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酸葡萄”心理出自伊索寓言中,大家都會笑話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但是對于矯治嫉妒來說,“酸葡萄”心理卻是一劑非常有效的良藥。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便故意貶低它的價值,這樣能使自己感到心安,消除心中的不服氣。雖然有點自欺,但只要無傷大雅,又何樂而不為呢?“甜檸檬”心理就是魯迅小說的“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即知足常樂。在知道自己目前的境況不是很理想。卻強迫自己說“這不也挺好的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了,就不容易在去嫉妒別人了。

熱心網友

合理化作用又叫掩飾作用,是指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以及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范時,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將面臨的窘迫處境加以文飾,以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或愿望,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合理化作用是人們運用得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其實質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飾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一般說來,每種現象或事件的發生,都可用許多理由與方法進行解釋。合理化則是從個體的心理需要出發,從一系列理由中選擇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別強調,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時候有個故事,說是一個吝嗇的主人帶了仆人外出,途經一所小店,主仆二入進去各吃了一碗面當作晚飯。作仆人的心想應該由主人付錢,就沒有自己結帳。作主人的礙于面子,勉強替仆人付了錢,心理卻極不情愿。出得店來,天色已黑,仆人點上燈籠,跟隨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趕路。主人因為剛才的事心里還在生氣,使借題發揮,轉身對仆人說:“你打著燈籠,卻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見路?”仆人一聽,提起燈籠,腳底加油,快走了幾步趕到主人前面照路。哪知氣喘未定,卻聽見主人大吼一聲說:“你好大的膽子,居然走到了我的前頭,讓我變成你的跟班了。”仆人一聽,走在前面也不行,便后退一步與主人同行,心想這下可行了吧?誰知主人火氣更大,停下來說道:“好了,造反了,你這樣子與我并肩而行,難道我們是平起平坐的嗎?”仆人無可奈何,只好低聲抗辯:“老爺,我走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平行也不是,請問老爺,您到底要我走到哪里呢?”老爺兩眼一翻說:“把剛才那頓飯錢還給我,你愛走哪里就走哪里。”這雖然是個笑話,卻說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種看法雖然不同,卻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說出來的“理由”,而在于其本來的動機。 同樣的道理,人的行為常常由許多不同的動機而產生。一般說來,越是發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為出發點,在各種動機當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類往往企圖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解釋其行為,以沖淡其潛意識中因自私沖動而引起的不安。這種在一系列的動機當中,選擇一小部分最動聽、最崇高,而且最適合“理性”的動機加以強調,企圖掩蓋其內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只有這一種原因而無其他,以使自己感覺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衛機制,就是合理化作用。一般而言,小孩到了四、五歲,隨著言語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已經會使用合理化作用,而且很喜歡用,所以聽起來常常覺得他們在強辭奪理。比如說,2歲的妹妹手上拿了一顆糖果,4歲的哥哥伸手就搶了過來,還沒等放到口中,妹妹就哭了起來,媽媽趕來追問究竟,妹妹一邊哭一邊伸手指哥哥手中的糖果,媽媽責罵哥:“為什么搶妹妹的糖果?”哥哥便將此合理化,說:“我不是‘搶’妹妹的糖,我是替妹妹把糖果‘拿’開,怕妹妹吃壞了牙齒。” 合理化作用與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將自己內心無法接受的感覺、動機及行為歸于別人,以保持自己心靈的寧靜。合理化作用則在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過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委過于人。比如.一位學生考試末及格,即歸咎于教師教得不好。其實,考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資不夠、沒有用心聽講、準備不充分等等,并不一定是教學問題。然而,承認前面任何一種理由,都會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歸咎于教師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謂“天亡我也,非我之過”。 合理化的另外…種表現是,在追求某一種東西而得不到時,為了沖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得為自己找一個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常常將對方貶低,認為并非我追求不力、條件不夠,而是“不值得”太賣力,借以安慰自己。《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酸的狐貍,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說:“哼:那種女孩子,水性楊花,嫁給我,我都不要!”這種認為自己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現象,即稱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別相信“紅顏薄命”,也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與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稱之為“甜檸檬”心理。具有“甜檸檬”心理的人,不說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好,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檸檬,就認為檸檬是甜的,這樣也可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說,有的孩子,天資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說“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說“失財免災”;有的女子,姿色平平,嫁個木訥寡言的丈夫,卻說“這才可靠呢!”這種知足常樂的心理防衛機制,不失為一種幫助人們接受現實的好方法。所以說,合理化作用運用得當,可以消除心理緊張、緩和心理氣氛、減少攻擊性沖動和攻擊行為產生的可能性。若運用過度,則會妨礙人們去追求真正需要的東西。 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礙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來處理問題。有位病人,懷疑鄰居故意與他為難,制造聲響來騷擾他。于是強調鄰居應該和平共處、互相幫助、互敬互愛。但卻時常批評他的鄰居不講道理、沒良心、罪大惡極……當他“覺得”鄰居在吵鬧他時,馬上兇狠狠地跑到別人家里,高聲責罵,有時甚至動手打人。他不但不承認自己脾氣暴躁,反而認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相處,完全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