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 就是事實上的內閣嗎?那軍機處成立之間的內閣是什么?

熱心網友

軍機處跟內閣沒什么關系內閣相當于皇權體制下的“國務院”,有一定的行政權力。明朝以前歷代內閣,權力雖大小不一,但都能對皇權產生相當的制約而清朝皇權高度集中,內閣大學士喪失實權,成為榮譽性虛銜。代之而起的軍機處則專一為皇權服務,其人員沒有內閣的相權,說到底不過是一群聽任皇帝使喚的高級奴才罷了--實際上,軍機處的日常工作就是“上達下傳”,地道的一個御用“秘書處+傳達室”

熱心網友

清朝前朝,皇帝設立軍機處的目的是?把權力集中到皇帝身上,削弱相權軍機處,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由于軍機處本是一個非常的臨時機構,自誕生之日起就擺脫了正式官僚體系的壅滯、繁瑣的毛病,非常適合皇帝加強君權的意愿,所以,在準噶爾戰事平定之后,按理應裁撤軍機處,但結果非但不將其撤銷,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使其超越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乾隆初年,一度改稱“總理處”,旋復舊。軍機處任職者無定員,最多時六或七人,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設首席軍機大臣,或稱領班軍機大臣,一般由滿族親王或大學士擔任。其他任職者按各人資歷分別被任命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軍機大臣須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隨時召見。另選內閣中書等官充軍機章京,通稱小軍機,滿漢各半,掌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軍機處具體職掌為:撰擬諭旨和處理奏折;議大政,議后提出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讞大獄,參與重大案件審擬;參與對重要官員的任免和考核;隨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辦事件等,用字寄上諭的名義對各地各部官員發布指令,凡特旨簡放大員,如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督、學差、主考及駐外使臣,皆由軍機處開單請旨。咸豐中成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后,軍機處之權漸移。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責任內閣成立后撤銷。軍機處的辦事效率很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諭,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早5點左右進宮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召見數次,主要是承受諭旨,然后回堂擬寫。起先由大臣親自主稿,后來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擬定。經皇帝認可后,按照諭旨的性質分“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向下傳達。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諭因奏請而降旨,事屬機密,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根據事情的緩急,或馬上飛遞,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軍機章京在封函上注明。封口及年月日處,加蓋“辦理軍機處”銀印。如遇特別機密緊要的密諭件,則由軍機大臣自行繕寫封固,上寫“軍機大臣密寄”。這一套廷寄制度,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

熱心網友

基本可以說是吧,在那議的基本上是軍事上和國家的大事

熱心網友

軍機處是清代雍正王朝設立的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重要機構。設滿漢軍機大臣若干人,都是由皇帝親自挑選的親信和重臣。可以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