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關于生與死 趙鑫珊摘錄: “宇宙萬物,有始必有終。”德國老人回答。忘不了6月底我在柏林幽靜的弗里德里希街見到一座教堂給我留下的印象。 高高的紅磚墻,左右對稱,上方各有兩個希臘字母鑲嵌在墻體上: A Ω 我知道它的涵義。因為早在1993年我造訪科隆的一座公墓時便見到過在一塊碑石的左右兩邊刻有這兩個字母。在古希臘文字中,A和Ω(讀“歐米加”)分別是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母,表示人的一生有始有終,有生必有死。 這回是我第二次見到這兩個字母的排列,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不在墓碑上,而是鑲嵌在教堂高高的墻體上,具有普遍世界的意義。它不僅僅涉及人的生死。那么,德國人為什么不用德文字母,而用希臘字母呢?因為古希臘文莊重、神圣;因為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或源頭。 真巧,在教堂對面有所職業學校,附近站著一位約莫70歲的老人。我走過去問話,為的是進一步證實我對兩個字母的理解:“請原諒,打擾了。我想問問,墻體上這兩個希臘字母表示什么?” “宇宙萬物,有始必有終。”德國老人回答。 回答得好!我百分之百地滿意。 這是個“世界哲學”課題,涉及世界的本根。追問它構成了東西方古代哲學的起源。 就是說,宇宙(包括已有的星座、太陽系和銀河系……)也有個起源和終結,也有個生與死的問題,更何況人乎? 死的問題受到20世紀西方文學、藝術、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醫學、倫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特別關注,形成了一個跨科學的綜合課題。死亡學成了一門學問。 但“家學”這門學問卻包含了“死亡學”。 孔子有句名言說:“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人對“生”的問題都難以完全知曉,也不能完全解決,又何必去對“死”求得認知和解決呢? 我不完全贊同這個命題。 故有人提出一個相反但相輔相成的命題:“未知死,焉知生。” 我雙手贊成把以上兩個例題合在一起,這樣才完整,成了一個金幣的兩面。 所以,“家學”包括兩大內容: 1、知生; 2、知死。 屋和家庭是生的內容。當然,還有人與機器的關系。西方工業文明哲學的核心問題是探討“人與機器”的關系,非常微妙,復雜。 關于死,我們知道多少。先進的電腦能幫我們解答死嗎? 自孔子、莊子和柏拉圖以來,兩三千年過去了,人類文明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人對死亡的本質的理解有大的突破嗎?我看沒有。 有些動物對死亡有種預感,一旦預感到生命的終結即將來臨,它們就走進洞里,躺下來,等待死亡的到來(大象便是這樣)。 死比生更基本。生是短暫的(不過七八十年),死卻是永恒。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才是確定的。 戰爭可以奪走一切:屋、家庭、學校、財產、城市、劇院……卻奪不走我們的死。 《列子》曰:“古者謂死人為歸人。”人死即為“歸”。歸即鬼。 《韓詩外傳》說:“鬼者,歸也。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地,血歸于水,脈歸于澤,聲歸于雷,動作歸于風,眼歸于日月,骨歸于木,筋歸于山,齒歸于石,膏歸于露,毛歸于草,呼吸之氣復歸于人。” 想像力多豐富啊!人死后回歸大自然多么對口,多么具體啊! 如此徹底,最后的回歸才是真正地回到了老家,才是真正的復歸。因為我們來自天、地、水、澤、雷、風、日月、木、山、石、露、草…… 人生之旅,一始一終,A=Ω畫出一個全圓,是頭尾相銜的一次哲學活動。 人活在塵世猶如在旅途上的歸人——這才是“家的”一層最深的涵義。 在古代世界有些地方(比如南美),埋葬死者的方式是把S狀的尸體裝進一個大陶罐。之所以要把尸體弄成S狀,因為原先胎兒在母親子宮里正是這種姿勢。這又是回歸,回家——這是在胚胎學層面上的回家,也很有哲學味。 看來“家學”無非是由兩部分或兩大篇組成的:生,死。 中國古人說:生寄,死歸。“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自我懂事以來,四十多年,我在人生旅途中,只要遇上什么不幸的遭際,便會想起這八個漢字,從而會得到相當多的寬慰和解脫。 關鍵是“寄”這個字。這是一個字的人生哲學,也涵蓋了“死亡學”。 寄是暫時(臨時)寄存的意思。 在空港、火車站和大的超市都有行李或物品寄存處,時間有限,時間一到,東西要取走。 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光景,我們處境的實質也是一個“寄”字。 死,便是暫時寄存(寄托)宣告終結,物件被取走(絕大多數是帶有強制性質)。盡管你不愿意,也不能再寄放。一天也不能。 當年人出生,開始寄存,呱呱落地,啼哭不止,表示不愿意來到塵世受苦受難;死亡將至,人又不愿回歸。一頭一尾,都是不情愿。 所以死亡(回家)又叫“物歸原主”。 生是短暫的,臨時性的,即便你活過了98歲。 死才是無限的,永恒的。 98歲比無窮大,依舊是零。 我們每個人最后都要回歸到永恒,那里才是我們最后的“家”。這才是“家”這個詞的最終意義,形而上的意義。 在生的一切困難、悲苦和不幸,我們不僅要咬咬牙挺過去,還要加以咀嚼和肯定。 生是一條完整的地毯。光暗、苦樂是編織物的經線和緯線。否定了暗,光怎能成立? 我們不妨學會大瀟灑,把“生”看成是一次“旅游”。 生是瀟灑走一回。多經歷些,多感受些,多體認些,其中包括痛苦和不幸。到時候,我們便滿載而歸,踏上歸路或回程。 以上只是有關生的“旅游說”。 的確,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個代理人去辦理。比如李董事長太忙,不能赴青島去參加某公司的慶典,只好委派他的高級助手前去。但死亡卻不能找代理人,要本人親自去死。 死亡本身是緘默不語的,卻十分堅決,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一點也沒有!因為死亡不開價。 死在人類的語言之外。 人類語言的范圍就是他的世界范圍,所以死亡是人無法理解的。 三年前,我參加岳母的追悼會。結束時,工作人員把遺體用四輪車推走,我們子女緩緩地尾隨其后。 來到轉彎處,立了一塊牌子:“除工作人員外,其他人一律止步!” 我們無奈地站住了。車子把遺體推進一條呈S形的長長通道。 它通往何處? 我們活著的人不知道。我們說不清,也說不出。S形通道的那一頭究竟是什么地方,我們無從知曉。 我要稱贊火葬場建筑師設計的那條神秘兮兮的呈S形的通道。很窄,只能容一輛推車通行。單行道。有去無回。 要害是S形加上單行道。作為一個符號,它是絕頂了! 這位建筑師一定吃透了死亡的哲學涵義。 如果把通道建成筆直的,讓活著的人一眼看清那一頭,便是個最大的敗筆! 我們每個人最后都要通過那條呈S形的窄窄的單行道回到自己的老家。 因為原先我們來自永恒,塵世之旅結束,又回到永恒。 哦,那條S形的單行通道!對它,我們都有一種本能的恐懼。 Happy New Year!!!。
熱心網友
活著就是受苦!真的好累!
熱心網友
因為你有孩子,你得讓位呀!
熱心網友
醫學上的說法 : 當人體細胞復制時, 并非百分百, 有一點點缺少.年紀大了, 缺少累積, 就是衰老.人太老了便自然死亡.
熱心網友
想知道為什么會死,先弄明白人為什么要活
熱心網友
BeforeyouaskedsuchaquestionIthinkyou "humanbeings"?
熱心網友
適者生存!
熱心網友
在你承受不了生命之痛時 ,給你一個唯一可以逃避的選擇
熱心網友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不然人生有沒有什么意思了,因為遺憾本來就是種缺陷美.如果什么事情都是十全十美的話,那就沒有什么十全十美了.這就像紅花和綠葉之間的關系一樣.
熱心網友
有沒有搞錯,干嘛把這種問題編到“外語”里來呀!
熱心網友
人不是神。
熱心網友
人就像是機器一樣,一旦有什么部件損壞了無法維修就死亡了,即使沒有損壞,機體器官也會有衰弱的一天,生命的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沒有什么生物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