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博客”可以說是繼Email、BBS、ICQ(IM)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它是英文單詞“Blog”的音譯,來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一般認為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的。 博客,是一種特殊的網絡個人出版形式: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通常由簡短、經常更新的帖子構成。這些帖子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所以也稱為“網絡日志”。“博客”的原意是指寫Blog的人(即Blogger),但后來逐漸把它用作Blog的中文稱呼。 博客并不完全等同于網絡日記(Web Diary)。兩者的側重點不同。日記個人性、私密性較強,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表達個人思想和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在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為他人提供幫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 博客現象始于1998年,當時全世界只有30多個博客網站。到了2002年8月,《新聞周刊》稱“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每40秒鐘,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進來。” 博客最主要的應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個人人際交流方式;二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信息過濾和知識管理;三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出版。其中,尤以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傳播出版而引人矚目。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觀察力,逐漸沖擊著傳統媒體,尤其是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1998年,原始的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 (Drudgereport)率先捅出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緋聞案,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博客的力量;2001年,9·11事件使博客第一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發源地。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網站都因訪問量過大而近乎癱瘓。這時,博客網站脫穎而出,全球最大的Blog服務提供網站 上出現了上百個報道“9·11”的個人博客站點,發布了無數業余照片、錄像和現場錄音,有目擊者的親筆描述,也有急迫希望得到親友消息的懇求,遠遠超過了專業記者;2003年,巴格達博客Salam Pax在炮火中不間斷地講述著自家窗外看到的巴格達實況,其個人網站高居戰爭報道網站的十大鏈接之首;2003年6月,著名的學院派博客金·羅曼斯科(Jim Romensesko )率先在其網站上揭露《紐約時報》記者系列造假案——“布萊爾丑聞”,使《紐約時報》這個百年大報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博客現象的發展,尤其是博客展示出的巨大的傳播力量,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美國《連線》雜志稱,博客已經成為傳統新聞記者的預警系統,提前提醒即將爆發的、不引人注目的、但是突發性的新聞。《圣何塞水星報》專欄作家丹·吉爾默(Dan Gillmor)說,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1。0是指傳統媒體,2。0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new media),而3。0就是以博客為趨勢的“個人媒體”。可以說,博客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個人性,開放性和交互性。 在中國,“博客中國(Blogchina)”于 2002年8月率先引入博客理念。至今,各類博客網站已經發展到五六百個,但基本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由民間個人網站提供服務,還缺乏主流網站的加入,資源有限,技術手段不完善,管理力量缺乏。如何更好地認識博客,促進博客的健康發展還任重道遠。 。
熱心網友
Blog的全名應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絡日志”,后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于在網上寫日記。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絡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