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師表》的表是什么東西?詳細2 諸葛亮簡介
熱心網友
表是古時臣下向帝王上書言事的奏章。 諸葛亮: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蜀漢的丞相。字孔明,瑯琊陽度都人。
熱心網友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 中 國三 國時 蜀漢諸葛亮的 散文 名篇 。作 于建 興五年(227),是諸葛亮出師北伐 曹魏之前向蜀 漢后主劉禪所上的奏疏。篇名為后人所加。全文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分析了天下三分中蜀國的危急形勢,反復勸勉后主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廣開言路,明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無限的后顧之憂。后一部分,敘述自己受劉備三顧茅廬以后的艱難經歷,表明了自己對蜀漢的耿耿忠心和北取中原、興復漢室、以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字里行間鮮明地體現出一個杰出政治家勵精圖治、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忠懇勤恪、賢明正派的性格特征,感人至深。《出師表》全文以議論為主,融議論、敘事、抒情為一體,受到后代許多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推重。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 中國三國時期蜀國大臣 ,政治家 。字孔明 。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東漢末,牧守混戰,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 。建安十二年(207 )劉備聞其名,三顧草廬。亮擬定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機進圖中原的隆中對策,為以后的蜀漢制定了總的戰略。諸葛亮成為劉備主要輔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東周瑜、魯肅共同努力,并親至東吳游說,促成孫權、劉備的聯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隨后,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后從荊州率軍溯江入蜀助劉備包圍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 。劉 備 稱 帝 ,任 丞相 、錄尚書事 。章 武三年(223),劉備病篤,臨終托孤于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劉禪暗弱,朝政無論巨細,都取決于亮。諸葛亮當政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處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益州豪強大族自劉璋統治以來,長期專權自恣,蔑視君臣之道,諸葛亮對他們的不法行為,也毫不容情。從而保證了蜀國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統一。 諸葛亮對西南少數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興三年(225) ,南中(主要當今云南 、貴州地區)發生大族叛亂,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進行討伐,打擊為首分子,同時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使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蜀國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的聯盟,并多次進行北伐,雖苦心籌謀,企圖消滅曹魏,恢復漢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懸殊,未能成功。建興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謚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統治者推為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諸葛亮集》,10萬余言。 。
熱心網友
表:古時臣子對帝王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
熱心網友
《出師表》,“表”,,以議為主,而側重 “陳情”。諸 葛 亮 簡 介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于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占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贊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后助劉備敗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后事說:「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后,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后,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于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后庭。諸葛亮執政后,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后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斗結束后,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余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蚪刀級劍乒苣現芯8媚曄攏罡鵒諒示氐匠啥肌?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后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并使趙云、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于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并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余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后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后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后,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于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后,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于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