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考試幾年一次?
熱心網(wǎng)友
科舉之路 考童生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沒有學位的人,到了70歲還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經(jīng)過由知縣主考的縣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學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資格。 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參加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是省里的考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環(huán)節(jié)。鄉(xiāng)試又叫秋闈,都在秋天舉行。試題由皇帝親定,監(jiān)考官也是皇帝從中央任命。鄉(xiāng)試競爭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個秀才中選取一名,考上就稱舉人。 做了舉人,便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即進京趕考,會試也叫春闈。會試考場設(shè)在北京順天府貢院,共試三場,每場三天,連考九天,淘汰率在90%以上。通過考試的人取得“貢士”稱號,也就是“進士”。 中了“進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決于最后殿試。殿試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后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親擬試題和評判考卷。康熙以后才改由閱卷大臣批閱,只有前十名試卷進呈皇帝御覽。 殿試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頭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欽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績排序填寫金榜。金榜有大小兩種,小金榜奏呈皇帝御覽,大金榜則張貼于長安門外。。
熱心網(wǎng)友
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