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陰歷(農歷,也叫夏歷)的明年是雞年(乙酉年),確實沒有立春。陽歷(公歷)2005年2月4日還沒有到雞年(乙酉年),還屬于猴年(甲申年)。到公歷2005年2月9日才是雞年的大年初一,這時立春已經過去了,而下一個立春也不在雞年中。沒有立春是對陰歷(農歷)年份來說的,陽歷(公歷)每年都有立春,24個節氣一個不少。嚴格說來,陰歷年份應以干支(即六十甲子)紀年,而不能用“19××年”“20××年”等公元紀年法來紀年,但為了照顧習慣和便于對應,以下還是用公元紀年法來說明。沒有立春的年份,隔3年(有時2年)就有一個。以前沒有立春的年份是:……1975、1978、1981、1983、1986、1989、1991、1994、1997、2000、2002,以后沒有立春的年份是:2005、2008、2011、2013、2016、2019、2021、2024、2027、2029、2032……“立春”是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24個節氣是根據陽歷一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平均分布的,所以每個節氣在公歷中的日期是比較固定的,比如立春必定在公歷每年的2月4日(有時在2月5日)這一天,等等。有些陰歷年份沒有立春,是由于陰歷一年的日數與陽歷一年的日數有差別而造成的。陽歷一年實際上是365又四分之一日,而陰歷一年只有354。36日,比陽歷一年少10。89日。這樣,每個節氣就不能固定在陰歷年份的某一日期中,而是逐年往后面移動。上一個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相隔的時間是365日多一點(即一個公歷年的日數),而陰歷一年的日數只有354日多一點。由于陰歷一年比陽歷一年短11天左右,當立春移動到某一陰歷年份的前夕時,下一個立春必定還落在這一陰歷年份的后面,這個陰歷年份全年就處在兩個立春之間(比如明年的雞年就是這樣),這一陰歷年份就沒有立春了,這種現象一般3年(有時2年)發生一次。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陽歷年份和陰歷年份的關系,則請看下面文字:一年實際上是365又四分之一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更準確地說,一個太陽年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因此,如果每年定365日的話,每四年就會少23小時15分4秒(差不多一日),所以陽歷歷法規定每四年要多加一日,這一年為366日。多加一日的年份稱為“閏年”,其余的年份稱為“平年”。閏年多的一日加在2月中,故閏年的2月是29日(平年的2月為28日)。以上是陽歷(公歷)的設置。至于陰歷(夏歷),則以月相的變化周期為一個月(即一個“朔望月”,現代科學指月球繞地球轉一周),一個朔望月為29。53日,所以大月30日,小月29日。陰歷定12個朔望月為一年,這樣,陰歷一年只有354。36日,比一個太陽年少10。89日,3個陰歷年就比3個太陽年少32。67日(一個月多點)。為了不讓陰歷年的日數與太陽年的日數距離越拉越大,古代陰歷歷法規定每3年就要增加一個月。增加的月稱“閏月”,3年增加一個月叫做“三年一閏”。但是“三年一閏”的總日數還是不足,于是又改為“五年再閏”(五年閏兩個月),“五年再閏”又造成總日數多了些,后來又改為“十九年七閏”(十九年閏七個月),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