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迷惘,以為成佛會"有所得",其實無所得.成佛就是斷盡煩惱,入于無住涅??.您愿意涅??嗎?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末學努力依教奉行便了,至于其它的,佛菩薩會有最好的安排給我們。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諸位說的人家未必懂講個故事吧20年代發展黨員 多數不怕死也沒人問有什麼好處?朱德放著國民黨的大官不做去長征。李德一個外國人到黨內工作一直受批判在長征路上一邊走一邊批,他一旦叛黨脫黨到那還不給個師長旅長干干?人家就好這一口你沒招。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證。第一句,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最終歸宿,也就是終極目標。而眼下,我們還在凡夫地,自己仍然深處輪回之中,自己都沒有解脫,哪里有能力度眾生?所以,第二句就是要欲度人先度己,要具備佛菩薩的智慧、福德,才有能力度眾生。度己要從斷煩惱開始做起,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修凈土的人即便斷不了,也要伏住煩惱,念佛才能往生凈土。這是修定。有了定就可以學習經論,逐漸增長智慧,煩惱輕,最后煩惱斷盡,就成佛了。成佛以后,唯一要作的事情就是度化眾生,可曾見哪一尊佛成佛之后還有其他什么事可做的?所以,不為度眾生,即使想成佛,也是無法辦到的事情。因為不為眾生,則是自私自利,與自性相違背,這是煩惱,煩惱沒有斷盡,怎能成佛呢?佛在沒有度眾生機緣的時候,才會入涅??。其實佛的法身無時無刻不在涅??之中,即使是在有眾生可度的時候。而眾生也一樣有涅??法性,只是眾生迷而不覺罷了,自己懷揣一個“無價之寶”而渾然不知,迷惑顛倒所造成的。所有學佛,而發心要度眾生的人,都想成佛,一旦成佛,就證得法身,即證得無住涅??。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常住涅??,而報身和應化身就要看度眾生的緣分。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后,與這個世間緣盡了,就入般涅??了。佛是不是真的涅??了?肯定沒有。這里的緣盡了,其它世界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佛又到那里去示現成佛了。所以佛的應化身是不會涅??的,總是不辭勞苦地在不同的世界之間來回奔波度化眾生。所以,成佛之后,是沒有人愿意入涅??,其實也無所謂愿意不愿意,因為佛根本沒有這個念頭。佛度眾生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沒有任何念頭,有念頭即是凡夫。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不想成佛,還要學什么?修什么? 今天依教修持,就是望今生得成就.
熱心網友
佛的境界佛教的創建,淵源于兩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國的一位印度太子。太子的名字叫悉答多,后來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無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學道,最后證悟成 佛。他的弟子們在他辭世后,把他四十九年來所宣說的宇宙人生的真實情況道理,整理記錄了下來,并且成立了組織,然后以最誠懇最恭敬的心情稱呼他們的老師悉答多太子為 釋迦牟尼佛,并且認為 釋迦牟尼佛是他們這個團體最偉大的老師與創建者。這就是世間 佛陀、佛法、佛教僧人,佛門三寶的由來。 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有云:“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佛不思議離分別,了相十方無所有;為世廣開清凈道,如是凈眼能觀見;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疑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如來功德不思議,眾生見者煩惱滅;普使世間獲安樂,不動自在天能見。”又如《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如來世尊,能于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佛門里有“不可思議”這樣的一句話語,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其實,不只是佛家,我們一般人也常常會說如是的言語,舉凡只要是遇到我們的智力所不能夠了解的事情,我們總是會不自其然地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世間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這些事到底有沒有答案呢?換句話說,我們的疑問就是: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實相是什么?宇宙的真理又是什么呢?佛陀,又名世尊,他是真實的存在于我們的這個時空里,他是真正能夠完全了知宇宙的真律、世間的真理,以及人生的真義與生命的實相、宇宙的由來,并且他一直在一個叫做“色究竟天”的地方不斷地在宣說教導為數很多的菩薩們這一些無上的真理。什么樣的人是跟大乘佛教有緣的人呢?當我們有一天,對于生命的意義、為何要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以及人死后會發生什么事等等的問題產生了疑慮,想要了解這一些迷團的時候,就表示我們跟大乘佛教有緣了。一般人,通常是要等待,一直到進入老年時,因為感覺到自己將要不久于人世,對于死后感到恐懼;因為要尋找一個庇護,以獲得永久的安樂,因此才會有想要學佛的念頭興起,想要藉著宗教的不可知的力量,來得到安慰、得到安心。然而,大部分的我們并不了解:佛教乃是唯一真正能夠真實的解答一切生活生命世間與寂靜涅盤出世間的所有疑問的一種教化。“不可思議”這一句話,在佛門里,是指宇宙生命真相的最真實真相意義的存在境界。大部份的我們,對于日常生活中所碰上的無法解釋的現象,或是不能夠理解的東西,很少有人會起心想要去把它給弄清楚、給想明白。因此,其實絕大多數的人們,對于佛教是不了解的。更進一步的說,對于宇宙與人生的切身問題,是漠不關心的。古人曾經說過:“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生、不知死,那么我們活著的目的,到底是要做什么呢?”佛說,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只占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環境里極微細極微細的一小點而已。一切生命又稱為一切有情,因為一切生命各自有種種不同的情感與遭遇,所以又稱為眾生。一切眾生所居住的環境不出三個地方: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欲界最低下,無色界最高,色界則處在中間。欲界又有十個不同的居住環境,色界有十八個不同的環境,無色界則有四個不同的居處。我們一般人所響往的神仙天人們,他們大多分布居住在欲界里的上面六層里,稱為欲界六天;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由下面數上來的欲界十個層次中的第四階層,居住的環境比起下面三層的地獄、餓鬼與畜生來說,好得太多了。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閻羅王,雖然統管地獄的大小事務,儼然是首領一般,然而, 佛于《阿含經》中曾說閻王依然是罪報之身,還是要忍受地獄刑罰加身的痛苦。 佛陀告訴我們:閻王每個月都要遭受灌飲熱焰滾燙銅汁的破喉之苦,因此閻羅王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認為他在地獄里具有無上的權威,具有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形象。實際上是:閻羅王是帶罪之身,仍然要遭受到果報。帝釋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又稱為玉皇大帝,則是居住在此欲界第五層里的天宮內,統管天上人間的文武百官,在天上享受著五欲諸樂,身心歡愉。然而,玉皇大帝他對于自己的生老病死與自己生活上所必須面對的煩惱卻是無能為力的;也就是說,他對于死與生這兩個境界,是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自己作主的。當死亡來到時,他們與大多數的眾生一樣,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一神教的上帝雖有福報住在他化自在天宮,對生命、實相的了知,卻是遠遠不如玉皇大帝,幾乎是完全無知的;從他們的《圣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另外一個眾生居住的環境,是為色界的十八個天界,那里是只有已經斷除欲界愛樂的修行人,特別是指已斷男女二性淫欲之念的人,才能夠往生居住的環境。這一類的眾生,他們的「飲食」完全是靠修習禪定來維持色身身體的存在,以禪定悅樂為食,以禪定力資養色界身;在物質環境上,他們能夠享受禪定的身樂與心樂;然而,對于死亡與久住這兩個境界,他們也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由自己作主的,當死亡來臨時,絕大多數的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于死亡及于常住,皆不自在。最后無色界的四天,則是那些不了解佛法,卻又極為精進修行禪定功夫的眾生們所出生居住的地方。住在這一個環境里的眾生,他們沒有形象、身形俱滅,以類似科學上的說法來說,就是只剩下「精神體」的存在;實際上,六識中就是只有剩下意識的存在,其他的眼、耳、鼻、舌與身識統統都消失了。他們居住在那樣的境界里,純粹是意識的寂靜狀態;然而,對于死亡與住于此種寂靜狀態時日的長短,跟欲界天與色界天的眾生們一樣,都無法自主,不能隨心所欲,無法自己作主,因此當死亡來臨時,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于死于住,也是皆不自在。這三個環境,統稱為三界,我們眾生就居住在這三界里,依照著我們生前活在欲界里的人間時,所做善業與惡業的多寡,來遭受報應,個個有不同的境遇。以欲界而言,造善事多的人,則上升到天界享受福報,造善事越多的人,上升的天界層次就越高,所能夠享受的欲樂層次也就越高;相反的,造惡業的眾生,就會投胎下墮到不好的三惡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惡鬼;如果做了毀謗三寶、殺人放火等等的極大惡業的人,就會下墮到地獄道去,去遭受無量無數的極痛苦、極長時間的惡業果報。在這樣的三界內,眾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內享福;若是造了惡業,就要去投胎到三惡道里受苦。多數的眾生,此世出生為人而造善業,下一世出生于天界,然后在善業福報享用完后,只剩下惡業果報,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為餓鬼,然后在餓鬼道報盡后,再下一世上升出生為畜生;畜生報盡后,然后才有機會上升投胎當人;當人時,如果造了惡業,又下地獄去,如此反覆地循環不已,形成了所謂的:“眾生六道輪回、反覆不停,無有出期的現象。”佛,則是永遠出離三界的存在,永遠不受苦惱,永遠“常、樂、我、凈”。 佛的境界,極為殊勝、極為勝妙,不可思議,只有 佛與 佛彼此之間才能夠了知這種無上的究竟境界。凡夫眾生因為具足了凡夫性,沒有生命實相的智慧,所以不能夠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不能斷除我見與我執,誤以為生而為人就是生命的意義,認為人生如果能夠不做惡事,就很了不起了,如果能夠再做一些善事,那就真正對得起天地良心了。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的想法。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追問:“生而為人,為什么會生而不平等呢?”小兒時期的個性,有的小朋友頑劣、有的小朋友溫馴,長成后,資質發展,不肖與賢良,個個的發展卻又有著明顯的不同;更常有的現象是:有人是含著銀湯匙出世,享樂一生;有人是貧窮出生,艱苦一生;又有人是豪富出世,中年破敗;更多人是貧困出生,晚年有成;做奸犯科者,竟然也有得果善終的;循規守法者,往往顛沛流離;如此的眾多人間現象,我們又從哪里可以看見生而為人的生命意義呢?凡夫眾生對于這一些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不敢面對,更進一步地認為:其它人也跟自己一樣,不知道也不敢面對這些疑問。所以他們才敢提出:“世間只有自己的存在最真實,其它都是騙人的,都是假的”、“佛教是騙人的,沒有佛、菩薩、圣人那種東西啦!要被騙了”等等不知輕重的話,發出誤導別人的言論,不了解自己正在欺騙自己、也在欺騙他人,因為會說這種話的人,往往又很迷信,他們會迷信于天地風水鬼神等等宇宙內的現象,對于風水師或是鬼神給予他們的指示,往往是遵循指示、言聽計從;對于神通境界的追求,是非常的向往。然而,追求這一些世間上現象的行為,對于疑問的真正解答,生命實相意義的理解,是沒有幫助的。而且,追逐這一些感應神秘的事情,到了最后,通常不僅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別人。我們真正應該要追求的是: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對于了解了生命真實意義的人,我們通常會稱呼他們為圣人。在佛教里,能夠了解生命真實意義的人有三種,他們是二乘人、菩薩與 佛。二乘人是指聲聞人與緣覺人,他們以修學小乘中乘佛法為主;菩薩以修學大乘佛法為主,菩薩所證知的境界與智慧,兩方面都高過于二乘修行人; 佛則是究竟圓滿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具有無上的智慧與能力,能夠降伏煩惱魔、蘊魔、死魔與自在天魔,并且永無止盡地興起大慈悲力救護無量無數的受苦眾生。二乘人努力的修行小乘佛法,如果他們始終沒有機會或是不肯修學大乘佛法,他們最后的修行成果,就是“滅身泯智”,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形與意識通通滅失掉。二乘人死后,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讓自己的下一世身體與意識出生,把自己從三界里消失,如此一來,任誰也無法在三界里外找到他,因此說,永遠離開一切煩惱與苦受,真正達到無我的境界,證實了二乘佛法:人無我、涅盤寂靜的法義。菩薩則是更進一步,不必把自己的身體與意識消滅,不必把自己消失在三界里,就在這個具有煩惱與苦受的身體與意識境界里實證寂靜涅盤,了知與掌握到宇宙與生命的本來真相。因此,菩薩的修行境界對于二乘修行人來說,屬于“不可思議”的境界,超越二乘圣人的智慧所能夠理解的能力范圍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了頭,也弄不明白為什么菩薩能夠不入涅盤而證涅盤、不證涅盤卻能夠常住涅盤的道理。所以說,菩薩的境界是超過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佛地境界,相對于菩薩境界來說,屬于“殊勝、極妙、無上、不可思議的境界”,遠遠超越最后身菩薩所能夠了解的能力,一切大小菩薩與二乘圣人、凡夫眾生,都不能夠了知佛地所證得的無上勝妙境界。諸佛所證得的“無住處涅盤”,只有諸佛能夠互相了知;因此,有《贊佛偈》如是云:“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正安居士 / 文《真假邪說》 。
熱心網友
按提問中你暗示的意思,您說的那種涅??,是“有余涅??”,是羅漢證入的涅??,不是“無住涅??”。因為你的見地以為有“涅??”可入,即落于有為法,并非大般涅??真義,前提都是錯的,怎么讓人回答愿意與否。所以在你這個前提上面討論的涅??,等于問人“愿不愿意證羅漢涅??”。按佛理,在佛知見境界,一切諸法自性清凈、本來涅??,既無煩惱可斷、亦無菩提可證。佛住于大般涅??境界,乃常樂我凈境界,不住生死而可于十方三世應化無方,可以說是“生命的最究竟境界”。佛典上常說,某某菩薩是古佛再來,就說明佛大般涅??實乃神妙無極、自利利他高度統一不二的境界。比如,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古佛再來,文殊菩薩是“龍種上尊王佛”古佛再來。而且,在《妙法蓮華經》中還宣示,釋迦牟尼佛在無量無邊久遠劫數之前早已成佛,因普度眾生愿力無窮,所以直到現在還同時在十方無量世界同時降生、受五欲、出離、降魔、成道、示現涅??。在《無量壽經》中也宣示,阿彌陀佛以無量妙行成就極樂世界,而且住壽無量,接引十方眾生出離苦海,往生佛國。其實,這也就是大般涅??境界的通俗描述。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證得大般涅??乃是生生世世的終極追求,豈有不愿意之理!《六祖壇經》記載六祖大師破斥學人對于涅??的誤解,偈曰: 無上大涅??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自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圣見 不作涅??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熱心網友
成佛之后是不是不要吃東西也可以活,節約糧食。
熱心網友
對不起,我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