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防范外匯儲備風險?
熱心網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經貿交往規模的擴大,我國的外匯儲備迅猛增長。中國人民銀行4月14日公布,截止到2005年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創紀錄的6591億美元,同比增長49。9%。如何運用好這筆資產,同時盡量化解可能由其帶來的種種風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外匯儲備劇增,國人喜中有憂 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區區1。67億美元,1993年這一數額增加到211。99億美元。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后,匯率長期保持穩定,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于是外匯儲備進一步攀升,到2004年底達6099億美元,年均增長幅度為35。7%。 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擴大對外經貿交往的有力保證。然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金融形勢,我國的外匯儲備也隱藏著很大的風險。 巨額外匯儲備導致我國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作為一種物質資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這就是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的平均利潤率一般在10%左右,而我國外匯儲備的很大部分投資于美元資產,其收益率卻很低。比如,今年年初,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在4。2%—4。6%之間。一方面,我們以高代價從外國借入或引進資金;另一方面,我們卻以低價將國內資金給別人使用,這就是持有巨額外匯儲備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美元匯率持續下跌,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威脅。根據多數學者的判斷,我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所占比重大約在60%上下。正因為是這樣一種“美元獨大”的幣種結構,所以在美元匯率持續下跌的背景下,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據美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美元可能在這一輪的危機中貶值20%—40%。照此算來,我國3900多億美元的資產將發生大約780億美元到1560億美元的匯率損失。 隨著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占款(用于收購外匯的人民幣)投放量越來越大,這使我國的貨幣政策陷入尷尬境地。比如,2004年,我國外匯占款增加1609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639億元。據中國人民銀行介紹,外匯占款的增長已成為銀行體系貨幣供應的主渠道,這使央行的流動性管理和貨幣調控面臨很大的壓力。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為防止經濟過熱,我國貨幣政策開始適度從緊,各項貸款增速開始持續回落。但與此同時,卻通過外匯占款的渠道保持了相當規模的社會資金投放,這與國家收緊銀根的政策背道而馳。 拓寬用匯渠道,鼓勵海外投資 從理論上講,外匯儲備存在一個適度規模問題:過少,不足以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有效抵御國際金融風險;過多,則會增大機會成本,造成資金的浪費。按照傳統理論,一國的外匯儲備應相當于3個月的進口額,也有一些學者鑒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認為這一數額應相當于6個月的進口額。然而,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3個月的進口額,規模顯然過大。我國央行行長周小川1月18日在一次會議上明確表示,中國的外匯儲備偏高。國家外匯管理局前局長郭樹清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坦言,我國外匯儲備肯定超過了合理水平。 為使外匯儲備保持適度規模,目前有三項工作可做。一是通過壓縮對外舉債規模和嚴格審查外資項目等方式控制資本流入;二是通過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國外進行資源性投資來擴大資本輸出;三是拓寬國內用匯范圍,將一部分外匯用于加強國民普及教育、建立醫療與社保體系等,這既有助于解決外匯儲備規模偏大的問題,又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 改變“美元獨大”的狀況 在化解外匯儲備面臨的匯率風險問題上,央行似乎處于一種兩難境地:如果現在大量拋售美元資產,無疑會導致美元進一步下跌,結果會使我國損失更為慘重;如果按照有些人提示的“靜觀其變”,則無異于“坐以待斃”。因此,央行應謹慎從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綜合各方觀點,筆者認為,以下三個策略值得考慮: 一是優化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按照“買漲不買跌”的市場原則,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資產越是不能輕易拋售。因此,當前對外匯儲備進行大規模存量調整是不明智的。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外匯儲備進行增量調整,即停止購買新的美元資產,使新增的外匯盈余以其他硬通貨形式儲備起來。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增量相當可觀,如2003年、2004年的增量分別為1168億美元和2067億美元。這樣,我們就可在不事聲張之中,悄然改變目前外匯儲備中“美元獨大”的局面,使幣種結構變得較為合理。 二是變部分貨幣儲備為物質儲備。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而我國進口量最大的一些原材料,如原油、鐵礦石、貴金屬等,其國際市場價格一路看漲。如果動用部分美元外匯批量訂購這些原材料,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質儲備,則既能保值,又能緩解國內市場原材料供應緊缺的矛盾,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改革結售匯(企業的外匯收入及支出必須向指定的銀行辦理)管理,逐步從強制結售匯過渡為意愿結售匯。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為選擇更加寬松的外匯管理制度創造了條件。目前,可以先進一步放寬出口企業的留匯額度;再逐步改變一些項目的強制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這樣就會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外匯儲備而減少國家的貨幣儲備,進而緩解外匯占款的壓力。▲。
熱心網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經貿交往規模的擴大,我國的外匯儲備迅猛增長。中國人民銀行4月14日公布,截止到2005年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創紀錄的6591億美元,同比增長49。9%。如何運用好這筆資產,同時盡量化解可能由其帶來的種種風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外匯儲備劇增,國人喜中有憂 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區區1。67億美元,1993年這一數額增加到211。99億美元。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后,匯率長期保持穩定,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于是外匯儲備進一步攀升,到2004年底達6099億美元,年均增長幅度為35。7%。 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擴大對外經貿交往的有力保證。然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金融形勢,我國的外匯儲備也隱藏著很大的風險。 巨額外匯儲備導致我國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作為一種物質資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這就是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的平均利潤率一般在10%左右,而我國外匯儲備的很大部分投資于美元資產,其收益率卻很低。比如,今年年初,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在4。2%—4。6%之間。一方面,我們以高代價從外國借入或引進資金;另一方面,我們卻以低價將國內資金給別人使用,這就是持有巨額外匯儲備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美元匯率持續下跌,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威脅。根據多數學者的判斷,我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所占比重大約在60%上下。正因為是這樣一種“美元獨大”的幣種結構,所以在美元匯率持續下跌的背景下,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據美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美元可能在這一輪的危機中貶值20%—40%。照此算來,我國3900多億美元的資產將發生大約780億美元到1560億美元的匯率損失。 隨著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占款(用于收購外匯的人民幣)投放量越來越大,這使我國的貨幣政策陷入尷尬境地。比如,2004年,我國外匯占款增加1609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639億元。據中國人民銀行介紹,外匯占款的增長已成為銀行體系貨幣供應的主渠道,這使央行的流動性管理和貨幣調控面臨很大的壓力。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為防止經濟過熱,我國貨幣政策開始適度從緊,各項貸款增速開始持續回落。但與此同時,卻通過外匯占款的渠道保持了相當規模的社會資金投放,這與國家收緊銀根的政策背道而馳。 拓寬用匯渠道,鼓勵海外投資 從理論上講,外匯儲備存在一個適度規模問題:過少,不足以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有效抵御國際金融風險;過多,則會增大機會成本,造成資金的浪費。按照傳統理論,一國的外匯儲備應相當于3個月的進口額,也有一些學者鑒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認為這一數額應相當于6個月的進口額。然而,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3個月的進口額,規模顯然過大。我國央行行長周小川1月18日在一次會議上明確表示,中國的外匯儲備偏高。國家外匯管理局前局長郭樹清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坦言,我國外匯儲備肯定超過了合理水平。 為使外匯儲備保持適度規模,目前有三項工作可做。一是通過壓縮對外舉債規模和嚴格審查外資項目等方式控制資本流入;二是通過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國外進行資源性投資來擴大資本輸出;三是拓寬國內用匯范圍,將一部分外匯用于加強國民普及教育、建立醫療與社保體系等,這既有助于解決外匯儲備規模偏大的問題,又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 改變“美元獨大”的狀況 在化解外匯儲備面臨的匯率風險問題上,央行似乎處于一種兩難境地:如果現在大量拋售美元資產,無疑會導致美元進一步下跌,結果會使我國損失更為慘重;如果按照有些人提示的“靜觀其變”,則無異于“坐以待斃”。因此,央行應謹慎從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綜合各方觀點,筆者認為,以下三個策略值得考慮: 一是優化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按照“買漲不買跌”的市場原則,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資產越是不能輕易拋售。因此,當前對外匯儲備進行大規模存量調整是不明智的。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外匯儲備進行增量調整,即停止購買新的美元資產,使新增的外匯盈余以其他硬通貨形式儲備起來。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增量相當可觀,如2003年、2004年的增量分別為1168億美元和2067億美元。這樣,我們就可在不事聲張之中,悄然改變目前外匯儲備中“美元獨大”的局面,使幣種結構變得較為合理。 二是變部分貨幣儲備為物質儲備。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而我國進口量最大的一些原材料,如原油、鐵礦石、貴金屬等,其國際市場價格一路看漲。如果動用部分美元外匯批量訂購這些原材料,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質儲備,則既能保值,又能緩解國內市場原材料供應緊缺的矛盾,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改革結售匯(企業的外匯收入及支出必須向指定的銀行辦理)管理,逐步從強制結售匯過渡為意愿結售匯。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為選擇更加寬松的外匯管理制度創造了條件。目前,可以先進一步放寬出口企業的留匯額度;再逐步改變一些項目的強制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這樣就會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外匯儲備而減少國家的貨幣儲備,進而緩解外匯占款的壓力。▲。
熱心網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經貿交往規模的擴大,我國的外匯儲備迅猛增長。中國人民銀行4月14日公布,截止到2005年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創紀錄的6591億美元,同比增長49。9%。如何運用好這筆資產,同時盡量化解可能由其帶來的種種風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外匯儲備劇增,國人喜中有憂 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區區1。67億美元,1993年這一數額增加到211。99億美元。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后,匯率長期保持穩定,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于是外匯儲備進一步攀升,到2004年底達6099億美元,年均增長幅度為35。7%。 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擴大對外經貿交往的有力保證。然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金融形勢,我國的外匯儲備也隱藏著很大的風險。 巨額外匯儲備導致我國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作為一種物質資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這就是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目前,外商在我國投資的平均利潤率一般在10%左右,而我國外匯儲備的很大部分投資于美元資產,其收益率卻很低。比如,今年年初,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在4。2%—4。6%之間。一方面,我們以高代價從外國借入或引進資金;另一方面,我們卻以低價將國內資金給別人使用,這就是持有巨額外匯儲備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美元匯率持續下跌,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威脅。根據多數學者的判斷,我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所占比重大約在60%上下。正因為是這樣一種“美元獨大”的幣種結構,所以在美元匯率持續下跌的背景下,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據美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美元可能在這一輪的危機中貶值20%—40%。照此算來,我國3900多億美元的資產將發生大約780億美元到1560億美元的匯率損失。 隨著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占款(用于收購外匯的人民幣)投放量越來越大,這使我國的貨幣政策陷入尷尬境地。比如,2004年,我國外匯占款增加1609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639億元。據中國人民銀行介紹,外匯占款的增長已成為銀行體系貨幣供應的主渠道,這使央行的流動性管理和貨幣調控面臨很大的壓力。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為防止經濟過熱,我國貨幣政策開始適度從緊,各項貸款增速開始持續回落。但與此同時,卻通過外匯占款的渠道保持了相當規模的社會資金投放,這與國家收緊銀根的政策背道而馳。 拓寬用匯渠道,鼓勵海外投資 從理論上講,外匯儲備存在一個適度規模問題:過少,不足以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有效抵御國際金融風險;過多,則會增大機會成本,造成資金的浪費。按照傳統理論,一國的外匯儲備應相當于3個月的進口額,也有一些學者鑒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認為這一數額應相當于6個月的進口額。然而,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3個月的進口額,規模顯然過大。我國央行行長周小川1月18日在一次會議上明確表示,中國的外匯儲備偏高。國家外匯管理局前局長郭樹清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坦言,我國外匯儲備肯定超過了合理水平。 為使外匯儲備保持適度規模,目前有三項工作可做。一是通過壓縮對外舉債規模和嚴格審查外資項目等方式控制資本流入;二是通過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國外進行資源性投資來擴大資本輸出;三是拓寬國內用匯范圍,將一部分外匯用于加強國民普及教育、建立醫療與社保體系等,這既有助于解決外匯儲備規模偏大的問題,又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 改變“美元獨大”的狀況 在化解外匯儲備面臨的匯率風險問題上,央行似乎處于一種兩難境地:如果現在大量拋售美元資產,無疑會導致美元進一步下跌,結果會使我國損失更為慘重;如果按照有些人提示的“靜觀其變”,則無異于“坐以待斃”。因此,央行應謹慎從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綜合各方觀點,筆者認為,以下三個策略值得考慮: 一是優化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按照“買漲不買跌”的市場原則,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資產越是不能輕易拋售。因此,當前對外匯儲備進行大規模存量調整是不明智的。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外匯儲備進行增量調整,即停止購買新的美元資產,使新增的外匯盈余以其他硬通貨形式儲備起來。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增量相當可觀,如2003年、2004年的增量分別為1168億美元和2067億美元。這樣,我們就可在不事聲張之中,悄然改變目前外匯儲備中“美元獨大”的局面,使幣種結構變得較為合理。 二是變部分貨幣儲備為物質儲備。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而我國進口量最大的一些原材料,如原油、鐵礦石、貴金屬等,其國際市場價格一路看漲。如果動用部分美元外匯批量訂購這些原材料,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質儲備,則既能保值,又能緩解國內市場原材料供應緊缺的矛盾,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改革結售匯(企業的外匯收入及支出必須向指定的銀行辦理)管理,逐步從強制結售匯過渡為意愿結售匯。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為選擇更加寬松的外匯管理制度創造了條件。目前,可以先進一步放寬出口企業的留匯額度;再逐步改變一些項目的強制結售匯為意愿結售匯。這樣就會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外匯儲備而減少國家的貨幣儲備,進而緩解外匯占款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