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確實吸收需要警惕通貨緊縮,經濟當中確實具有通貨緊縮的壓力,最新出來的統計數據,我不知道這幾年有沒有人講統計數據。第三季度的零售物價指數只有0。9%,9月份只有0。7%,就是還在逐步呈下降的趨勢。原來有些人分析,因為過去這兩年,生產資料價格漲幅比較高,總會體現在一部分生產資料的漲價,總會體現在消費者當中,總會體現到消費者和其他一些工業品當中,在最終的成本當中會體現出來,對最終物品的價格產生壓力,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價格反而在下降,那么這背后一定是什么問題呢?一方面成本這兩年有所提高,前兩年過熱的時候,經濟很熱的時候,成本提的更高,諸位很多搞房地產的,搞工程的,工程造價前兩年翻過一番,鋼鐵、水泥漲價漲一番,別說中國了,全世界都跟著漲。我四月份到美國開會的時候,說念一個報紙,這個是鄉村小鎮的報紙,報紙講什么呢?說我們這個城市想蓋中學的計劃可能要泡湯,為什么呢?因為中國要發展把原材料價格搞上去,現在工程造價翻了一番,我們建不起這個中學了,那么生產資料價格一方面高漲,另一方面零售物價在下降,結果背后一定是什么呢?一定是利潤空間在緊縮,甚至有些企業開始出現虧損。新的關于企業效益的數據還沒有看到,但是到了二季度末,企業虧損面已經增加了300%,原來的虧損面不是很大,但是已經增加了300%,而利潤大幅度下降。如果扣除中石油,中石化,因為石油漲價,所增加的利潤,我們資產的利潤率已經下降了百分之一點幾,按資產算一定是這樣,背后一定是這樣。現在的問題是什么呢?就是說這是目前存在的已經出現的現象。現象的背后是什么呢?就是過剩生產能力,也就是過剩的產能在開始顯現出來,并且開始發揮作用。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情況。需求有沒有減少呢?需求迄今為止,比起去年不能說是減少,消費需求,消費的需求增長12。2%,最新數據三季度,一季度,二季度基本也是這個增幅,我們的消費增長后面還要講,一般都是在10%左右,能增長12%,消費需求增長不低。投資需求,投資繼續增長,三季度,27%,扣除價格因素25%,比年初增長了幾個點。出口繼續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需求少沒少?沒少。你不能說現在的需求比去年少,現在問題是什么呢?就是產能在逐步擴大,產能在迅速擴大。什么原因?過去兩年的經濟過熱,過去兩年的過度投資,如果你去年還不承認經濟過熱的話,出現過經濟過熱,出現過度投資的話,現在是不是應該承認了?現在是不是終于看到了我們前幾年所說的,大家都不信的,很多人都不信的經濟過熱的后果,經濟過熱什么后果?不是經濟過熱出現的緊張,那個時候的緊張那是大家日子都好過得很,價格上漲,效率沒低,有些過度采伐,有一些設備過度利用,有一些出點事故,那都還不算什么特別大的后果。經濟過熱真正的后果,就是過熱當中形成過度的投資,所產生的過度生產能力,最后會導致通貨緊縮,會造紙經濟簫條,前兩年還沒有認識到,現在有沒有認識到?老有人不信。現在什么情況呢?每天差不多都有新的產能形成,前兩年投資,過兩年投資周期完了,每個月都有新的投產,鋼鐵價格一直往上走。每個月都有汽車的生產線在繼續完成,生產能力繼續形成。每個月都有新的樓盤在繼續銷售。很多人現在就說,這個投資還是應該多投點基礎設施,現在怎么就投了生產能力?前一輪投了機器設備和廠房,現在投到生產能力了,生產能力增長消化是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從宏觀角度看,要從微觀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企業感覺需求怎么少了?怎么沒人來買我的東西,需求沒少,剛才我說了,消費12%,投資27%,出口增長30%,沒少,你的競爭對手多,你的那個行業里面,現在提供供給那個供給能力增長,你的競爭對手多了,使你的需求減少了。這是供給方的問題,是過剩生產能力產生的壓力。要從微觀的角度講,總是覺得,需求不足,我的需求不足,對你的需求不足了,總的需求在增長,甚至過快增長。包括我們的投資,說句實在話,現在仍然過快增長,去年十月份控制土地,土地開始放了以后,原來批的項目,土地應該可以有的項目上完以后,這一輪的投資現在繼續進行,因此還是很高的,一直20%,27%的增長速度還是很高的,需求并沒有減少,生產能力擴大,這就叫做“過熱后遺癥”。還好,我們的過熱還有了大家都罵的宏觀調控,因此,過熱程度還不太高,因此我們估計是“軟著陸”,還不是“大危機”,天下大危機發生得多了,在1930年大簫條以前,沒有一個叫凱恩斯所謂經濟學習,創造宏觀經濟學,宏觀政治之前,沒有格林斯潘高政治之前,全世界每七八年來一次,形成的經濟危機就是這么來的,就是因為一開始投資過熱,生產能力過剩,什么叫危機?生產能力過剩造成的。然后怎么辦?要通過消滅一部分生產能力的辦法,也就是通過危機消滅一部分生產能力,怎么消滅?以前資本主義社會,砸機器倒牛奶,消滅生產,來恢復平衡。30年大簫條,就是全世界消滅了50%的生產能力。又大了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供求的平衡。消滅生產能力的背后消滅誰?消滅企業。就是大量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導致破產,全世界先倒必須先破產,首先是中小企業,因為他們最脆弱,銀行先停貸款,先停小企業,大企業欠的太多,他不敢停,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要防過熱?防過熱不是防過熱本身,防的就是過熱之后的通貨緊縮,經濟簫條,甚至經濟危機,這個道理前幾年一直講,大家罵宏觀調控,為什么要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跟市場經濟斗,一會兒過熱,一會兒簫條,人類總結的智慧,我們搞點調控。在過熱的時候,政府采取點措施,把它抑制住,把它殺住。為的什么呢?最根本的目的不是那個時候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一點,而是為了后面經濟增長速度太慢,出現大的簫條,后面那個簫條是惡性循環的,現在沒有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反過來影響需求下降,現在基礎設施項目還在滾動。現在我們企業,一看各行各業產生過剩,馬上大家第一個反映,投資不在投,因此產能過剩,下一個結果就是投資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越下降,雇傭的工人越少,工資增長越下面,投資增長越下面,消費需求越下面,惡性循環,總需求越下降,越不投資越小,危機往上滾,這個時候政府要做點事情,把需求給控住,就是宏觀要做的事情。那個時候97,98,99年,政府要搞點事情,搞點投資,擴大點內需,政府解決不了最后的增長問題,政府拖住,讓惡性循環,再往下擴。所以,現在應該說,這個情況是正常的情況,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也是正常的現象,是因為前兩年出現了投資過熱。這些過剩的生產能力,一個一個逐步會顯現出來,有一些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前兩年缺電,電力過剩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呢,今年已經緩解了。為什么現在缺電?一個原因大家罵政府決策有問題,三年不見電廠,五年不建電廠,為什么三年不建電廠,五年不建電廠,因為上一輪被動的時候,建了很多的電廠,結果電賣不出去,弄的政府三年不建電廠,五年不建電廠,都是被動導致的結果。現在通病斯通,那個了這個時候我們反思,我們看,宏觀經濟前后因果的關系有一點反思?從而理解現在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屬于不是說好的事情,是正常的事情,因為前兩年出現了通貨膨脹,前兩年出現經濟過熱。現在所謂出現后遺癥了。現在估計這種通貨緊縮的壓力,做這么幾點的估計。第一不會很快的消失。兩年的過熱怎么得有一年到一年半的調整,甚至到兩年的調整。因此,2006年確實是通貨緊縮壓力比較大的一年。但是第二點,一個基本的預計,就是確實有可能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通貨緊縮,也就是物價指數為負的,這個還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對刑事判斷,前兩年確實有效果的話,另外加上我們如果政策調整比較及時的話,確實也可能不出現絕對意義上的,也就是說現在通貨膨脹很低了,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要到負的。為什么這么說了有可能不出現負的通貨膨脹率呢?是因為確實我們前兩年比較及時的采取了一些反過熱的措施,及時的殺住了投資過熱的情況。不管大家現在還在罵,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也許是行政手段,也許不批這個不批那個,大家叫的厲害,但是這里面還有問題,我們體制還有問題。當然我們體制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的經濟手段不起作用。體制決定的經濟手段不起作用,你非得用經濟手段,現在有人說,格林斯潘多好,0。25調利率,你能調嗎?他連本金都不還,完你利率有什么,你不采取點措施,數量控制能控制得住嗎?是不是這個道理?是什么體制決定的,什么政策能起作用。說空降,說市場體制,市場經濟的手段,你是市場經濟體制嗎?就不能唱高調。所以不管怎么樣,當時殺住了一些,還沒有真是走到極端的。如果大家不殺的住,真是不知道熱到什么地步了。你想想當時建了那么多電廠啟動的時候,我們還在缺電,價格還在上漲。我們那個時候投資的需求就是高,價格越漲越投機,那么多綱常已經鋪開了,那么多生產能力建設了,你看價格還在往上漲,因為生產能力形成一個時間,兩三年形不成的時候,價格繼續高漲,利潤繼續高漲,還往里投,那個時候不殺住一點的話,那就按照當時規模擴大投資的話,不得了。幸好還沒有真正出現這么極端的情況。如果當年沒有宏觀市場經濟,就按照當時的那種價格,那種利潤增長的方式,投投,最后就出現這種情況。沒有形成那么極端的,這種投資過熱的局面,經濟過熱的局面。就有可能使我們的這次宏觀調控的結果確實是軟著陸,而不是硬著陸,是一個危機。軟著陸什么意思呢?如果經濟增長繼續保持比較高的水平上,供求關系的缺口,這種差額不至于那么大的話。第一價格不是絕對的下降,當然有一些產品絕對的下降,但是總的來講,總的物價指數不一定真正的下降。第二由于需求還是比較高的,差額還不是那么太大,就決定了生產能力在今后兩三年的高增長當中,可以逐步逐步的消化,不是通過危機的方式去消滅掉,而是通過增長的過程當中,逐步逐步消化的辦法,把它利用起來,逐步逐步的利用起來。這個時候都會很緊張,供求關系會很緊張,在那個意義上緊張,就是供大于求的情況還是存在,因此大家可能有的利潤下降,有的是出現一些虧損。市場上會有一種通貨緊縮的壓力比較大,但是大家還能繼續往前走,整個經濟需要繼續保持比較高的一種水平上,然后逐步逐步的通過最后幾年的8%,9%以上的高增長,把原來的過分生產能力利用起來,如果8%,9%生產能力的話,40%,50%的增長能力,今后兩年把它利用起來。一會兒講需要政策做調整,需要政策做的事情。這是第二個預測。第三個預測,我們企業的也許在2006年有一些企業日子會比較難過,但是還不至于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破產。日子難過,還都能過去,這是經濟過熱后遺癥的最好結果。要想沒有難過的日子不可能了,因為經濟過熱已經決定了,后面一定會有難過的日子。能不能破產,基本能過去,不出現大規模的破產、倒閉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我們改變不了前面的事情,前面的那些事情已經發生了,但愿是這種結果。這樣不一定大家都高增長,但是有一些行業,有的企業做的好,大家需要管理,開好會,長好知識,繼續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整合,可以兼并。說句實在話,市場經濟整合兼并都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生的。都是在過熱,然后是過冷、危機、簫條,在這個期間整合會發生,但是整合跟絕對意義破產、倒閉不一樣。就是你在新的形式下發展,生產能力得到利用。恐怕會出現這個整合期,但是不至于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或者破產。這是幾個預測,具體預測什么情況也做不了這個事情,有點像算命。但是大概2006年是這么一個趨勢。整個的經濟仍然會保持8%到9%的增長,但是確實通貨緊縮的壓力會有。在這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能不能實現這樣一種局面呢?一個重要的因素,現在確實也是市場機制會加以調整,現在也需要政策一定的調整。宏觀政策也要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起作用。我也不想具體講應該做哪件具體事情,這件事情是政府各個部門的事情,只要大家說清楚方向,現在已經開始要從防止過熱、控制需求過去幾年這樣一個政策的趨向,轉變為適當的維持和發展各方面的需求,已使經濟得以穩定增長這樣一個趨向,這種政策趨向。現在應該說到時候了,我們年初一季度的時候,曾經就提出來說政府應該密切關注經濟的走勢,準備好相繼抉擇對某些宏觀政策進行一些調整,現在呢?到了三季度,看到三季度的數據,看到目前的經濟走勢的基本情況,我想應該到了適當調整宏觀政策,從過去的主要以宏觀需求,以宏觀增加為目標,到適當宏觀需求,保持經濟需求的穩定增長這樣一個基本趨向。如果這一點做好了,我們趨向,主要的需求能夠穩定,增長了,仍然可能趕不上那個過剩生產能力增長的速度,因此諸位還會感到,通貨緊縮的壓力,但是,加以十日,在今后兩三年的增長,每年的增長,逐步使需求和供給達到比較相對適應的程度,把過剩生產能力,相對的消化,經濟恢復到穩定增長,這是所謂軟著陸的行業。這個不想多講了,這個政府部門下令思考的問題了,我們只是討論這個政策趨向問題,政府部門有很多專家,這個趨向定了,各個部門還做什么,應該是各個部門去奮斗的事情。在這我最后一個問題想講一講,怎么看待我們現在增長的模式和看待現在的需求結構。現在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全世界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說法,包括我們自己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政府官員的說法,都是講中國的消費太低,消費不足,增長主要一靠出口,二靠投資,這種生產發展模式,這種經濟增長的模式持續。美國人更是這樣說,老說中國人不買東西,包括很好朋友,經濟學家一坐下來就說應該多買點東西。我們說我們買很多東西,我們去年增長40%,就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買你們的東西,我們對亞洲全是逆差,從日本到臺灣,到澳大利亞,我們全是逆差,我們逆差加起來是你們的順差。今年我們進口下降了,我們歷來貿易基本平衡,我們買很多東西,就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買你們的東西,而且你們還不賣給我們,就買波音飛機,賣導彈還不賣給我們,我們出現平衡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是你們的問題。但是最近他們都說,最近諾斯來說中國要增長消費,我們很多學者,包括經濟學者,說我們的消費太低。現在的出路就是要維持經濟增長的出路就是擴大消費,在一定意義上我確實同意,我們要保持消費增長的勢頭,甚至鼓勵一些消費,鼓勵消費的增長,我對此沒有什么異議。最近這一輪討論,關于十一五規劃的討論,我們也曾經參與。最初有一個說法叫做建立節約性社會,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子資源節約性社會,這個社會都節約了,就出問題了。節儉對社會是好事,對社會是壞事,這也是宏觀經濟理論討論的問題,不能大家都節約了,但是資源要有效率,因為我們是資源稀缺的國家,我們資源的成本會很高,我們現在仍然世界上資源成本很高的國家,因此怎么降低能耗,降低資源的下好,但是仍然要鼓勵大家消費,這一點我們沒有異議。但是鼓勵歸鼓勵,怎么樣才能增長?我們現在消費到底是什么情況?剛才說了三季度消費增長12%,這速度不低,而且是零售消費品,消費品的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2。2%,這個不低,10%也不低,在我們這么一個人均GDP只有一千多美元的國家,消費能夠有多大規模?不會有太大規模。這是第一,已經持續穩定增長,這個增長速度也不低,而且它很穩定,1999年的時候投資的增長降到5%,現在是20%幾,原來是5%,而且消費的時候也是10%左右的增長,現在也是10%的增長,它并不低。這是第一。第二,你增加才能提高消費?你說現在,大家買的東西不買,或者現在有的地方沒有電,因此沒法買電器,你說修電,修電還有一段時間,修電要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有的地方說沒有信貸消費,信貸體制需要改革,這些可以考慮,有了信貸消費,有了信貸就可以擴大消費,這個可以考慮。但是給定大家的收入,給定大家都有一個個人的選擇,給定我們現在的制度,現在有一些的制度的情況,條件的情況還一時半會改變不了,怎么才能提高我們的消費?大家怎么才能把這個錢不存著,花出去?你怎么來替每一個人做這個決策?而且特別少,在我們目前消費收入差距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的消費是很難提高的,要認識到這一點。現在有一個什么情況?80%的勞動力,收入每年不到一千美元,八千多塊錢,不到80%,大概有40%,也就是進了城的藍領工人,農民工打工仔一年掙八千塊錢不錯。現在說大數,20%是比較高新的,80%是一千塊錢以下的,一半是掙八千塊錢,還有一半是農村的農民一年只掙兩三千塊錢,而且現在最近很多調查都證明這一點,低收入水平的人,他的消費傾向比較很高了,他前期已經花掉了,這部分人的錢該花已經花了,吃飯、穿衣必須得花,他基本不會有時間儲蓄,他的消費基本到頭了。剩下就是高收入階層,就剩下20%了。理論可以證明,高收入消費的傾向比低收入的傾向要低,因為他掙的多,他必須用的要少。從理論到實踐都能證明的事情。因此要靠20%的高收入階層來增加消費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所以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要充分認識到,消費提高不是唱高調,說空話的事情,它有它客觀的局限。我們絕對不可能做到像日本人,像美國人那樣,那么高的消費。這是第二點。第三,大家都說投資太高了,消費太低了,我們再看看投資。投資里面有兩塊投資需要投資。第一投資里面有20%,逐步逐步超過20%,甚至現在已經接近24%,27%的投資是住房投資。從98年以后,我們引進了住房貸款以后,住房的比重是這么上升的趨勢,上升非常的快,現在繼續上升,20%幾的投資需求,實際上房地產投資,這個是長期消費,耐用消費作為投資來計算的。加上這一塊中國的消費結構也不低。另外還有一塊,現在大量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集中有一大塊有我們城市外面的道路、環境、上下水、公共設施、過街天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屬于什么呢?屬于公共消費品。地鐵屬于公共消費品。它不是個人消費,它不包含消費零售總額里面,它是公共消費。現在我們大量的投資,是城市基礎建設投資是城市化過程的投資,包括廣場、博物館、歌劇院都是屬于這類東西,公共消費品。我們中國落后國家跟發達國家,你仔細看一看,現在到各國參觀,我們進了家門了不比他們差多少,電器比他們多,裝璜比較高級,更大的差距是出了門之后的差距,我們的公共消費。但是它也是消費者,它只不過是長期的耐用消費品,使用的周期比較大。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上,包括住房,我們家庭在投資住房,國家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上,正需要這些東西的發展,正需要這些消費的發展,或者這些投資的發展,來支撐現在經濟的增長,同時為下一輪增長奠定基礎,為下一輪消費增長提供條件。消費其中重要就是城市化差距,城市化是各個地方消費增長的17%,城市化的差距。城市化才有消費大規模的增長,有各種服務業大規模的增長,服務是消費的一個重要問題。你住在農村幾十里隔一個村,天天出門吃飯,人口聚集才到飯館吃飯,因為有規模經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現在在這個階段,就像18世紀,19世紀有50年到100年的時候,歐洲大規模的建設,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一定投資,高投資的時期,很大一部分就是建設時期,在這個時期投資高一點,儲蓄高一點,消費低一點。現在歐洲的消費是很高,投資很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歐洲人跟美國人不太一樣,美國人要換房子,歐洲人不換房子,有房子住了,覺得古老的房子住挺舒服。他不建設,他掙的錢就出去喝酒,它消費旅游去了,因此他消費很高,住房都不投資,基礎設施早停了,歐洲多少年都不變化,就這里道理,它建設完了。巴黎整個八、九、十整個大環路大概200年前已經建完了,地鐵100年前就已經建完了,就是這個時期。長話短說,我不認為現在僅僅盯著消費需求就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不認為我們要維持需求的增長,擴大內需僅僅就是一個增長消費需求,因此我說,應該說是全面的維持和發展需求的增長,包括出口。發展中國家不出口,不為世界生產,我們的就業哪去了?我們不出口,我們還有兩億多農民要出口,要出來,我們怎么辦,我們光為中國生產,中國就不要發展了,該出口還要出口。國際的摩擦,上一屆講跟國際和諧,跟國際很難和諧。該出口就出口,該摩擦的時候,我們想法對付摩擦,哪個國家發展的時候都是這樣,我們不打仗,我們打仗肯定是不打了,貿易摩擦,經濟矛盾不斷出現,我們做好思想準備,我們不斷調整自己,我們應對這個事情,這個是要做的,但是我們不能不出口,堅決要擴大出口,不然兩億多農民進不了城。全國的世界崗位到中國來可能還不夠,就別說不干這個不干那個,重化工也不干,低級的勞動力不干,你不干讓印度人干,你怎么解決就業問題?堅決要出口,而且同樣要擴大我們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仍然要擴大,仍然要持續走完城市化進程的道路,走完我們國家建設的道路,這是為下一階段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沒有這個走不了。同時要大力發展國有消費,全面擴大內需,要維持投資的的增長,特別是投資基礎設施規模的增長。最后總結一下,相繼調整宏觀變量,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各種變量需要調整,相繼調整宏觀變量,全面穩定需求增長。穩定的含義是什么?不能搞過熱,為了解決眼前的通貨緊縮的壓力,搞過熱不行,全面穩定需求的增長。全面不是某一個方面,而是幾個方面都需要穩定增長。逐步消化過剩產能。但愿消化過剩產能,避免出現大波大動。走出過熱后遺癥。最后一句話再提醒一下大家,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怎么來的?是過熱的后遺癥,我們現在正在對付的這些問題,是我們前幾年過熱導致的,所產生的。 。

熱心網友

要正確理解經濟硬著陸和軟著陸

熱心網友

今天給我出了一個題目,2006年中國經濟是不是會通貨緊縮,我也就同意了,咱們就就此來講一講宏觀經濟發展的一些趨勢。 確實吸收需要警惕通貨緊縮,經濟當中確實具有通貨緊縮的壓力,最新出來的統計數據,我不知道這幾年有沒有人講統計數據。第三季度的零售物價指數只有0。9%,9月份只有0。7%,就是還在逐步呈下降的趨勢。原來有些人分析,因為過去這兩年,生產資料價格漲幅比較高,總會體現在一部分生產資料的漲價,總會體現在消費者當中,總會體現到消費者和其他一些工業品當中,在最終的成本當中會體現出來,對最終物品的價格產生壓力,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價格反而在下降,那么這背后一定是什么問題呢?一方面成本這兩年有所提高,前兩年過熱的時候,經濟很熱的時候,成本提的更高,諸位很多搞房地產的,搞工程的,工程造價前兩年翻過一番,鋼鐵、水泥漲價漲一番,別說中國了,全世界都跟著漲。我四月份到美國開會的時候,說念一個報紙,這個是鄉村小鎮的報紙,報紙講什么呢?說我們這個城市想蓋中學的計劃可能要泡湯,為什么呢?因為中國要發展把原材料價格搞上去,現在工程造價翻了一番,我們建不起這個中學了,那么生產資料價格一方面高漲,另一方面零售物價在下降,結果背后一定是什么呢?一定是利潤空間在緊縮,甚至有些企業開始出現虧損。 新的關于企業效益的數據還沒有看到,但是到了二季度末,企業虧損面已經增加了300%,原來的虧損面不是很大,但是已經增加了300%,而利潤大幅度下降。如果扣除中石油,中石化,因為石油漲價,所增加的利潤,我們資產的利潤率已經下降了百分之一點幾,按資產算一定是這樣,背后一定是這樣。現在的問題是什么呢?就是說這是目前存在的已經出現的現象。現象的背后是什么呢?就是過剩生產能力,也就是過剩的產能在開始顯現出來,并且開始發揮作用。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情況。需求有沒有減少呢?需求迄今為止,比起去年不能說是減少,消費需求,消費的需求增長12。2%,最新數據三季度,一季度,二季度基本也是這個增幅,我們的消費增長后面還要講,一般都是在10%左右,能增長12%,消費需求增長不低。投資需求,投資繼續增長,三季度,27%,扣除價格因素25%,比年初增長了幾個點。出口繼續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需求少沒少?沒少。你不能說現在的需求比去年少,現在問題是什么呢?就是產能在逐步擴大,產能在迅速擴大。什么原因?過去兩年的經濟過熱,過去兩年的過度投資,如果你去年還不承認經濟過熱的話,出現過經濟過熱,出現過度投資的話,現在是不是應該承認了?現在是不是終于看到了我們前幾年所說的,大家都不信的,很多人都不信的經濟過熱的后果,經濟過熱什么后果?不是經濟過熱出現的緊張,那個時候的緊張那是大家日子都好過得很,價格上漲,效率沒低,有些過度采伐,有一些設備過度利用,有一些出點事故,那都還不算什么特別大的后果。經濟過熱真正的后果,就是過熱當中形成過度的投資,所產生的過度生產能力,最后會導致通貨緊縮,會造紙經濟簫條,前兩年還沒有認識到,現在有沒有認識到?老有人不信。現在什么情況呢?每天差不多都有新的產能形成,前兩年投資,過兩年投資周期完了,每個月都有新的投產,鋼鐵價格一直往上走。每個月都有汽車的生產線在繼續完成,生產能力繼續形成。每個月都有新的樓盤在繼續銷售。 很多人現在就說,這個投資還是應該多投點基礎設施,現在怎么就投了生產能力?前一輪投了機器設備和廠房,現在投到生產能力了,生產能力增長消化是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從宏觀角度看,要從微觀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企業感覺需求怎么少了?怎么沒人來買我的東西,需求沒少,剛才我說了,消費12%,投資27%,出口增長30%,沒少,你的競爭對手多,你的那個行業里面,現在提供供給那個供給能力增長,你的競爭對手多了,使你的需求減少了。這是供給方的問題,是過剩生產能力產生的壓力。要從微觀的角度講,總是覺得,需求不足,我的需求不足,對你的需求不足了,總的需求在增長,甚至過快增長。包括我們的投資,說句實在話,現在仍然過快增長,去年十月份控制土地,土地開始放了以后,原來批的項目,土地應該可以有的項目上完以后,這一輪的投資現在繼續進行,因此還是很高的,一直20%,27%的增長速度還是很高的,需求并沒有減少,生產能力擴大,這就叫做“過熱后遺癥”。還好,我們的過熱還有了大家都罵的宏觀調控,因此,過熱程度還不太高,因此我們估計是“軟著陸”,還不是“大危機”,天下大危機發生得多了,在1930年大簫條以前,沒有一個叫凱恩斯所謂經濟學習,創造宏觀經濟學,宏觀政治之前,沒有格林斯潘高政治之前,全世界每七八年來一次,形成的經濟危機就是這么來的,就是因為一開始投資過熱,生產能力過剩,什么叫危機?生產能力過剩造成的。然后怎么辦?要通過消滅一部分生產能力的辦法,也就是通過危機消滅一部分生產能力,怎么消滅?以前資本主義社會,砸機器倒牛奶,消滅生產,來恢復平衡。30年大簫條,就是全世界消滅了50%的生產能力。又大了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供求的平衡。消滅生產能力的背后消滅誰?消滅企業。就是大量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導致破產,全世界先倒必須先破產,首先是中小企業,因為他們最脆弱,銀行先停貸款,先停小企業,大企業欠的太多,他不敢停,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要防過熱?防過熱不是防過熱本身,防的就是過熱之后的通貨緊縮,經濟簫條,甚至經濟危機,這個道理前幾年一直講,大家罵宏觀調控,為什么要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跟市場經濟斗,一會兒過熱,一會兒簫條,人類總結的智慧,我們搞點調控。在過熱的時候,政府采取點措施,把它抑制住,把它殺住。 為的什么呢?最根本的目的不是那個時候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一點,而是為了后面經濟增長速度太慢,出現大的簫條,后面那個簫條是惡性循環的,現在沒有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反過來影響需求下降,現在基礎設施項目還在滾動。現在我們企業,一看各行各業產生過剩,馬上大家第一個反映,投資不在投,因此產能過剩,下一個結果就是投資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越下降,雇傭的工人越少,工資增長越下面,投資增長越下面,消費需求越下面,惡性循環,總需求越下降,越不投資越小,危機往上滾,這個時候政府要做點事情,把需求給控住,就是宏觀要做的事情。那個時候97,98,99年,政府要搞點事情,搞點投資,擴大點內需,政府解決不了最后的增長問題,政府拖住,讓惡性循環,再往下擴。所以,現在應該說,這個情況是正常的情況,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也是正常的現象,是因為前兩年出現了投資過熱。這些過剩的生產能力,一個一個逐步會顯現出來,有一些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前兩年缺電,電力過剩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呢,今年已經緩解了。為什么現在缺電?一個原因大家罵政府決策有問題,三年不見電廠,五年不建電廠,為什么三年不建電廠,五年不建電廠,因為上一輪被動的時候,建了很多的電廠,結果電賣不出去,弄的政府三年不建電廠,五年不建電廠,都是被動導致的結果。現在通病斯通,那個了這個時候我們反思,我們看,宏觀經濟前后因果的關系有一點反思?從而理解現在出現通貨緊縮的壓力,屬于不是說好的事情,是正常的事情,因為前兩年出現了通貨膨脹,前兩年出現經濟過熱。 現在所謂出現后遺癥了。現在估計這種通貨緊縮的壓力,做這么幾點的估計。第一不會很快的消失。兩年的過熱怎么得有一年到一年半的調整,甚至到兩年的調整。因此,2006年確實是通貨緊縮壓力比較大的一年。但是第二點,一個基本的預計,就是確實有可能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通貨緊縮,也就是物價指數為負的,這個還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對刑事判斷,前兩年確實有效果的話,另外加上我們如果政策調整比較及時的話,確實也可能不出現絕對意義上的,也就是說現在通貨膨脹很低了,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要到負的。為什么這么說了有可能不出現負的通貨膨脹率呢?是因為確實我們前兩年比較及時的采取了一些反過熱的措施,及時的殺住了投資過熱的情況。不管大家現在還在罵,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也許是行政手段,也許不批這個不批那個,大家叫的厲害,但是這里面還有問題,我們體制還有問題。當然我們體制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的經濟手段不起作用。體制決定的經濟手段不起作用,你非得用經濟手段,現在有人說,格林斯潘多好,0。25調利率,你能調嗎?他連本金都不還,完你利率有什么,你不采取點措施,數量控制能控制得住嗎?是不是這個道理?是什么體制決定的,什么政策能起作用。說空降,說市場體制,市場經濟的手段,你是市場經濟體制嗎?就不能唱高調。 所以不管怎么樣,當時殺住了一些,還沒有真是走到極端的。如果大家不殺的住,真是不知道熱到什么地步了。你想想當時建了那么多電廠啟動的時候,我們還在缺電,價格還在上漲。我們那個時候投資的需求就是高,價格越漲越投機,那么多綱常已經鋪開了,那么多生產能力建設了,你看價格還在往上漲,因為生產能力形成一個時間,兩三年形不成的時候,價格繼續高漲,利潤繼續高漲,還往里投,那個時候不殺住一點的話,那就按照當時規模擴大投資的話,不得了。幸好還沒有真正出現這么極端的情況。如果當年沒有宏觀市場經濟,就按照當時的那種價格,那種利潤增長的方式,投投,最后就出現這種情況。沒有形成那么極端的,這種投資過熱的局面,經濟過熱的局面。就有可能使我們的這次宏觀調控的結果確實是軟著陸,而不是硬著陸,是一個危機。軟著陸什么意思呢?如果經濟增長繼續保持比較高的水平上,供求關系的缺口,這種差額不至于那么大的話。第一價格不是絕對的下降,當然有一些產品絕對的下降,但是總的來講,總的物價指數不一定真正的下降。第二由于需求還是比較高的,差額還不是那么太大,就決定了生產能力在今后兩三年的高增長當中,可以逐步逐步的消化,不是通過危機的方式去消滅掉,而是通過增長的過程當中,逐步逐步消化的辦法,把它利用起來,逐步逐步的利用起來。這個時候都會很緊張,供求關系會很緊張,在那個意義上緊張,就是供大于求的情況還是存在,因此大家可能有的利潤下降,有的是出現一些虧損。市場上會有一種通貨緊縮的壓力比較大,但是大家還能繼續往前走,整個經濟需要繼續保持比較高的一種水平上,然后逐步逐步的通過最后幾年的8%,9%以上的高增長,把原來的過分生產能力利用起來,如果8%,9%生產能力的話,40%,50%的增長能力,今后兩年把它利用起來。一會兒講需要政策做調整,需要政策做的事情。這是第二個預測。 第三個預測,我們企業的也許在2006年有一些企業日子會比較難過,但是還不至于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破產。日子難過,還都能過去,這是經濟過熱后遺癥的最好結果。要想沒有難過的日子不可能了,因為經濟過熱已經決定了,后面一定會有難過的日子。能不能破產,基本能過去,不出現大規模的破產、倒閉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我們改變不了前面的事情,前面的那些事情已經發生了,但愿是這種結果。這樣不一定大家都高增長,但是有一些行業,有的企業做的好,大家需要管理,開好會,長好知識,繼續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整合,可以兼并。說句實在話,市場經濟整合兼并都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生的。都是在過熱,然后是過冷、危機、簫條,在這個期間整合會發生,但是整合跟絕對意義破產、倒閉不一樣。就是你在新的形式下發展,生產能力得到利用。恐怕會出現這個整合期,但是不至于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或者破產。 這是幾個預測,具體預測什么情況也做不了這個事情,有點像算命。但是大概2006年是這么一個趨勢。整個的經濟仍然會保持8%到9%的增長,但是確實通貨緊縮的壓力會有。在這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能不能實現這樣一種局面呢?一個重要的因素,現在確實也是市場機制會加以調整,現在也需要政策一定的調整。宏觀政策也要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起作用。 我也不想具體講應該做哪件具體事情,這件事情是政府各個部門的事情,只要大家說清楚方向,現在已經開始要從防止過熱、控制需求過去幾年這樣一個政策的趨向,轉變為適當的維持和發展各方面的需求,已使經濟得以穩定增長這樣一個趨向,這種政策趨向。現在應該說到時候了,我們年初一季度的時候,曾經就提出來說政府應該密切關注經濟的走勢,準備好相繼抉擇對某些宏觀政策進行一些調整,現在呢?到了三季度,看到三季度的數據,看到目前的經濟走勢的基本情況,我想應該到了適當調整宏觀政策,從過去的主要以宏觀需求,以宏觀增加為目標,到適當宏觀需求,保持經濟需求的穩定增長這樣一個基本趨向。如果這一點做好了,我們趨向,主要的需求能夠穩定,增長了,仍然可能趕不上那個過剩生產能力增長的速度,因此諸位還會感到,通貨緊縮的壓力,但是,加以十日,在今后兩三年的增長,每年的增長,逐步使需求和供給達到比較相對適應的程度,把過剩生產能力,相對的消化,經濟恢復到穩定增長,這是所謂軟著陸的行業。這個不想多講了,這個政府部門下令思考的問題了,我們只是討論這個政策趨向問題,政府部門有很多專家,這個趨向定了,各個部門還做什么,應該是各個部門去奮斗的事情。 在這我最后一個問題想講一講,怎么看待我們現在增長的模式和看待現在的需求結構。現在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全世界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說法,包括我們自己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政府官員的說法,都是講中國的消費太低,消費不足,增長主要一靠出口,二靠投資,這種生產發展模式,這種經濟增長的模式持續。美國人更是這樣說,老說中國人不買東西,包括很好朋友,經濟學家一坐下來就說應該多買點東西。我們說我們買很多東西,我們去年增長40%,就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買你們的東西,我們對亞洲全是逆差,從日本到臺灣,到澳大利亞,我們全是逆差,我們逆差加起來是你們的順差。今年我們進口下降了,我們歷來貿易基本平衡,我們買很多東西,就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買你們的東西,而且你們還不賣給我們,就買波音飛機,賣導彈還不賣給我們,我們出現平衡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是你們的問題。但是最近他們都說,最近諾斯來說中國要增長消費,我們很多學者,包括經濟學者,說我們的消費太低。現在的出路就是要維持經濟增長的出路就是擴大消費,在一定意義上我確實同意,我們要保持消費增長的勢頭,甚至鼓勵一些消費,鼓勵消費的增長,我對此沒有什么異議。最近這一輪討論,關于十一五規劃的討論,我們也曾經參與。最初有一個說法叫做建立節約性社會,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子資源節約性社會,這個社會都節約了,就出問題了。節儉對社會是好事,對社會是壞事,這也是宏觀經濟理論討論的問題,不能大家都節約了,但是資源要有效率,因為我們是資源稀缺的國家,我們資源的成本會很高,我們現在仍然世界上資源成本很高的國家,因此怎么降低能耗,降低資源的下好,但是仍然要鼓勵大家消費,這一點我們沒有異議。 但是鼓勵歸鼓勵,怎么樣才能增長?我們現在消費到底是什么情況?剛才說了三季度消費增長12%,這速度不低,而且是零售消費品,消費品的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2。2%,這個不低,10%也不低,在我們這么一個人均GDP只有一千多美元的國家,消費能夠有多大規模?不會有太大規模。這是第一,已經持續穩定增長,這個增長速度也不低,而且它很穩定,1999年的時候投資的增長降到5%,現在是20%幾,原來是5%,而且消費的時候也是10%左右的增長,現在也是10%的增長,它并不低。這是第一。 第二,你增加才能提高消費?你說現在,大家買的東西不買,或者現在有的地方沒有電,因此沒法買電器,你說修電,修電還有一段時間,修電要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有的地方說沒有信貸消費,信貸體制需要改革,這些可以考慮,有了信貸消費,有了信貸就可以擴大消費,這個可以考慮。但是給定大家的收入,給定大家都有一個個人的選擇,給定我們現在的制度,現在有一些的制度的情況,條件的情況還一時半會改變不了,怎么才能提高我們的消費?大家怎么才能把這個錢不存著,花出去?你怎么來替每一個人做這個決策?而且特別少,在我們目前消費收入差距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的消費是很難提高的,要認識到這一點。現在有一個什么情況?80%的勞動力,收入每年不到一千美元,八千多塊錢,不到80%,大概有40%,也就是進了城的藍領工人,農民工打工仔一年掙八千塊錢不錯。現在說大數,20%是比較高新的,80%是一千塊錢以下的,一半是掙八千塊錢,還有一半是農村的農民一年只掙兩三千塊錢,而且現在最近很多調查都證明這一點,低收入水平的人,他的消費傾向比較很高了,他前期已經花掉了,這部分人的錢該花已經花了,吃飯、穿衣必須得花,他基本不會有時間儲蓄,他的消費基本到頭了。剩下就是高收入階層,就剩下20%了。理論可以證明,高收入消費的傾向比低收入的傾向要低,因為他掙的多,他必須用的要少。 從理論到實踐都能證明的事情。因此要靠20%的高收入階層來增加消費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所以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要充分認識到,消費提高不是唱高調,說空話的事情,它有它客觀的局限。我們絕對不可能做到像日本人,像美國人那樣,那么高的消費。這是第二點。 第三,大家都說投資太高了,消費太低了,我們再看看投資。投資里面有兩塊投資需要投資。第一投資里面有20%,逐步逐步超過20%,甚至現在已經接近24%,27%的投資是住房投資。從98年以后,我們引進了住房貸款以后,住房的比重是這么上升的趨勢,上升非常的快,現在繼續上升,20%幾的投資需求,實際上房地產投資,這個是長期消費,耐用消費作為投資來計算的。加上這一塊中國的消費結構也不低。 另外還有一塊,現在大量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集中有一大塊有我們城市外面的道路、環境、上下水、公共設施、過街天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屬于什么呢?屬于公共消費品。地鐵屬于公共消費品。它不是個人消費,它不包含消費零售總額里面,它是公共消費。現在我們大量的投資,是城市基礎建設投資是城市化過程的投資,包括廣場、博物館、歌劇院都是屬于這類東西,公共消費品。我們中國落后國家跟發達國家,你仔細看一看,現在到各國參觀,我們進了家門了不比他們差多少,電器比他們多,裝璜比較高級,更大的差距是出了門之后的差距,我們的公共消費。但是它也是消費者,它只不過是長期的耐用消費品,使用的周期比較大。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上,包括住房,我們家庭在投資住房,國家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上,正需要這些東西的發展,正需要這些消費的發展,或者這些投資的發展,來支撐現在經濟的增長,同時為下一輪增長奠定基礎,為下一輪消費增長提供條件。消費其中重要就是城市化差距,城市化是各個地方消費增長的17%,城市化的差距。城市化才有消費大規模的增長,有各種服務業大規模的增長,服務是消費的一個重要問題。 你住在農村幾十里隔一個村,天天出門吃飯,人口聚集才到飯館吃飯,因為有規模經濟,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現在在這個階段,就像18世紀,19世紀有50年到100年的時候,歐洲大規模的建設,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一定投資,高投資的時期,很大一部分就是建設時期,在這個時期投資高一點,儲蓄高一點,消費低一點。現在歐洲的消費是很高,投資很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歐洲人跟美國人不太一樣,美國人要換房子,歐洲人不換房子,有房子住了,覺得古老的房子住挺舒服。他不建設,他掙的錢就出去喝酒,它消費旅游去了,因此他消費很高,住房都不投資,基礎設施早停了,歐洲多少年都不變化,就這里道理,它建設完了。巴黎整個八、九、十整個大環路大概200年前已經建完了,地鐵100年前就已經建完了,就是這個時期。 長話短說,我不認為現在僅僅盯著消費需求就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不認為我們要維持需求的增長,擴大內需僅僅就是一個增長消費需求,因此我說,應該說是全面的維持和發展需求的增長,包括出口。發展中國家不出口,不為世界生產,我們的就業哪去了?我們不出口,我們還有兩億多農民要出口,要出來,我們怎么辦,我們光為中國生產,中國就不要發展了,該出口還要出口。國際的摩擦,上一屆講跟國際和諧,跟國際很難和諧。該出口就出口,該摩擦的時候,我們想法對付摩擦,哪個國家發展的時候都是這樣,我們不打仗,我們打仗肯定是不打了,貿易摩擦,經濟矛盾不斷出現,我們做好思想準備,我們不斷調整自己,我們應對這個事情,這個是要做的,但是我們不能不出口,堅決要擴大出口,不然兩億多農民進不了城。全國的世界崗位到中國來可能還不夠,就別說不干這個不干那個,重化工也不干,低級的勞動力不干,你不干讓印度人干,你怎么解決就業問題?堅決要出口,而且同樣要擴大我們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仍然要擴大,仍然要持續走完城市化進程的道路,走完我們國家建設的道路,這是為下一階段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沒有這個走不了。同時要大力發展國有消費,全面擴大內需,要維持投資的的增長,特別是投資基礎設施規模的增長。 最后總結一下,相繼調整宏觀變量,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各種變量需要調整,相繼調整宏觀變量,全面穩定需求增長。穩定的含義是什么?不能搞過熱,為了解決眼前的通貨緊縮的壓力,搞過熱不行,全面穩定需求的增長。全面不是某一個方面,而是幾個方面都需要穩定增長。逐步消化過剩產能。但愿消化過剩產能,避免出現大波大動。走出過熱后遺癥。最后一句話再提醒一下大家,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怎么來的?是過熱的后遺癥,我們現在正在對付的這些問題,是我們前幾年過熱導致的,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