賃業務在中信大張其幟,甚至發展成為一大系統。該系統包括:中國租賃有限公司,與外資合作經營的中國東方租憑有限公司,中信實業銀行的租憑部等。  由于榮毅仁主持的中信公司勇于創新,與海外建立廣泛的聯系,業務發展十分迅速,至1986年底,在香港、日本、美國、西歐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業務往來,與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公司還先后投資興建了140多個企業,其中40個是中外合資企業。此外,在經營外匯銀行、國內外租賃、房地產業、咨詢服務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榮毅仁在中信迎新招待會上說:“中信‘八五’期間總資產要達600億元,‘九五’期間達1200億元。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今年以來,中信公司的業務有了新的發展,不久前,中信與浙江、寧波簽訂協議,共同開發寧波大榭島,準備將這個30平方公里的島嶼建成一個現代化的深水港和出口加工區。中信香港集團大舉投資上海的電力、運輸、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中信的外貿、金融、咨詢服務等也取得穩步發展。”  中信公司沖破當時計劃體制的束縛,率先向國外發行債券,開展國際經濟咨詢、國際租賃、房地產商品化,在與人合資購買外國衛星并爭取到中國發射,收購香港銀行和公用事業的股權等方面也都敢為人先,在當時的確是很不容易的。  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榮毅仁被選為國家副主席。榮毅仁說:“無論是國家制度上,還是國家慣例上,我都不適宜在中信的工作了。”他把“中信”的指揮棒交給了他的助手魏鳴一和王軍。  榮毅仁領導的“中信”既給我國改革開放開了一個窗口,也給其兒子榮智健繼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榮智健的未來之路是在他兒時鋪就的,但他相信在后來的逆境中才真正磨練了自己的意志。  1978年夏,榮智健36歲,留下妻兒,持通行證,自己南下香港,努力學講粵語,1985年即成香港居民。同年,中國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在港成立。  “對于個人來說,我是沒有想靠父親來做些什么,靠別人的名望來做事,長不了,也許一時一事可以,但并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榮智健曾多次這樣說。  然而他承認,如果不受父親身世的影響,假如沒有中國的背景,或缺乏他人的援助,他在香港不會取得輝煌的成果。  對榮家,對榮智健,1949年是分水嶺,是他們走向新生活的開始。  那時候,榮家上海大宅環境幽靜如畫,大廳典雅古樸,室內有紅木家具和瓷器、古玩、盆景,當中高懸李可染的《江南漁村圖》。  后來榮智健追憶青少年往事時說:“我們在上海的大房子是私產,家里有許多個傭人和中、西菜廚師。家人出入常有專車送。”  他十多歲時第一次開汽車,那是輛紅色皮座的開篷英國跑車。  在國外的榮家親戚都說,榮智健一家當時在上海的生活不比他們差,也許還好一點。榮有境況的突變,是在榮智健上大學之后。  1959年,榮智健在南洋模范中學畢業,適值父親從上海副市長任上奉調進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顧問。  榮智健考入天津大學電機工程系。但大學第一年他幾乎沒有上過課。  “當時我是職業棒球手,先后代表上海隊和天津隊參加了兩次全國比賽,棒球生涯使我受到了磨練。”他說。  雖然榮氏的私人企業已全部公私合營,但即使是動蕩的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榮家也非同一般,榮智健念大學初期,生活也顯然優越于其他同學。“在天津大學的時候,生活比在家里時候要艱苦、嚴格得多,可是我卻有條件請大伙兒吃飯,上學校小食堂吃頓排骨,雖然貴一點,只要有錢,還是可以吃得到。因此,我在同學們的眼中顯然是一個明珠。”榮智健回憶大學生活時說。  學校生涯結束后,他孤身到吉林省長白山區一個水電站實習。不久,文革爆發。“我覺得我一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前我可以說是沒有吃過什么苦。”  1966到1973年間,榮智健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區一個水電站,接受“勞動教育”。  那段日子,幾乎什么粗活都干,抬路軌、搬大石、背燒焊用的氧氣瓶上山下山、高空安裝高壓電纜等。  他回想那些往事時說:“八年下放,吃了不少苦,也得益不淺。人變得堅強了,對社會對人也有更多了解,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那么的單純了。這些,使我懂得了許許多多深奧的道理,使我學到了順境中學不到的知識。”  然后他調到北京參加電力系統研究工作。  文革期間,榮氏家族受到殘酷的迫害,紅衛兵搜查了他們的住所,砸毀古董家具瓷器等收藏器,沒收家產,鞭打榮毅仁夫婦。榮毅仁“被逼成為‘無產者’,充當一年看門人。”  榮智健大學畢業后不久與任順彌結婚,長子榮明結在他“下放”四川時出世。調返北京的第二年女兒榮明方出生,老三榮明棣1983年生于香港。  榮智健表示,他的子女應該是“信”字輩的,但文革期間,他覺得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比“信”更重要,文革對他的影響,可謂至深,所以都以“明”字起名。  1976年“四人幫”垮臺,鄧小平恢復了工作,政治氣候不久稍趨寬松,在大陸的榮家,才得到一些關懷。  即使是生于榮華世家,沒有宏大志向也難成氣候。榮智健決不坐享其成,他要做出震驚世人的偉業,讓榮氏家族煥發青春,更上一層樓。  1978年,榮智健的兩個堂弟榮智鑫、榮智謙在香港經營電子生意,他就拿著“單程探親”的簽證,南下香港去闖世界。  榮智健的父親在香港還剩下一些資產,大都是紡織股份,如南洋紗廠、九龍紗廠等,股息近三十年沒有動用過,如此日積月累的資本也相當雄厚。  榮智健首先憑那筆本錢,和兩堂弟開辦電子廠,初時產品是電容器、電子表等,后來轉而生產集成電器和電腦隨機存儲器。榮智健所占股本也由初時的三分之一,后漸增為60%。  對搞過電力工程的人來說,電子廠的生產程度并不復雜,他發覺困難在于市場的開拓和財務的安排,除此之外,還有人際關系。但他知難而進,任電子廠總經理,由于他洞悉國內本行業的市場行情,產品都賣得出去,利潤都投資在研究發展上,公司的資本不斷增加,前景是十分可喜。  這個工廠后來讓一家美國電子公司高價收購。榮智健于是用電子廠賺得的錢,在美國搞了一項創業投資。  1982年,榮智健出賣愛卡賺得5600多萬港元。在他看來,5600多萬港元在財閥成群、富豪遍地的香港,簡直算不了什么。在他心目中,像李嘉誠、霍英東這樣的世界級富豪,才是真正的富豪,才是他崇拜的偶像和英雄。他要像他們那樣,做出讓世人震驚的偉業出來,讓榮氏家族重新煥發青春,并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樓。榮智健又與幾位原來在IBM公司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合作,在美國加州的圣荷西(Ssanjose)合資創辦了加州自動設計公司,簡稱CADI。這是全美第一家專門從事電腦輔助設計軟件的公司。榮智健的搭檔Michael feuer、林銘博士等都是全美著名的軟件專家,負責公司的軟件開發和產品生產,榮智健本人則個體負責開拓香港和內地的市場。最初投資大約是200萬美元,榮智健個人占有60%的股份。  由于CADI公司產品新穎,質量優良,加上管理有方,市場前景看好,盈利豐厚。創建不到一年,即被美國一家生產電腦設計硬件的Mentor Gaphics公司收購的28%的股份。1984年公司上市,是美國第一家上市的電腦輔助設計設備廠商。股民踴躍認購,價格一路狂漲,翻了40多番。  榮智健還對過渡期的香港政局發表過獨到的見解:“香港在過渡期中,很多人在討論政治問題,卻很少人強調具體動作的這套班底。我們應該看到,香港今天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一部分應該歸功于大陸,一部分歸功于港方的階層管理。”  “管理靠什么?就是靠一套運作班底。如何把這套管理班底平穩地過渡到97,使其97后保存下來,我認為是決定97年后成功與否的關鍵。”  “我對97后外籍公務員問題有些看法。我認為可以適當地考慮用些外國人,我這里就有許多外國人,包括我們的經理。他們只不過是一個工作者,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才能為政府服務,這并沒有什么不妥的方面。”  他以大企業首腦的身份分析,認為香港過渡要盡量保持這一套班子,這個問題是關鍵,這一套班子對香港的情況了解得比較透徹,并容易得到香港人民的擁護。  榮智健視李嘉誠為“非常知心要好的朋友”,尤佩服其身份這么高,生活卻非常樸素。  他不喜歡開快車,住舒適的房子,擁有加拿大和英國房產物業,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車和房車、高級音響,也收集古董和字畫,興趣廣泛;此外他也喜歡打高爾夫球、釣魚、賽馬。  1992年2月,榮智健在一次駕馭Acura NSX路車時被指控超速駕駛,判罰6500元。  賽馬是他的新興趣。1993年他用100多萬元買了一匹馬,取名“天河”,這使他晉身為香港賽馬會馬主,又當選為馬會董事。有一次他落注贏了3700萬元彩金,他用這筆錢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成立一個中國留學生獎學基金。  他的左右手范鴻齡也養了一匹出賽馬,取名“天風”,與“天河”同屬“天”字輩。榮毅仁簡歷 1916年5月生,江蘇無錫人。1937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歷史系。民建成員。 1937年任無錫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經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豐企業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銀行董事、經理。1945年任無錫茂新面粉公司經理。 1950年后,歷任申新紡織公司總管理處總經理、恒大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面粉工業同業公會主委、華東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長、市工商聯副主委。1959年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9年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82年—2001年3月任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83年起任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當選為全國工商聯第六屆執委會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屆海協會名譽會長。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93年3月辭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的職務。1996年9月9日被推舉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第三屆理事會榮譽會長。 歷任全國工商聯第一至五屆執委會副主席(副主任委員),第六屆主席;民建第一至四屆中央常委、副主委。 是第一、二、三、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7年曾被陳毅副總理譽為“紅色資本家”。1979年創辦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國《幸福》半月刊評為世界50名知名企業家之一,是建國后國內企業家躋身世界知名企業家行列的第一人。 1992年12月獲美國加州榮譽公民稱號。 愛好:業余攝影、收藏相機、養玫瑰花;足球,尤愛女子足球。 父親:榮德生;伯父:榮宗敬;夫人:楊鑒清,有四女一子;兒子:榮智健。

熱心網友

這是足球板塊

熱心網友

榮毅仁簡歷1916年5月生,江蘇無錫人。1937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歷史系。民建成員。1937年任無錫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經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豐企業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銀行董事、經理。1945年任無錫茂新面粉公司經理。1950年后,歷任申新紡織公司總管理處總經理、恒大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面粉工業同業公會主委、華東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長、市工商聯副主委。1959年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9年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82年—2001年3月任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83年起任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當選為全國工商聯第六屆執委會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屆海協會名譽會長。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93年3月辭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的職務。1996年9月9日被推舉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第三屆理事會榮譽會長。歷任全國工商聯第一至五屆執委會副主席(副主任委員),第六屆主席;民建第一至四屆中央常委、副主委。是第一、二、三、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1957年曾被陳毅副總理譽為“紅色資本家”。1979年創辦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國《幸福》半月刊評為世界50名知名企業家之一,是建國后國內企業家躋身世界知名企業家行列的第一人。1992年12月獲美國加州榮譽公民稱號。愛好:業余攝影、收藏相機、養玫瑰花;足球,尤愛女子足球。父親:榮德生;伯父:榮宗敬;夫人:楊鑒清,有四女一子;兒子:榮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