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到底是誰寫的,是什么時候寫的?

熱心網友

原著作者是石玉昆先生,他筆下五鼠栩栩如生,如同從紙上走了下來,各個性格鮮活生動,惟妙惟肖。而五鼠則是:鉆天鼠,徹地鼠,穿山鼠,翻江鼠,錦毛鼠。這五個靈巧的稱號,得來卻有一番典故。 石玉昆先生的家里常鬧老鼠,常常打擾到他寫作。他在寫五鼠時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小說中的人和現實中的老鼠有機的聯合起來呢? 于是,鉆天鼠(頂棚或閣樓上的耗子),徹地鼠(地道的的耗子),穿山鼠(墻壁里的耗子),翻江鼠(下水道的耗子),錦毛鼠(是人為豢養的耗子____所以最嬌貴最漂亮)。有關石玉昆的生卒年、籍貫家世、生平事跡、著述等問題,因文獻資料的缺乏,今天已難以確知,研究者又都各持己見,眾說紛紜,其中存在著不少附會誤判之言,因此有必要結合有關文獻及前人的研究予以澄清。研究這一問題盡管受到資料缺乏的諸多限制,但有些情況還是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大體推斷出來的。據現有資料來看,石玉昆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比過去人們印象中的時間要早。據《非廠筆記》記載,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轉引自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俟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23頁)。當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富查貴慶曾有詩吟頌石玉昆,詩序云:“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據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它當作于道光十七年以前“(吳英華、吳紹英《有關〈三俠五義〉作者的一首可貴的詩》,《天津日報》1961年8月29日)。由此可知,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他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升平班戲目中,有不少《三俠五義》的重要關目,如《瓊林宴》、《三俠五義》、《遇后》、《花蝴蝶》等。《三俠五義》為石玉昆所創,戲曲從此取材,必定是在《三俠五義》廣為流傳之后。按常理,藝人在成名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徒訓練。即使石玉昆天賦高,出道早,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這樣,即使保守地估算,石玉昆出生至少也當在嘉慶五年(1800)年以前。 石玉昆達到藝術頂峰、享有盛譽主要是在道光年間,這可從相關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道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五年(1845)金梯云抄本《子弟書》中的《石玉昆》篇專門描述石玉昆演出的盛況。正如阿英所言,“玉昆應稱‘道光時說書人’”(阿英《關于石玉昆》,載《阿英文集》,三聯書店,1981,303頁),近人崇彝也說“道光朝有石玉昆者,說三俠五義最有名”,“此道光朝石玉昆所傳也”(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19頁)。至于石玉昆的卒年,目前還不能確知。崇彝在談論光緒年間聚珍堂版本《三俠五義》時,特意強調“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言語中流露出今昔之感。按說光緒年間石玉昆還在世的話,他是不會如此刻意強調“道光”這一時間的。有的研究者根據《三俠五義》“最初刊本《忠烈俠義傳》的成書年代來推測”,認為石玉昆“大約應該在同治十年(1871)年已經去世了”(趙侃執筆《石玉昆及其〈三俠五義〉》,《河北文學》1961年第4期)。李家瑞則認為石玉昆“大約死在同治末年”(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俊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324頁)另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進行的調查,“石玉昆在石豐時已經老了,尚是嘉、道時間的人”(李宗侗致胡適書,載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87頁)。不過,石玉昆去世的時間也有可能更早,蔡省吾未刊稿《北京藝人志》有如下一條記載:“(石玉昆)歿后有《贊昆》子弟書,名重一時。”(轉引自趙景深《三俠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子弟書《贊昆》又名《嘆昆》、《嘆石玉昆》、《評昆論》或《石玉昆》、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則石玉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年之前即已去世。穩妥一些,說石玉昆于同治年間或之前去世,大概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石玉昆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關注,在社會上有著如此大的影響,主要在于其演唱技藝的高超。子弟書《石玉昆》對此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高抬聲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夸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子弟書《石玉昆》,載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34頁)。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有人稱其為“單弦之祖”(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9頁)。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一個新的說唱藝術流派——石派書,又稱石韻書。由此可以看出,其演出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以致于有些書鋪借此牟利,“按段抄賣,另有目錄,要者定寫”。就連當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淮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怎么就該說不過他?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一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如今名動九城,誰不知道石三爺呢?”(抄本《全本南清宮慶壽》,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2頁)。據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金受申《老書館見聞瑣記》,《曲藝》1959年8-11月),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中所說的“性孤僻,游市肆間,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詩中的描述來看,石玉昆是一位頗有個性與骨氣的民間藝人。 石玉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在演出內容方面的出新,特別是他別出心裁,將包公審案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在《施公案》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小說題材類型——公案俠義小說,對清代中后期包括說唱、小說、戲曲在內的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顯然,石玉昆不是那種亦步亦趨、因循守舊的藝人,他享有盛名幾十年,成為與柳敬亭一樣著名的民間藝人,不僅受到市井民眾的極大歡迎,也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正如子弟書《石玉昆》中所說的:“編來宋代包公案,成就當時石玉昆。”石玉昆對自己首創的這套書還是很有感情的,據當時的說書藝人介紹,: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抄本《全本天齊廟斷后》,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2頁)。石玉昆創作《三俠五義》,正如胡適所概括的:”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寫各位俠客義十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98頁)由于《三俠五義》深受歡迎,其他民間藝人紛紛效仿,在石玉昆生前,即有與他同時說《三俠五義》者。 說石玉昆是《三俠五義》的首創者,這一說法雖為學界廣泛認可,但較為含糊,可以將這一問題分解為石玉昆與說唱本《龍圖公案》,及后出《龍圖耳錄》、《忠烈俠義傳》乃至《小五義》、《續小五義》關系的梳理和辨析。石玉昆的演出應該是有說有唱的,現存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分藏于首都圖書館、臺灣中央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等藏書機構。這些說唱本大體上可分石派書和說唱鼓詞兩種。石派書自然為石玉昆所傳,與其演出的內容最為接近,但它們未必就是直接聽記石玉昆的說唱而來。說唱鼓詞當也由此演變而來,受到石玉昆的重要影響,但它們皆根據演出需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與石玉昆原創的距離要遠些。 《龍圖耳錄》部分內容由聽記說書而來,據孫楷第介紹,在其“藏抄本第十二回末有抄書人自記一行云:‘此書于此畢矣。惜乎后文未能聽記。’”(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0-221頁)崇彝也說:“此書(指《三俠五義》——筆者注)無底本,當年故舊數友(有祥樂亭、文冶庵二公在內)每日聽評書,歸而彼此互記,因湊成此書。”(《道咸以來朝野雜記》,19頁)崇彝接著又說:“其中人物,各有贊語(今本無),多趣語,諧而雅。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一句: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拉開了時間距離,排除了聽記石玉昆說書的可能,而且這種說書與石玉昆所創的石派書不同,因為它并沒有唱詞,只是”其中人物,各有贊語“。后來的整理者刪去的只是贊語,不是唱詞。從崇彝稱”故舊數友“的口氣看,他對情況還是相當了解的。同時還要說明的是,《龍圖耳錄》也并非全是聽記說書而來,因為該書卷首說的十分明白:”《龍圖公案》一書,原有成稿,說部中演了三十余回,野史內讀了六十多本。“從這段話可知,《龍圖耳錄》是在“原有成稿”的基礎上,“翻舊出新”而來的,其中包括“三十余回”的“說部”和“六十多本”的“野史”。“說部”顯然是指與《龍圖公案》內容相關的一部小說,“野史”當是指記錄下來的說唱《龍圖公案》,因為這種說唱歌多是以本為單位的。《龍圖耳錄》由石玉昆的說書演變而來,其淵源傳承關系十分明顯,但兩者在體裁、內容等方面已有了較大的差別。 后來面世的《忠烈俠義傳》(又是稱《三俠五義》)則又是在《龍圖耳錄》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潤飾而成,由北京聚珍堂書坊首先刊出,隨后各家書坊紛紛翻刻,廣泛流傳。其加工整理者為問竹主人、入迷道人。因為石玉昆是首創者,所以題“石玉昆述”,也算不上冒名。這樣,經過眾人幾番修改整飭。其內容已與石玉昆早年的實際演出有了很大的距離。正如魯訊評述《小五義》、《續小五義》時所說的“草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后”(《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247頁)。 至于《三俠五義》的續書《小五義》、《續小五義》,盡管其初刊者文光樓主人石鐸信誓旦旦地說自己“采訪《龍圖閣公案》底稿,歷數年之久,未曾到后”,后來“適有友人與石玉昆門稈素相往來,偶在鋪中閑談,言及此書,余即托之搜尋”,終于,“友人去不多日,即將石先生原稿攜來”(文光樓主人《小五義序》,光緒十六年文光樓刊本)。但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不過是一種促售廣告,其所得并非石玉昆的原稿,正如胡適所說的:“這話大概不可相信。”(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1196頁)至于那位光緒四年(1878)二月間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有人認為是石玉昆本人。事實上,這位民間藝人根本不可能是石玉昆,甚至連石玉昆的徒弟都不是,他在《小五義》說過一些批評《忠烈俠義傳》的話。如果這位民間藝人是石玉昆的話,那《忠烈俠義傳》、《龍圖耳錄》以及石派書《龍圖公案》的創作者又會是誰呢?事實上,這位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也是有跡可尋的,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對說書藝人的走訪調查,《小五義》是說書藝人“李鳳山于光緒初年在北京羊肉胡同文宅說評書時編的”,他認為這一說法“似頗可信”(李宗侗致胡適書信,《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587頁)。顯然,探討石玉昆的生平著述及藝術成就,是不能以《小五義》、《續小五義》為據的。其實,僅靠一部別具特色的《三俠五義》,已足以使這位民間藝人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熱心網友

石玉昆 中國子弟書藝人。生卒年不詳。滿族。天津市人。石玉昆于清道光、咸豐年間以自彈自唱西城子弟書(即西調)著稱于世。他不僅彈唱俱佳,而且還編寫長篇評書《龍圖公案》親自進行說唱,很受市民歡迎。《龍圖公案》根據舊本中五鼠鬧東京的故事,別出心裁,改編成俠義英雄白玉堂等人輔佐包拯為民申冤辦案,并且平定藩王作亂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寫細膩,情節曲折,富有生活氣息。這部書的說唱曲詞,現存50余種。另外,保存下來的還有《青石山》、《風波亭》等數種。石玉昆說書的內容由當時的文良等人筆錄下來,稱為《龍圖耳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印本)。光緒初,北京隆福寺街的聚珍堂書店曾以木活字排印《三俠五義》、《七俠五義》行世,流傳甚廣。現代的評書藝人大多根據這兩種版本進行演出,影響頗大。相傳石玉昆的演唱以巧腔著稱。現在單弦的曲牌里的〔石韻書〕就是石玉昆演唱賦贊類唱詞的唱腔,可見其對各曲藝形式的影響之大。 。

熱心網友

《七俠五義》原著作者石玉昆先生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