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顯通寺 在五臺山臺懷鎮北側。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規模較大,歷史最古。寺周山巒起伏,寺內殿客巍峨,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一派佛教勝地風光。據《清涼山志》記載,始建于東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曾改稱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規模。寺字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筑四百余間,中軸線殿宇七座,無一協同。兩廂配殿嚴整齊備,齋堂禪院完好無損,其中銅殿三間,鑄造精巧。柱額花紋,格扇欞花,全以銅鑄鉤勒而成。銅塔兩座,高8米,形制秀美。門前鐘樓, 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鐘,擊聲可及全山。磚構無量殿,寬七間深四間,重檐檐山頂,規模宏偉,磚雕精致,內供無量壽佛,上部藻井,華嚴經字塔及各種供器,均為有價值的歷史遺物。在五臺山諸寺中,顯通寺規模最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 必先拜謁顯通寺。 2塔院寺 在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側。五臺山五大禪處一。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致,為明萬歷年間所筑。寺內主要建筑, 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設廊屋, 東列禪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經閣內木制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寺內以舍利塔為主, 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筑而成, 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 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當作響,極富古剎風趣。臺懷諸寺,群山環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 人們把它看作五臺山的標志。 3菩薩頂 在五臺山臺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五臺山傳為方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處, 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后, 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臺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 撰寫碑文,后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 多參照皇宮宮式制度營造。寺居山頭,地勢較高,門前筑石階一百零八級,石級上有牌坊三間。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菩薩殿, 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兩側有配殿,后部有禪院,轉廊, 規模完整,布局嚴謹。菩薩殿重檐歇山,副階周匝,大雄寶殿單殿五脊,勾欄圍繞,合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歷經幾百個寒署,色澤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藍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內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 每面寬及1米,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 4殊像寺 在五臺山臺懷慎楊林街西南里許。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因寺內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誕右年間重建, 后毀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門, 天王殿為前列,廊廡配殿為兩翼,禪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閣五楹及鐘鼓二樓。僧舍廄廚俱備。閣內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1946年),明萬歷時曾局部修補。文殊閣寬五間,深四間,重檐九脊頂, 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邊,閣佛寺寬大,文殊駕馭于獅背, 高約9米。龕背而塑三世佛(藥師,釋迦,彌駝),兩側為懸塑五百羅漢。全部塑像皆為明物,形象秀美,工藝精巧。佛像居于龕背面倒座之上,頗為特殊。 5羅喉寺 在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東隅。喇嘛廟。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唐時初創,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崇佛法,尤崇喇嘛,多次朝臺,又予修飾。 現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廂房,配殿,廊屋,禪院以及各殿塑像,殿頂脊飾等,齊備無損,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廟之一。農歷六月十四,傳為文殊菩薩誕辰,佛子羅喉羅為其祝壽,以跳鬼相娛。寺僧穿上奇裝異服,戴上鬼面,隨鑼鼓節拍滿院蹦跳, 自朝至暮,游人爭相觀賞。后殿中心,有一木制圓形佛壇, 壇上周雕水濤和十八羅漢過江,當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蓮瓣,內雕方形佛龕, 四方佛分坐其中;另設中軸,輪盤,繩索牽伸,蓮瓣時開時合, 四方佛時隱時現,名曰:“開花獻佛,”觀者稱奇。 。

熱心網友

五臺山五大禪處是五臺山的五座著名寺院,它們是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

熱心網友

五臺山五大禪處是五臺山的五座著名寺院,它們是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