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有個萊頓瓶,但不知道是用來干什么的,是怎么個原理,請教高手啦!!~答的多的我祝你下個星期天天幸運@@!

熱心網友

在1800年伏特發明伏打電池前,人們無法得到大量的、持續的電荷。當時,人們用德國人格里克發明的硫磺球起動電機;1709年德國人弗·豪克斯比用空心玻璃球代替硫磺球起動電機,但卻無法長久儲存電荷。  1745年的一天,德國物理學家克萊斯特利用導線將摩擦所引起的電,引向裝有鐵釘的玻璃瓶。當他同往常一樣用手觸及鐵釘時,卻突然受到猛烈的一擊。為什么這次與往常不同呢?這促使他用心思考,終于意識到這只玻璃瓶內一定儲存了很多電荷。  同年,荷蘭物理學家馬森布魯克因感到摩擦所引起的電容易在空氣中消失,就想法通過實驗尋找一種儲存電荷的方法。后來,他在致法國博物學家、列氏溫標的發明者列奧繆爾的信中,描述了他當年所做的一次實驗:……把盛水的容器放在右手上,試圖用另一只手,從充電的鐵柱上引出火花,偶然之間,手即受到猛然一擊,導致手和全身都瞬間顫動。他還通過實驗發現:將帶電體放在玻璃瓶內可以把電保存下來,只是當時尚弄不清楚儲存電荷的是瓶子還是瓶內的水。  由于馬森布魯克是萊頓大學的教授,后來法國神父、博物學家、電學家諾菜特便將這種能儲存電的瓶子稱為“萊頓瓶”;這個實驗叫“萊頓實驗”。其后,有人用錫箔或鉛箔從內外兩面把萊頓瓶包起來,使其儲存電荷的效果更明顯。現在我們知道,當時的菜頓瓶實際上就是一只最早問世的舊式電容器。  但就是這只舊式電容器,卻成了當時人們探索電世界奧秘的有力武器,并由此引出許多科學成果。例如,1746年,英國學者斯賓士將萊頓瓶帶到美國波士頓講學,引起了富蘭克林的極大興趣,臨別時,斯賓士將萊頓瓶等一部分儀器送給富蘭克林。加之后來富蘭克林又收到他的一位有通信聯系的朋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柯林遜從倫敦給他寄來的二只萊頓瓶,從此富蘭克林走上了電學研究的道路,后來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18世紀末,一個叫皮爾生的科學家,為了電解水,利用萊頓瓶儲存的電荷,通過艱難的14600次放電,最終得到1/3立方英寸(約5。5立方厘米)的氣體。。

熱心網友

萊頓瓶C1、C2是一種最老式的、耐壓很高的電容器(這種電容器于十八世紀中葉在荷蘭萊頓城首先制成,因而得名)。過去,萊頓瓶均為玻璃制成。J2310型感應起電機的萊頓瓶已改為聚丙烯塑料,克服了容易破損的缺陷。萊頓瓶的極板采用銀粉噴涂,電容量約200微微法。萊頓瓶的擊穿電壓U。采用下列經驗公式確定:(千伏)  式中Un為萊頓瓶的工作電壓,按1厘米火花放電距離約等于10千伏計。附加的1千伏為安全系數。  當接線柱J1、J2間接通時,萊頓瓶C1、C2的介質就是它們的瓶壁,電容量較大,儲存能量較多,積聚過程的時間較長。因而,放電距離較長,火花較亮,聲響較大,間隔時間也較長。斷開J1、J2間的連接片,等于在C1、C2間串聯了一個空氣介質的電容,電容量變小,儲能較少,所以放電距離變短,火花較暗,呈現連續性的放電,發出嘶嘶的響聲。

熱心網友

“萊頓瓶”就是:干燥的玻璃瓶把靜電“儲存”起來,因為這是最早的能夠儲存電的容器,是馬森市羅克在萊頓城發明的,后來大家就把它叫做“萊頓瓶”。

熱心網友

“萊頓瓶”就是:干燥的玻璃瓶把靜電“儲存”起來,因為這是最早的能夠儲存電的容器,是馬森市羅克在萊頓城發明的,后來大家就把它叫做“萊頓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