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有些孩子表現為活動過多。興奮好動,在課堂上不能安靜聽課,而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動作不停。叫喊、講話,影響課堂秩序。一放學便像利箭一般沖出學校,到處奔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惹事生非。回到家里亂翻東西。難以安靜。做作業時粗心大意、邊做邊玩,由于不專心聽講或不按時完成作業,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但是讓孩子去做運動或者玩樂時,就開心極了,好像放了韁的野馬一樣,特別來勁。 孩子生病時,也會出現活動過度的表現,例如孩子因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導致肚子痛時就很難安靜坐住。但這種多動行為只是一時性的,問間孩子就可以了解清楚了。有些疾病如精神疾病、低能、腦痛、腦功能失調等,也會表現出多動的行為。 對于孩子的好動表現,父母要循序浙進地進行教育。一開始對孩子不要要求大高,只要求孩子能將自己的行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然后再慢慢提高要求。 對孩子過多的槽力要給予宜泄的機會,可指導孩子參加各種豐富多采的體育活動,讓孩子玩個夠、動個足。 父母要督促孩子遵守作息制度。在孩子吃飯、做作業時,父母要控制環境,不要主動去分做孩子的注意,以培養孩子一心不二用的好習饅。 父母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自我控制訓練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例如出一道簡單的題目讓孩子解答,但要求孩子在回答之前必須自己命令自己停止其他活動,看清題目,聽清要求,最后才開口回答。由于在訓練中,動作命令是來自于孩子內心,所以一旦養成習慣,孩子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進行自我控制訓練中,逐漸提高題目的難度和答題的時間,使訓練的時候逐漸增加。 玩游戲也可以促進孩子克服自己好動、不能控制自己的習慣。在孩子們的游戲中,有一種許多孩子都愛玩的游戲,叫做 “木偶人”。幾個孩子在一起,一邊蹦蹦跳跳,一邊齊聲念著: “我們都是木偶人,不會說話,不會動!”話一說完,大家就立即靜止不動,也不講話,保持原狀。誰要是先動了,就犯了規,受到同伴們戲弄或罰做表演。多動的孩子害怕被人戲弄和被罰,也會盡量控制自己的行為。這個游戲既好玩,又可以鍛煉孩子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 由于孩子好動,身體的各部位總是經常處于紫張狀態,如果能讓孩子的肌肉放松下來,多動現象就會有所好轉。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安靜地臥在床上,輕輕閉上眼睛,先吸一口氣,然后級慢地呼出。在呼氣的同時、心里欣想著身體某一個部分的放松,每呼一次氣,就放松一個部位,健全身肌肉逐漸放松。放松的順序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外到內。例如,從頭、頸、上肢、胸部、膽部、背部、腿,到最后全身肌肉放松。訓練時間每天進行1-2次,每次可以是15-60分鐘。 如果不是在正常做功課。學習或某些需要安靜的事情時多動,父母就不必要制止,應該鼓勵孩子多活動一下,養成能動能靜的好習慣。 。
熱心網友
好動是好事啊,說明孩子思維靈敏,可以鼓勵他動(比如讓他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同時,也可以經常在家放一些舒緩的音樂,讓孩子少毛躁一點,不要試圖讓他學小提琴之類的改變他的性格,讓孩子健康地發展,祝小家伙天天快樂
熱心網友
補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