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卡耐基是美國著名的文化企業家,在歐美的工商界,言必談卡耐基,許多人以參加過卡耐基訓練班為榮,借以表明自己所受的無可挑剔的經商智慧教育。 卡耐基年輕時,曾經從別人手里接手過一個經營不太景氣的煉鋼廠。在他接手過后的幾天里,經常出沒于工廠的各個角落,這里看看那里看看,不時與工人聊聊天,然后就在本子上記錄一些什么。 一天深夜,他突然出現在其中一個車間,他的動作并不是很大,甚至好幾個在打盹的工人也沒有被他驚醒。卡耐基走上前,問一個正在吸煙的老工人這一晚上的產量能有多少,老工人回答說105噸,卡耐基聽后從本子上記錄了下來,然后微笑著走了。第二天白天,他又來到這個車間,同樣的方式詢問上白班的工人一天的產量,工人回答他說這一天最大的產量是110噸,這一次卡耐基又在本子上記錄下來然后走了。第三天,在工廠的告示欄里張貼了一張新告示,在最醒目的地方寫著:夜班最大煉鋼量105噸,白班最大煉鋼量110噸。工人們一邊看一邊議論紛紛,后來就回去工作了。說來也奇怪,第四天,夜班的煉鋼量一下子就達到了112噸,當告示欄里把這個數字公布出來的時候,夜班工人都興奮的跳了起來,而那一天白班車間的產量還是只有110噸,他們感到很沒有面子,垂頭喪氣的回去了。第五天,卡耐基又分別到車間調查了白班產量和夜班產量,這一次白班車間的工人集體鼓起掌來,因為他們這一天的產量達到了120噸。 就這樣,公告欄里的數字每天都在更新,結果可想而知,工廠的產量每天都在突破以往的記錄,工人們暗地里互相較著勁,誰也不甘心落后,而卡耐基則在成功解決了工廠產量問題之后,正坐在辦公室里思考解決下一個問題呢。 僅僅依靠最為簡單的數字就能解決讓人撓頭的問題,這也許是時下許多企業家所不理解的,因為他們沒有清醒地意識到激勵因素在人們心理活動中的作用,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也許有人做不了第一,但絕沒有一個人甘愿做倒數第一。不滿足于現狀,是人的心理常態。在以人為核心的管理科學中,激勵理論受到格外的青睞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