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熱心的醫學人士:我母親今年50多歲,20多年前由遺傳性肺結核轉移為盆腔結核導致不孕,所以現在有時腰酸之類特別陰雨天前夕,想請問該病會否復發,最壞的結果會是什么
熱心網友
盆腔結核抗結核藥物治療后,需要有一個密切隨訪階段,經過聯合、適量、規律及全程治療后,復發或播散至其他器官者極為罕見,療程末尾近結束時,宜重復檢查一次胸X線透視,尿結核菌培養及診刮。在二三年內每6~12個月重復檢查一次。盆腔結核 --------------- ◆癥狀 子宮內膜受結核菌感染后,開始時由于子宮內膜發炎充血或潰瘍,可有月經過多或淋漓出血癥狀。如未...
熱心網友
盆腔結核抗結核藥物治療后,需要有一個密切隨訪階段,經過聯合、適量、規律及全程治療后,復發或播散至其他器官者極為罕見,療程末尾近結束時,宜重復檢查一次胸X線透視,尿結核菌培養及診刮。在二三年內每6~12個月重復檢查一次。盆腔結核 --------------- ◆癥狀 子宮內膜受結核菌感染后,開始時由于子宮內膜發炎充血或潰瘍,可有月經過多或淋漓出血癥狀。如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病情可進一步發展,使大部分子宮內膜被破壞,于是月經就變得稀少、最后子宮內膜全部被破壞,而為疤痕組織代替,這時,月經停止。患者可有一般結核的全身癥狀,如低燒、盜汗、消瘦、無力等,亦可能沒有任何癥狀。 ◆原因 盆腔結核多繼發于肺結核。在生殖器中,最先受到感染的是輸卵管,其次是子宮內膜和盆腔腹膜。卵巢、子宮頸結核較少見。 ◆應對措施 患原發不孕癥,月經稀少或閉經,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曾有肺結核和腸結核史患者,都可能患有盆腔結核,可請醫生取子宮內膜作病理檢查。如確認診,應在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預防盆腔結核的辦法是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做好卡介苗接種,積極防治肺結核、淋巴結核和腸結核病等。 生殖器結核患者中約20%有家族結核病史;50%以上早期曾有過盆器外的結核病,常見者為肺結核、胸膜炎,其次為結核性腹膜炎、結節性紅斑及腎、骨結核等。如發現這類病史,須特別警惕本病的可能。不孕常常是本病的主要或唯一癥狀。因此,對這類病人應仔細查問有關結核病史,進行胸部X線檢查。如懷疑生殖器官結核而又缺乏明確體征,則須進一步通過內膜病理檢查或細菌學檢查、子宮輸卵管造影等輔助診斷方法明確診斷。 部分生殖器結核病人有長期慢性消耗病史,食欲差、消瘦,易于疲勞乏力,持續午后低熱或月經期發熱,月經不規則,長期下腹部隱痛。年青少女查有附件炎性腫塊,幾乎即可診斷為附件結核。對于無明顯感染病史,病程經過緩慢,一般治療效果不好的附件炎塊應考慮為結核性。 【治療措施】 生殖器結核診斷一經明確,不論病情輕重,均應給予積極治療,尤其輕癥病人,難以肯定其病灶是否已靜止或治愈,為防止日后病人一旦免疫功能下降,病情有發展可能;即使無明顯癥狀,亦應曉以利害,說服其接受治療。 目前生殖器結核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結核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一、一般治療 生殖器官結核與其他器官結核一樣,是一慢性消耗性疾病,機體免疫功能的強弱對控制疾病的發展,促進病灶愈合,防止藥物治療后的復發等起很重要作用,故急性期病人至少需臥床休息3個月。病變受到抑制后可以從事輕度活動,但也要注意休息,增加營養及富于維生素的食物,夜間要有充足睡眠,精神須愉快。特別對不孕婦女更要進行安慰鼓勵,解除思想顧慮,以利于全身健康狀況的恢復。 二、抗結核藥物的治療 抗結核藥物的出現,使結核病的治療發生了大的變革和飛躍,其他治療措施已大多廢棄,以往需要手術的病例也為安全、簡便、更有效的藥物治療所替代。但為了要達到理想療效,必須貫徹合理化治療的五項原則,即早期、聯合、適量、足程和規則使用敏感藥物。早期結核病變處于細菌繁殖階段,病變愈早愈新鮮,血供愈佳,藥物愈易滲入;治療積極可防止延誤而形成難治的慢性干酪化病灶。聯合用藥能殺死自然耐藥菌或阻止繁殖、產生抗藥性結核菌的機會大大下降,但由于藥物治療療程長,病人往往不易堅持,出現過早停藥或不規則服藥等情況,導致治療失敗。為此臨床醫生更應注意規則及足程這兩個原則,關注病人治療情況,加強對病人的督導,避免中途停藥或任意換藥,治而不徹底,造成耐藥、難治等惡果。 由于生殖器結核病人相對地說數量較少,難以進行很好地臨床對照試驗,因此采用的治療方案均來自肺結核的治療經驗。 (一)抗結核藥物的作用機理:抗結核藥物的治療目的是快速徹底殺滅病灶內大量活躍繁殖的結核菌群(A菌群),以及消滅緩慢和間歇繁殖的B、C結核菌群,以減少復發。目前最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5種 1.異煙肼 2.利福平3.鏈霉素(S):4.吡嗪酰胺(pyrazinamid,Z):5.乙胺丁醇(ethambutol:E): (二)抗結核藥物與結核桿菌一些特性的關系:結核病灶中的結核菌群有4種類型已如上述,抗結核藥物對各類菌群和細菌周圍環境酸堿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殺菌及抑菌作用,如I對細胞外及生長于吞噬細胞中的活躍菌群(A、B菌群)有殺菌作用,S僅在堿性微環境中對細胞外菌群(A菌群)能發揮最大效應,而Z則在酸性環境下對細胞內B菌群有效。因此隨著病程的進展,上述抗結核藥物的作用有較大差異。 結核病變早期,組織局部pH值呈微酸性(pH6.5~7),以A菌群為主,I起主要殺菌作用,S次之。隨著病情進展,組織pH值下降,B、C菌群增多,Z和R起殺菌作用,而I僅有抑菌作用。經治療炎癥反應受抑制,pH值回升,這時R為主要殺菌藥物,S、I也有些作用,Z作用減弱。如炎癥復發,pH值下降,又恢復到B菌群為主的狀態,聯用I、Z治療優于I單用。 一些治療方案中藥物的選用,和用藥時間長短,都根據上述規律設計制定。 (三)常用的治療方案:往年鑒于抗結核藥物對蟄伏的結核桿菌只有抑制作用,治療應該持續到宿主機體免疫力足以控制殘留感染為止,又把利福平(R)、乙胺丁醇(E)等較強作用的抗結核藥物排斥在標準療程之外,列入二線藥物,只在標準療程效果不佳或已產生耐藥性時才考慮應用。為達到上述要求,一般須堅持治療(8個月),這樣長時間的治療用藥,故稱長程療法,病人往往不易堅持,導致治療失敗。 近10余年來通過動物實驗及大量治療肺結核的臨床經驗,治療包含I、R、E或Z,短至9個月,甚至6個月,所得效果可與長程療法相媲美,治愈率高,復發少,為目前普遍采用。短程療法的唯一缺點是肝臟毒性較大,萬一治療失敗,R不能作為后備藥物而加以利用。 此外,為保證病人能按時服藥,提倡晨間空腹一次給藥,病人容易接受,并使血內集中有較高的藥物濃度。藥物濃度高峰的殺菌作用要比經常低血濃度的效果更好;在療程的鞏固階段改用間歇給藥,效果與連續給藥類同。 抗結核藥物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符號代表,如2IRSZ/4I3R3E3,表示前2個月為強化階段,聯合應用異菸肼(I)、利福平(R)、鏈霉素(S)及吡嗪酰胺(Z);后4個月為鞏固階段,異菸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E)、每周3次給藥。 1.長程療法: (1)以往的標準治療方案:包括S(日劑量0.75~1g、肌注),I(日劑量300mg),對氨基水楊酸(PAS)(日劑量9~12g,分2~3次服用),共2~3個月;然后I、PAS、10~15個月,總療程為12~18個月,這一方案現已基本廢棄。 (2)IRS(S日劑量0.75g肌注,如間歇給藥,每周2~3次,每次1g;R日劑量600mg晨間空腹頓服;I常規劑量),2~3個月,然后I、R,總療程12個月。 (3)IRE(日劑量:I300mg、R600mg、E750mg),2~3個月,然后I、E,總療程12個月。 2.短程療法: (1)I(日劑量300mg)、R(日劑量600mg)、加用S(日劑量1g、肌注)或Z(日劑量1g),共2個月;繼服I、R,4個月;如考慮有對I耐藥可能時,一開始即改用E(日劑量0.75~1g),嚴格按要求進行治療,是防止發生抗藥菌株的重要措施。 (2)1 IRSZ/5S2I2Z2 (3)2 IRSZ/4R2I2Z2 普遍認為R、I聯用比任何其他治療方案都更有效,停藥后復發率比經過同樣時間的其他任何藥物治療都低,但持續聯合應用這兩種藥18個月,就無任何優點,且肝毒性最大。如因副反應不能繼續應用R時,則改為ISE三藥合用,2個月后停用S,其他兩藥繼續服用16個月。 3.皮質甾體激素的應用:有些人提出應用皮質激素作為治療的輔助用藥,以改善病變所發生的炎性反應。假如化療適當,對疾病發展無不利影響。其適應征為各種結核性漿膜炎,如生殖器結核并發結核性腹膜炎,盆腔結核且中毒癥狀較重病例。在有效抗結核藥物聯合治療基礎上加服強的松(日劑量30~40mg),1~2周后漸漸遞減,療程4~8周。高度虛弱和全身癥狀嚴重病人,較小劑量強的松(日劑量30mg)常能使癥狀及時改善和退熱。 4.氟嗪酸的應用:氟嗪酸(ofloxaxin)屬喹諾酮類抗菌藥。這類藥物是全新的、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大,口服吸收較好,毒副反應較少,胃腸道不適<1%;個別病人可能有頭痛、失眠等中樞神經系統反應。長期服用病人可以耐受,且無明顯肝功損害。據Yew(1990)報道,氟嗪酸與二線抗結核藥聯合應用,按日劑量800mg服用8~12個月,能很快溶菌,獲滿意療效。目前已有人用于對R或E耐藥的肺結核病人,氟嗪酸(300~600mg,每日分一二次空腹服)與其他2種未曾用過的抗結核藥物(PAC、卡那霉素、Z等,按常規劑量和方法)聯合應用,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鑒。 三、手術治療 生殖器結核以抗結核藥物治療為首選,一般不作手術治療。只有在:①藥物治療6個月,盆腔包塊持續存在;②多種藥物耐藥;③癥狀(盆腔疼痛或子宮異常出血)持續或復發;④藥物治療后病變復發;⑤瘺管未能愈合;⑥懷疑同時有生殖道腫瘤存在等,方考慮手術治療。 為避免手術時感染擴散,減少盆腔器官廣泛粘連、充血而導致手術操作困難,也有利于腹壁切口的愈合,術前應作抗結核治療一二個月。 手術并發癥目前雖已很少,但在術時仍應高度警惕。凡炎塊粘連嚴重,分離時損傷鄰近臟器,可能發生瘺管,故在分離粘連時應避免用力作鈍性剝離。一經在器官間作出分離線后,即作鏡性剝離,每次宜少剪,循序漸進。陳舊腸管彼此間粘連不必予以分離。愈著性粘連寧可殘留小部分宮壁或輸卵管附著于腸管或膀胱,比強行切除全部更為安全。如遇盆腔器官粘連嚴重、廣泛,應查明圓韌帶,首先游離子宮底,便于確定手術方向,進行剝離。 如有盆腔結核所形成的瘺管,手術前應作泌尿系及全消化道X線檢查,以了解瘺管的全部情況后,才可進行手術。術前數日開始服新霉素進行腸道準備。 手術已將子宮及雙側附件完整切除,腹腔內病灶全部除凈,無并存其它器官結核,則術后再作一二個月抗癆治療即可,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