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作品,風格,相關的人,以及和他相關的產物等。為什么會自殺?

熱心網友

顧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拔母铩敝虚_始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并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櫝鞘请鼥V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后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 ?。保梗担赌?生于北京?! 。保皻q左右 開始寫詩。  ?。保梗叮鼓?隨父親下放到山東省濰河岸邊的荒灘上。輟學放豬?! 。保梗罚衬?開始學畫。  ?。保梗罚茨?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   1977年 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   1979年 組詩《無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報上發表,隨即引起詩壇的注意,并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之一。   1980年 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   1985年 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7年 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  ?。保梗福改?赴新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  ?。保梗梗材?重訪歐美并創作。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   1993年 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關于自殺:一、 詩人的死亡通常是一個謎。自殺者更不待言。而且在多年以后人們還在討論死者的死因。如果說人生不過是一場游戲,而一場游戲又是一場夢,那么在厭倦了這場游戲時,中途的自動退場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古代的屈原、盧照鄰,近代的王國維、朱湘……都在江河湖泊中找到了一種蒼涼的美麗和刻骨銘心的詩意,也為古老的中華民族增添了幾縷唏噓和嘆息。 十九世紀末葉以降,詩人為行而上的原因自殺已成為西方思想史中一個恒常的主題。無論是特拉克爾還是杰克。倫敦,無論是葉塞寧還是馬雅可夫斯基,每個詩人個體生命的毀滅都會給西方思想界帶來巨大而長久的震動,迫使人們去重新審視既成的生存秩序和生存意義,重新思索個體生命的終極價值。除詩人外,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大師們也紛紛自殺: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1927年服安眠藥自殺,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1942年攜妻在巴西自殺,美國現代小說大師海明威1961年用獵槍自殺,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1970年切腹自殺,也同是1970 年,中國現代小說大師老舍和中國著名作家趙樹理分別投湖自殺和含冤跳樓自殺……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又陸續非正常死亡了幾位青年詩人,其中最出名的當數顧城、海子,戈麥、蝌蚪四人。四人都選擇了自殺這一殘酷的方式。他們四人中最早自殺的是美麗的女詩人蝌蚪:用一把精致而鋒利的手術刀割斷了大腿上的靜脈。 蝌蚪自殺兩年之后,在我們這個時代里,又有了三位青年詩人相繼自殺了。一個海子臥軌,一個戈麥投水,一個顧城懸樹。這三種姿態冥冥之中竟如此地類似于海子的長詩《傳說》第四部分《沉思的中國門》中一段詩意的總結: “今天出生三只連體動物/在天之翅/在水之靈/在地之根” 在這個充滿著生存危機感的境況之下,詩人一直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霸娙撕螢椤??海德格爾曾如此拷問過詩人所稟賦的全人類的歷史使命。他認為,在這個世界陷于貧困的危機境地之際,唯有真正的詩人在思考著生存的本質,思考著生存的意義。詩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銳,以自己悲天憫人的情懷,以自己對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詩的追尋蘊含著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并且在這個沒落的時代把對終極目的沉思與眷顧注入到每一個個體生命之中,去洞見生存的意義和尺度。唯有真正的詩人才可能不計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現象界的紛紜表象而去思索時間,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類的出路。他們應該是思想的先驅者,觀念的引導者,生活的強者,為何他們選擇了自殺? 二、 看著我 永遠 而不是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顧城 讓我們暫且不去梳理歷史的斷柳殘枝,關閉理性的探索之燈,將時空定格在顧城,顧城的妻子及他的情人身上。 顧城,1956年生于北京,后隨父母下放至山東,在膠東半島度過了童年。后成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1979年在京滬特快列車上見到謝燁,對她便一往情深,不久,他全不能自制,趕到上海,向謝燁求婚??駸岬刈非笾x燁四年后終于如愿以償。1983年8月5日結婚。隨后出國漫游瑞典、英國、荷蘭、新西蘭、澳大利亞諸國后,定居于大洋洲的激流島上,過起了自耕自足的桃花源生活,這應說是一個童話詩人很好的歸宿了。 謝燁,1958年生,北京人。她愛好文學,寫散文,也寫詩, 1986年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朦朧詩選》中也收有她的幾首詩。“當我離去的時候/我們相信你能微笑/能用愉快的眼睛,去看鴿子/能在那條小路上/跳舞,一邊想入非非地/設計著未來/我相信我是幸福的/甚至幸福得不能呼吸/不能回答你的詢問/ 我待得太久/已變成/一片山谷 /已變成了/山谷中泉水和云雀的歌聲。”(《我不相 信,我相信》)。 在另一首詩中,有一些奇怪的想像。今天看起來,有一種預感似的悲慘。這首詩叫《我終于轉身去》:“我終于轉身去/后面是一聲怪異的笑。” 顧城是不能想像謝燁離他而去的。不過這一回,謝燁是否真的將“轉過身去”? 但是正因為顧城太天真、太童話了,所以他追求的完善在現實面前成為另一種永遠不可實現的烏托邦。顧城是個已經長大的卻不愿長大的孩子。他是注定了要在時間之河上傷心而焦灼地漂流。窮居小島,顧城他們的生活是很拮據的。再加上有人追求他的妻子,使他更覺得自己的完美夢殘破不堪;遂有他所愛的情人“英兒”----在國內詩壇小有名氣的麥琪又隨一練氣功的洋老頭私奔離他而去,又有因夫妻間一件小小的爭吵而導致用斧弒妻的惡劣行徑,然后懸頸自盡的悲劇結局。 三. 我剛剛睜開眼睛 秋天的風不知從何處吹來 我剛剛閉上眼睛 秋天的風已成背影 ---------顧城 1993年的10月18日。這個日子對我們來說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但對顧城來說,卻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在這天,他和他的妻子雙雙死于非命。 香港導演陳麗英將顧城與謝燁及英子的情愛過程拍成了電影《顧城別戀》,并選在2001年的10月18日,也就是顧城死去的同一天放映。不知這樣是能籍慰死者的在天之靈,還是能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亦或二者兼得。 影片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當然在顧城與謝燁的相遇,與英子的交往等方面有一定的發揮與想象。由李綺紅扮演的謝燁和由森野文子扮演的英子都很漂亮,我常常難以分清哪個是謝燁,哪個是英子。面對小鳥依人的妻子,棄之而去是大逆不道;面對風情萬種的情人,卻也難以割舍。影片對顧城與這兩人的情感把握的很好。 新西蘭激流島上低垂飄渺的白云,隨風搖曳的綠草,悠然自得的牛羊。在這樣的心曠神怡的地方顧城與英子赤裸相見,做愛。沒有暴露的性愛鏡頭,只有蕩漾著青春的肉體。陳麗英注重影片的“維美”,想把它變成香港版的《巴黎野玫瑰》。但對顧城的思維缺乏深層次的挖掘,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反映顯得膚淺。導演把顧城打扮成一個神經質的小孩,顯得功力不足。 四. 顧城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喜歡構筑自己理想國的“烏托邦”。在生活中,他的“烏托邦”類似于陶淵明的“桃花園”:雞犬之聲相聞,不知外有秦漢。專心寫詩,而不管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在情感上,他的“烏托邦”類似于《朱爾斯與基姆》中兩男一女,而不去管妻子的感受與情人的前途。他的兩個“烏托邦”相繼倒塌:生活拮據,連買日常的生活必須品都成了問題;情人為留在新西蘭,而跟一個老頭私奔。顧城精心構筑的“烏托邦”瞬間片甲無存,他把這一切歸罪于他的妻子。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卻舉起了斧頭,踉成了人間慘劇。 我想死一回 想在生命的邊緣尋找 去看一看凋謝的玫瑰 黑夜給了顧城黑色的眼睛,但他并沒有用他尋找到光明,他只看到了凋謝的玫瑰 。 。

熱心網友

想在生命的邊緣尋找 去看一看凋謝的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