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直腸息肉?有什么癥狀?是不是所有的直腸息肉都會癌變,不是或是又怎么樣?

熱心網友

你好!直腸息肉是一種直腸核膜增生的贅生物,是臨床上常見的出血性疾患。   一、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對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慢性刺激:由于飲食習慣改變,糞便性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病等腸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糞便干結等,均可刺激直腸粘膜而發病。    2.遺傳因素:胎兒在胚胎期,上皮細胞即...

熱心網友

你好!直腸息肉是一種直腸核膜增生的贅生物,是臨床上常見的出血性疾患。   一、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對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慢性刺激:由于飲食習慣改變,糞便性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病等腸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糞便干結等,均可刺激直腸粘膜而發病。    2.遺傳因素:胎兒在胚胎期,上皮細胞即有易感性。這種特性使上皮細胞在生長發育期快速生長而成息肉。   二、分類    因息肉多少、位置高低、性質不同,可分為腺瘤性息肉、乳頭狀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四種.   1.腺瘤性息肉(直腸息肉):是一種腸道的良性腫瘤,多見于兒童。由腺樣組織構成,初起在粘膜上有一個小的突起,多無癥狀,逐漸長大如黃豆粒,再大如核桃。質軟有彈性,色多鮮紅而易出血。無蒂者稱為廣基息肉;有的因腸蠕動及糞便推動使息肉下移,將腸粘膜拉長成蒂稱為帶蒂息肉。如蒂部纖維化,血運減少,息肉則變為黃白色。由于糞便反復摩擦及壓迫,其表面常發生糜爛而出血則排便帶血,色鮮紅附于糞便表面,偶爾帶有粘液。位置較高者稱為高位息肉,不易發現。直腸下部息肉或蒂部較長者,排便時可脫出肛外,稱為低位息肉,易于發現。一般便后可自回,若反復脫出,逐漸則不能自回,需手法送回。此時便條常有壓痕溝,可出現排便不暢、下墜、里急后重等不適感。息肉常單發,偶有多發。幼年型息肉不易惡變,多發性成人息肉惡變較多。腺瘤性是最多見的一種息肉。   2.乳頭狀息肉(絨毛乳頭狀瘤):本病少見,約占成人息肉的15%,多發生于35-50歲的男性。也是一種良性腺瘤,但先由粘膜表面細胞生長,然后腸腺發生改變。多發生直腸或乙狀結腸下部。常為單發,廣基無蒂或有短蒂,表面不平,有很多細長的絨毛樣突起,,呈顆粒狀,分成小葉,形似海綿,呈紅色,血管豐富,易出血而便后帶血。若其表面發生感染、糜爛,則混有粘液。如帶蒂者位置低,排便時脫出肛外,常有便頻、腹瀉或排便不暢感。惡變率比腺瘤高(據手術切除材料統計,約占20-70%)。乳頭狀纖維瘤是乳頭肥大,不屬此種。   3.炎性息肉:亦稱假性息肉,是一種炎癥改變。由于腸粘膜潰瘍(如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愈合后所引起,多在直腸,不會癌變。   4.息肉病:本病為結腸及直腸多發性息肉,有多種類型,常見者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息肉綜合征、遺傳性黑斑息肉綜合征、幼齡息肉。前二者易惡變,后二者不易惡變,90%以上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有的全部結腸受累,少數患者胃及小腸也受累。息肉形態和大小不一,有的群生,有的甚至長成融合一片,息肉呈紅色或黃白色、質軟,有的表面糜爛或潰瘍,分泌大量粘液。早期無明顯癥狀,以后常有腹痛、腹瀉、粘液血便。常繼發感染,癥狀加重,出現稀便、味臭,帶泡沫粘液血膿,偶有便秘,飯后即有便意感或里急后重感,由于長期消耗而出現貧血、消瘦。遺傳性黑斑息肉綜合征伴有面部、口唇周圍、口腔頰粘膜、手指、足趾、手掌、足跖、肛門周圍和陰道的黑色素斑點。   三、診斷   低位帶蒂息肉,排便時脫出,肉眼觀察即可診斷,但不能除外多發性息肉及息肉病。如有無痛性便血,經指診及窺肛觸到活動性柔軟腫物或看到息肉,亦可診斷。經上述檢查如末發現疾病,即應行乙狀結腸、纖維結腸鏡檢查或氣鋇灌腸造影,可確定其位置、數目、大小、性狀和范圍。同時取材送病理檢查,確定有無癌變,以便選定治療方法。   四、治療   以手術法為主,內、外治法主要用于不能手術的息肉病患者。   1、內治法:宜清熱祛濕,活血祛淤,軟堅散結為主,可選用下列方劑:   ①烏梅(去核、炒成炭)250克 僵蠶(微炒)250克 蜂蜜500克,煉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②半枝蓮30克 山豆根30克 訶子15克 薏苡仁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黃芪30克 白術15克,水煎服,每日3次。   加減:腹痛加元胡、橘核、茴香;腹瀉加黃連、馬齒莧;便血加地榆、槐角、炒荊芥;體虛脾弱加黨參、當歸、淮山藥、麥芽、山楂、雞內金。   ③地丁15克 公英15克 半邊蓮30克 地榆9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桃仁10克 石見穿12克 黃藥子12克 炙甘草6克 干蟾皮粉3克,水煎服,每日3次。   2.外治法:   保留灌腸法。可選用下列方劑:   1)6%明礬液50毫升,每睡前灌腸。   2)烏梅12克 五倍于6克 五味子6克 牡蠣30克 夏枯革30克 海浮石12克 紫草15克 貫眾15克,濃煎為150-200毫升,每次50毫升,每睡前灌腸。   3.手術   (1)明礬液注射法:適用于廣基息肉。側臥,消毒,局麻,擴肛找到息肉,消毒;將6-8%明礬液0.3-o.5毫升注入息肉基底部。術后服麻仁丸,防止便秘。或在乙狀結腸鏡下,用活檢鉗夾住帶有長塑料管的小兒頭皮針,對淮息肉底部穿刺,助手推藥至基底部發白為度。但此法不能取活組織檢查。   (2)結扎法:適用于低位帶蒂息肉。擴肛后用食指將息肉輕輕拉出肛外,或在窺鏡下,用止血鉗夾住蒂基底部(包括腸粘膜,注意不要夾斷蒂部,造成出血),拉出肛外,用圓針在鉗下行貫穿8字結扎,切除息肉,注入九華膏或放油紗條。此法為最好的方法。   (3)指捏斷蒂法:適用兒童低位帶蒂息肉。用右手食指勾住息肉,在蒂與息肉相接處捏斷,取出息肉。此法易出血,殘蒂易復發。   (4)電烙法:適用于高低位廣基小息肉。在肛鏡、結腸鏡下找到息肉,用電烙器或高頻電凝器燒灼息肉根部,無蒂息肉可燒灼中央部,但均不宜燒烙過深,以免損傷腸壁。術后臥床休息,1周后復查,如脫落不全可再次電烙。   (5)套扎法:適用于高位息肉。在乙狀鏡下,用長柄套扎器,對準息肉吸引,推板機,將膠圈套于息肉蒂根部,待其自然脫落。   (6)電圈套術:適合于高位息肉。在乙狀鏡下用長柄絕緣圈套器套住蒂部,逐漸收緊,稍拉出離開腸壁。將柄端接通電灼器,通入低強度切割透熱電流,重復而短暫(1/2~1秒)地電灼一、二次,同時收緊套圈,直至割斷蒂部。如有出血可用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   (7)手術切除息肉:對低位較大廣基息肉疑有癌變和乳頭狀息肉者(粘膜粗糙、暗紅、較硬、糜爛、潰瘍、易出血)可作局部切除縫合或經直腸后部息肉切除術。對息肉病可根據病變部位及范圍行直腸前切除術、腹會陰直腸切除術、乙狀結腸切除術、左、右半結腸切除術或全結腸切除術。   切除息肉均應行病理檢查,但注射法和電烙法,因組織已破環不能送病理檢查,故應盡量少用。      直腸息肉可見腹瀉嗎,如何運用中醫藥治療?   直腸息肉是指直腸內的贅生物,中醫稱為息肉痔,是一種常見的直腸良性腫瘤,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前者多見于兒童,后者多見于青壯年。息肉多數是腺瘤性,少數可以發生惡性變,尤以多發性息肉惡性變較多。   本病臨床表現因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位置較高的小息肉,一般無癥狀,當息肉發炎,表現糜爛,大便時往往有鮮血及粘液隨糞便排出;直腸低位帶蒂息肉,大便時可脫出肛門外,小的能自行回納,大的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暢、下墜或有里急后重感。多發性息肉常伴有腹痛、腹瀉,如有繼發性感染,稀便內常見泡沫,氣味穢臭,有時帶膿血及粘液,伴里急后重,久之則可導致體重減輕、體弱無力、消瘦及貧血等。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濕熱下迫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西醫認為與遺傳有關,或因慢性刺激,如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和血吸蟲病等感染所致。   治宜清熱祛濕,活血祛瘀,軟堅散結為主,適用于治療腸道多發性息肉,可選用以下方法:   (1)半枝蓮30g,山豆根12g,訶子15g,苡仁15g,白花蛇舌草20g ,黃芪30g,白術15g,水煎服。   如腹痛加延胡索8g,橘核10g,茴香5g;腹瀉加黃連5g,馬齒莧30g;便血加地榆15g,槐角10g,炒荊芥10g;體虛脾弱加黨參、當歸、懷山藥、麥芽、山楂各10g ,雞內金(研末服)3g。   (2)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半邊蓮30g,生地榆9g,白花蛇舌草 30 g,桃仁9g,石見穿12g,黃藥子12g,炙甘草6g,干蟾皮粉(沖服)3g,水煎服。   (3)烏梅25 0g (去核,炒成炭),僵蠶250g(微妙),蜂蜜500g,做成蜜丸,每丸重9g。每次9g,每日3次。      直腸息肉的外治法有哪些?   外治法有灌腸法、注射療法、結扎法、電烙法及切除術5種:   (1)灌腸法:①6%明礬液5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②烏梅12g,五倍子6g,五味子6g,牡蠣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貫眾15g,濃煎為150~200ml,每次5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2)注射療法:適用于小兒無蒂息肉。   藥物:6%~8%明礬液,5%魚肝油酸鈉。   操作:側臥位,局部消毒,局麻,在肛鏡下找到息肉,消毒,將藥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藥0.3~0.5ml,術后為防止便秘,可每日服麻仁潤腸丸9g。   (3)結扎法:適用于低位帶蒂息肉。   操作:側臥位或截石位(病人仰臥,兩腿放在腿架上,將臀部移到手術臺邊緣,使肛門完全暴露,為肛門直腸手術時常用體位),局部消毒,局麻擴肛后,用食指將息肉輕輕拉出肛外,或在肛鏡下,看清息肉,用組織鉗夾住息肉,輕輕拉出肛外,用圓針絲線在息肉基底結扎,然后切除息肉,注入九華膏或放置紅油膏紗布條引流。   (4)電烙法:適用于較高位的小息肉。   操作:膝胸位或俯臥位,在肛鏡或乙狀結腸鏡下找到息肉,直接用電灼器燒灼息肉根部,無蒂息肉可燒灼中央部,但燒灼不宜過深,以防損傷深部組織,術后臥床休息1小時。一周后復查,如脫落不完全,可電灼第2次。   (5)手術切除:對多發性腺瘤,可考慮作直腸結腸切除術。      人們常提起的直腸息肉是怎么回事?     直腸息肉就是位于直腸內有粘膜覆蓋的、質軟的腫瘤。其小者,只可見于在粘膜上的隆起,大者則可為較大且帶蒂的腫瘤,可突入腸腔內,并可在腸腔內上下移動,若位于直腸下部,還可脫出肛門外。   該病多有家族遺傳性,是直腸癌重要的病理基礎。   其臨床表現多無癥狀,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常見癥狀為血色鮮紅,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糞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貧血,息肉較大時,也可出現里急后重、便秘、肛門流出較多分泌物等癥狀。   該病多可發生癌變,因此,在檢查發現有該病時,一定要作病理組織活檢,以明確其性質。      如何區分直腸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     區分直腸息肉的性質,是手術治療方案選擇,以及患者預后好壞的重要保證。   ①脆性:在檢查時,以窺器或器械觸及時極易出血者,多為惡性息肉。反之則為良性。   ②潰瘍:息肉一般情況下無潰瘍,當惡變時,即可形成潰瘍,特別是帶蒂的息肉一般不會引起潰瘍,一旦發生潰瘍,則表明其有惡性改變。   ③活動性:堅實牢固、無蒂的息肉易惡變;而帶蒂具有活動性的則惡變相對較低。   ④外形:有分葉的息肉易惡變,光滑圓潤的則少。   ⑤基底:息肉基底大,頭小者極易惡變。   ⑥類型:有蒂的多是管狀腺瘤,相對癌變率較低。   ⑦大小:息肉增大或息肉較大的易惡變,息肉無明顯增大的,則較少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