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矢量發動機的研制進展嗎?要是回答上了你才算強

熱心網友

五月,東北某機場上,一架裝有我國自行研制成功的“昆侖”發動機的新型戰鷹首飛上天。中國的戰鷹,裝著強健有力的“中國心”,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六月,由“昆侖”發動機派生發展的QD128燃氣輪機運抵大慶油田。這是繼QD128燃氣輪機在河南中原油田試驗并網發電成功之后,正式推向市場的第一臺商業機組。預計七月份可投入使用。   目前世界上只有歐美少數幾個國家具備獨立設計、制造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的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昆侖”航空發動機及其派生的利用清潔能源的新一代動力裝置QD128輕型燃氣輪機的問世,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產品的市場壟斷。也展現出我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美好前景。  中國第一臺自主研制成功的航空發動機“昆侖”與QD128燃氣輪機的總設計師正是嚴成忠。  為了這一天,他等了四十年  2002年5月20日,中國航空戰線傳來振奮人心的喜訊: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航空發動機———“昆侖”渦輪噴氣發動機在沈陽通過設計定型審查!聽到通過審查的結論,嚴成忠的眼中頓時溢出了幸福的淚水,“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等了四十年!”他與在場的研制人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昆侖”的研制成功,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它不僅結束了中國不能自行設計研制航空發動機的歷史,而且使我國一躍而成為繼美、俄、英、法之后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自行研制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為了爭氣機,他不惜付出  上世紀70年代,航空發動機的技術掌握在少數大國手中。由于當時中國還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只能向外國購買。于是,我國向某國購買一種發動機的生產專利。但是,對方苛刻地提出在購買該發動機專利同時,必須要至少購買五十臺該品種的發動機,而且價格十分昂貴。因為當時不具備發動機的自主設計能力,面對這樣有意的刁難,我國也只能同意。而在當時,這種發動機早已停產,無論在性能還是技術指標上,都無法同當時的主流發動機相提并論。就是這件事令嚴成忠至今刻骨銘心,“沒有自己的發動機技術,就要處處受制于人,看別人的臉色,而且在航空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不管付出多少心血,一定要研制出真正屬于中國的‘爭氣機’”!  “‘昆侖’發動機的研制起于1984年,然而我們對航空發動機的研制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了,這是個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歷程。可以說,‘昆侖’今天的輝煌是建立在三代航空人畢生心血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嚴老動情的講述,“昆侖”背后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幕幕浮現眼前。  早在1957年,第一代航空科研者就致力于發動機的自主研制工作,噴發1A航空發動機、渦扇五航空發動機、渦扇六航空發動機,這三個“流產”的孩子讓無數航空人心疼不已。尤其是渦扇六的研制歷程,從1964年到1984年,輾轉于沈陽、四川、湖南之間,四次上馬,三次下馬,五次轉移研制地點,耗費了研制者近二十年的心血精力,但是失敗也為后來“昆侖”的誕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為了十幾萬個數據,他一干八年  研制發動機是件難事,在中國研制就更難!我國由于工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有限,再加上技術儲備與研制水平的落后,航空發動機技術與國際存在著巨大差距。1984年,帶著祖國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嚴成忠肩負起“昆侖”發動機總設計師的重任。  在“昆侖”立項研制后不久,嚴成忠就遭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關。按照型號規范要求,發動機的設計材料必須符合負三西格瑪的標準。但是,我國當時卻沒有符合要求的材料性能數據。對此,嚴成忠打了個有趣的比喻:“這好比廚師炒菜,但是菜還沒有,一切得從種菜開始。”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嚴成忠的帶領下,一場耗時長達八年的突圍戰打響了。嚴成忠組織了二十多家單位協助,收集整理了十幾萬個數據,在無數次編輯校對評審后,終于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航空發動機設計用材料數據手冊》,解決了“昆侖”的難題,實現了零的突破,也為今后發動機的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首飛成功,他果斷決策  到1991年,在嚴成忠主持設計下,發動機經歷了兩次重大修改突破,攻下壓氣機轉子葉片、渦輪葉片斷裂等技術關鍵。“昆侖”試飛前只剩下最大的一只“攔路虎”:壓氣機的高、低壓部分不匹配。  壓氣機是發動機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和安全運行的保證。“昆侖”發動機的壓氣機分低壓、高壓兩部分,如果這兩部分工作不匹配、不協調就會造成嚴重后果。首飛的日期已迫近,時間不等人。  夜幕降臨,會議室里卻燈火通明。專家組成員們的眉頭緊鎖,情緒有些低落,氣氛也變得格外沉重。面對眼前的一切,嚴成忠打破沉寂:“國外先進的發動機都是從無數失敗挫折中誕生的。我們決不能因為這只‘攔路虎’就喪失信心,決不讓‘昆侖’在我們手中成為遺憾!”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縝密思索,嚴成忠決定實行“兩步走”的靈活方案———即第一步在高壓部分設計“放氣”裝置,防止不匹配產生的喘振,保證“昆侖”首飛安全上天;第二步用“不放氣”方案保證定型。  1993年12月12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日子。這一天,裝備著“昆侖”的戰機帶著人們的希冀與期望劃過跑道,展翅在廣闊的天宇中!“昆侖”首飛成功了!  為了數年夙愿,他不放過每個細節  “昆侖”試飛成功后,遭遇到了更艱巨的挑戰。“昆侖”能否通過嚴格的定型考核將最終決定其命運。按照當時研制任務書、型號規范以及上級追加的考核要求,“昆侖”必須要通過多達二百五十九項嚴格的地面考核與幾百次空中試飛,才能最終達到定型標準,如果其中任何一項考核失敗,都有可能使“昆侖”面臨下馬的結局。面臨這近乎苛刻的要求,有人向嚴成忠訴苦說:“二百五十九道坎,這對于‘昆侖’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松一點兒?”對此,嚴成忠鄭重嚴肅地回答道:“這些標準和規范是前人用鮮血和生命總結出來的,我們的研制工作不容有一點松懈僥幸。二百五十九道關口,我們一道道過,一道也不能少!”  1997年,“昆侖”在高空大馬赫數試飛考核時,發動機出現多次“停車”。飛行員一下飛機,就生氣地質問嚴成忠:“發動機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聽著埋怨,嚴成忠的心仿佛扎上了無數根刺。他說,如果地上有縫,我都能鉆進去。問題十分嚴重,只有在短時間內解決高空大馬赫停車這一難題,“昆侖”才能得到轉機。  “化失利為動力”,嚴成忠迅速從陰影中振作起來,他細致分析了成千上萬個試飛數據,從紛繁冗雜的疑團中理出頭緒,弄清了原因,并設計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嚴成忠組織起骨干力量,日夜奮戰,對設備的每一處細節都嚴格把關,親自監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五天的嚴密測試,終于拿到了令人信服的數據結果,統一了大家的思想。嚴成忠提出的解決方案很快得到落實,最終,僅用四個月就解決了高空大馬赫停車的技術難題。一位有經驗的試飛專家說,以往解決這樣的技術問題,通常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2001年12月20日,“昆侖”通過全部的二百五十九項考核試驗。嚴成忠主持的定型攻堅戰宣告勝利!那天他最高興,在當晚的慶祝會上,從不喝酒的他一口氣干了一大杯白酒,縈繞胸口數十年的航空夙愿終于實現了。。

熱心網友

...暈噢.....!!!!!!!!!!!!!!!!!!!! 搞的老軍兄都不敢來回答了.樓主胸臺啊,這種問題,我想沒人會回答你吧????知道也不可能告訴你滴..!!!

熱心網友

請提問者先回答:"我國的雙發殲十研制進程",禮尚往來嘛!

熱心網友

中國正在尋找俄羅斯的幫助....07年前就可擁有這一技術.

熱心網友

提問者不要引起眾怒啊.哈哈

熱心網友

機密答不上來不等于弱,我知道也不能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