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在環境保護法中規定或體現的,對環境保護實行法律調整的基本指導方針。

熱心網友

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克制人類行為,而且使之盡量少地改變自然形成的水文地貌特征和生物群落。 這與我國現有的官定原則(樓上寫的就是)很不相同。是以環境為主體的原則,而不是以人----具體說是占用環境資源的人----為主體。兩個原則有本質區別。前者尊重自然,后者以自然環境為利用的目標。實際上,后者應該稱為“環境利用原則”。

熱心網友

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環保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體現,是對環保方面的社會關系實施法律調整的基本指導規范,是環保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主要有:  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一原則是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必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堅持這一原則,就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把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統籌安排。要反對“先污染后治理”的觀點,反對把環境與發展對立起來,只要環境不準發展的“零增長”的觀點。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我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的一時發展。  2、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這一原則的核心是“防”,即著眼于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源,否則容易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結果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環境污染與破壞一旦形成,一般很難在短期內消除,尤其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以后,不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是難以恢復的,有的甚至是無法恢復的,所以必須以防為主。“治”是解決已經產生的環境問題;針對造成污染的不同原因采取多種手段綜合治理,才能變消極被動的應付為積極主動的防治。  3、誰開以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  這一原則強調了讓污染和破壞環境與資源者承擔責任。凡是開發利用自然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不僅有開發的權利,而且有保養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凡是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都負有治理污染或補償污染損害的責任。如淮河治理中貫徹了誰污染誰法理的原則,各污染企業籌集資金,安裝治污設施,排污達標,無力治污達標的只能停產。 4、依靠群眾保護環境。  環境質量好壞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尤其是日益惡化的環境污染直接威脅著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保護環境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每個公民都自覺地保護環境,這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保證。因此保護環境必須緊緊依靠群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