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六個多月的時候就帶回老家讓奶奶帶的,那時就明顯感覺到她開始認生了,在奶奶家帶到一歲后又在外婆家帶了三個月,仍然怕陌生人。后又帶到奶奶家,跟外婆分開了兩天后,再見到外婆時卻怎么都不要外婆了。這時候誰都不要抱了,只要奶奶。一周三時帶到父母親身邊,還是非常怕生人。一周六時帶她到幼兒園去玩時,讓幼兒園的老師抱了一下卻哭得非常傷心,那次以后,每次去幼兒園玩的時候,只要一看到那個老師就馬上要走,要抱,再也不肯玩了。前兩天帶她到同事家去時,一路上都說好了不哭,但一到同事家看到不認識的人,就開始放聲大哭,無論怎樣轉移她的注意力都不行,就是要抱著走,等到我說好了好了我們走了,她就停下來不哭,然后還跟人家揮手再見。別人都說很少見小孩子這樣認生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小孩有什么心理方面的問題?該怎樣讓她不認生呢?
熱心網友
你的寶寶應該是到了認生的時期了。隨著寶寶年紀的增長,他對陌生人的警覺性會與日俱增。長時間或突然接觸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寶寶通常會十分緊張,以至于用哭聲來尋求母親的安慰與保護。處理方法: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在陌生環境中與陌生人在一起,是否留下,選擇權要給寶寶。但是父母要鼓勵寶寶探求新事物,充分滿足他的好奇心。一旦寶寶表現出要嘗試新環境、新事物時,父母要及時支持。寶寶的認生心理 周歲內的嬰兒都要經過一個“認生”階段。表現為寶寶對媽媽特別依戀,尤其到了傍晚、夜間,往往除了媽媽誰也不要,致使當媽媽的感到小寶寶太“纏人”,自己太勞累……其實,這種“認生”,恰恰反映你的小寶寶在成長。細心的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在三四個月時已能對媽媽作出反應,只要你走近寶寶身旁,他就會樂滋滋地往上拱起身子,示意讓媽媽把他抱起來;或者你在屋內做事時,寶寶的目光也常會追隨你的身影,一旦你不在屋內他就會哭喊。寶寶到了5個月時,隨著自我認識和活動范圍的擴大,識別能力不斷增強,已能區別父母和其他人。6個月時,已能對熟人表現出好感,對生疏的人表現出陌生感,已經開始識別家中不同成員并且對各人有不同的反應。這時的寶寶已開始有了依戀、害怕、認生、厭惡性、愛好等情緒。出于一種自我保護,這階段的寶寶對生人生地就會產生過敏反應,尤其突出的是對陌生的婦女的反感,對天黑、孤寂的害怕,而對最親他、關心他的人——媽媽則最為依戀。這就是突出的“認生”行為。以后,隨著孩子認識不斷發展,自我認識和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這種“認生”行為也就逐漸淡化。當媽媽了解了這是嬰兒生長發育的必然階段,也就不會過于緊張了。那么,怎樣幫助寶寶順利地渡過這一“認生”階段呢?關鍵在于“因勢利導”。當我們了解嬰兒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的規律后,不妨采用“略為提前”的教育方法,以促使嬰兒較快地適應周圍環境和不同的人和事。具體地說,也就是在寶寶將要產生“認生”行為之前,就讓寶寶除了媽媽之外,多多接觸一些其他家庭成員,或一些生疏的人,并讓他們同樣施以一定的愛撫和關心。如幫助喂奶、喝水、換尿布、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游戲等,以加強親近感,消除寶寶的恐懼、害怕心理。根據常規,這類嬰兒“認生”期很短暫,會很快適應新的人和事,什么人抱他他都樂意。當然也不排除例外,就有那么一類嬰兒特別膽怯,特別難于適應新的環境和生疏的人,這就需要當父母的耐心地做一些工作。如先從他熟悉的人員中開始逐步擴大他接觸人物的范圍,絕不能一廂情愿勉強寶寶和誰“親”,這樣只能加深孩子的排外心理。
熱心網友
一般說來,開始走路的寶寶,都會對小朋友發生興趣,愿意和人親近,但還不能很融洽地在一起游戲,基本上是各玩各的。但最初的交往能力就應從此刻開始培養,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當寶寶能走路時,要給他創造與外人接觸的機會。可以每星期帶他去幾次商店,有可能的話,每天都可以帶他到有孩子玩的地方去。寶寶雖不能同別的孩子一起玩,但他卻愿意看著,他可能會站在很近的地方盯著看,或很嚴肅地把手里的東西遞給別人,然后又拿回來。到2-3歲時,寶寶就會同別的孩子一起玩得很開心。二、幫助孩子結交玩伴,鼓勵他們交往,并給予他自由選擇玩伴的權力。父母可以經常請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讓他們一起游戲、聽故事、唱歌、跳舞、畫畫、逐步培養寶寶與同伴交往的習慣。即使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鬧糾紛,家長也不要強把孩子拽回家,更不要罵孩子“草包”、“笨蛋”。最好的方法是從中調停,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矛盾,友好相處。三、孩子最初的交往會出現一些不友好的態度,如說,“不要你到我家里來”,或雙手將小朋友推出去,或者搶奪別人手中的玩具,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個人霸占,不愿分給別人。這些不良態度,有的是受成人影響的結果。如成人間不禮貌的訓斥、吵架就會傳染孩子。有時,成人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哈!咱孩子會打人呢!好!打得好!”,“我不喜歡你,我喜歡小妹妹”,“別哭,他打了你嗎?好!我馬上去打他!”,“快收起來,隔壁小弟弟要來搶你的了!”這些做法只會引發孩子的嫉妒、自私自利、貪心心理。成人應從正面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謙讓、容忍、禮貌等行為,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很多父母整天擔心這擔心那,怕孩子在外面不小心摔了,怕孩子在外面與人鬧糾紛吃虧,怕在外面學壞等,不給孩子社會交往的機會,總是把孩子關在家里或院子里獨自玩耍。于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逐漸失去了天真活潑的性格,這是不可取的。 注意孩子社會情感的培養在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高智商并不能代表成功,讓我們的孩子在頭腦聰明的同時,培養良好的社會情感—具備高水平的情商是走向成功的保證。那么,什么是智商與情商的明確概念呢?智商:是用來反映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比值。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和知識面。情商:是用來反映一個人社會適應性、社會交往能力的比值。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同情心、情感表達能力、自控力、適應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受人歡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愛、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壓力、堅持不懈等。培養孩子良好社會情感,可以幫助他和諧地與人交往,并懂得關心愛護他人,體諒、寬容、同情、尊重別人。還能使他適應未來社會的環境競爭與壓力,在逆境和挫折中充滿自信,并積極進取。一個情商高的寶寶應做到,無論周圍的環境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平和、開朗、快樂的心態和強烈的責任心。不利于社會情感培養的幾種現象:- 過度保護,家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讓寶寶失去參與實踐的機會;- 過度稱贊,過份的贊揚會讓寶寶失去正確評價自己的是非觀;- 過度溺愛,過份溺愛會讓寶寶害怕進入社會生活中鍛煉成長。建議父母應注意的事情:- 時時給予孩子信任和關愛;- 教給孩子方法,并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生活中不要將孩子放在首位(至少表面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家庭內的生活法則應符合社會公德;- 注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教孩子學會表達“謝謝你”,這是人際交往第一節課的內容。- 教孩子學會表達“謝謝你”,這是人際交往第一節課的內容。。
熱心網友
帶的人太少了,在可能的情況下,經常帶他到人多的地方玩,讓大家都試著抱抱他,家里人也要經常和他多說話,還要經常鼓勵他和小朋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