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是什么?
熱心網友
俄羅斯《紅星報》曾報道說,“7·63M1896毛瑟沖鋒槍,只有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產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傳奇”。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一批白俄軍官從中俄邊界進入中國,這些人攜帶的毛瑟沖鋒槍,亦就是后來中國人稱的盒子炮。這批白俄軍官中有一人叫柳拉基里連柯,彼得堡人。來到中國后,因人地生疏并迫于生計,在哈爾濱通過他結識的一個酒店的中國老板,把毛瑟槍推薦給了當時的軍閥張作霖。這樣,一支普普通通的手槍便在遼闊的中國扎下了根,開始敘寫它的傳奇史。 中國人獲得這槍后,經過試射感覺非常滿意,從此便成為裝備中國軍隊中下級軍官的佩槍。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正版的德國20響盒子炮,有40萬支到了中國人手中。其間,雖然一度外國武器禁運中國,但手槍不在此列;因此除德國外,西班牙和美國的軍火商,亦大量向中國傾銷盒子炮,獲利不少。 盒子炮的進口量猛增是在1930年到1931年間,據統計,有4000支進入中國,這批帶20發彈匣的速射毛瑟槍,槍柄有納粹鷹徽和奧本多夫檢驗印證。很有可能這是為納粹黨衛軍量身定制的佩槍。據《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記載,這種槍當時黨衛軍買了600支,德國納粹空軍買了600支。德國軍火商后來賣到中國的毛瑟槍,均在槍上刻有:德國造。 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各兵工廠也開始仿造盒子槍,這些廠是:河北大沽海軍造船廠、太原兵工廠、金陵兵工廠、上海機器局和中國最著名的漢陽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仿造的盒子炮,仍在槍上鑄刻德國造三個字。該廠仿造的盒子炮,據專家考證最逼真。 盒子炮是優質鋼材制造的。胡桃木制的盒子托,盒托有凸棱和簧扣:槍的握把露出一半,以便抽槍射擊。這種槍射程約2000米,可裝彈10發和20發,發射7.63×25mm槍彈,可作步槍,卡賓槍用,威力頗大。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正面戰場及八路軍敵后武工隊,都有盒子炮的神奇的故事,小說《烈火金剛》更是將盒子炮的傳奇描繪得有聲有色。如今,這種輕武器已退出歷史舞臺了,但盒子炮給中國人帶來的故事經久流傳,至今不衰。。
熱心網友
毛瑟沖鋒手槍及其仿制品在中國的俗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