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怎樣學好歷史 對于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仿佛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仿佛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后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識由于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么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后都發生了些什么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么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么異同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么。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么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于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么,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后,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改完那么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后,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于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如何學好地理這門課 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 學習地理并不困難,只要掌握好學習地理的工具和方法,就能學得扎實、學得靈活。 一、學會運用地理教科書。地理教科書是我們學好地理的主要依托。學習時,對地理教科書中的課文、地圖、圖表、示意圖、景觀圖及各種思考練習內容,都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仔細地閱讀、思考,從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和技能。 二、學會使用地圖。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地圖既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獲得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來源。地理課所學的內容,包括從本鄉本土到國家、大洲、大洋,直至整個地球。由于它們的范圍大小、距離遠近都不相同,一些地理事物我們無法看到全貌,可是地圖能幫助我們了解它們,使其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閱讀地圖,使用地圖,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和地圖結交成為“好朋友”。 三、重視實地觀察。學習地理要注意對地理環境中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進行實地觀察。實地觀察可以從鄉土環境開始。家鄉的環境是最親切的,是能夠直接看到的真實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是學習地理知識最早的大課堂。對家鄉地理環境的觀察是最基本的實地觀察,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有利于了解更大范圍的地理現象。例如,看了近山,可以想象遠山;借鑒周圍的地理事物,可以認識一般的地理事物。 進行地理觀察既要認真,又要掌握觀察方法。不認真看,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視而不見”;不掌握觀察方法,就抓不住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郊游歸來后,有的同學對所見山地,能從高度、坡度、形態等方面有條有理、形象生動地敘述;有的同學卻是東鱗西爪,說不清,道不明。這與觀察是否認真,是否掌握了觀察方法有關。 四、善于動腦動手。地理環境是非常廣闊的,地理環境的特點、形成和發展是多樣的、復雜的,各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學習地理知識不僅要從教科書中學,從實地觀察中學,還應注意通過各種書報、雜志學習地理知識,通過電影、電視、錄像、幻燈和各種景觀圖片等進行間接的地理觀察。在學習中要多從事物的“發展”和“聯系”上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 學好地理要勤于動手,經常動手寫、動手畫、動手做練習、動作制作學具。長此以往,堅持下去,養成習慣,就能學好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