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叫一個外國人學中文,而那個人要去臺灣,所以我想知道臺灣使用的國語除了是繁體字外和普通話有什么不同。他們使用大陸的漢語拼音嗎?還是使用注音符號?

熱心網友

我們在臺灣唯一使用的是"注音符號",臺灣的教育里沒有大陸所用的漢語拼音,所以如果沒有特別學過的臺灣人就可能完全不懂。(我個人在大陸居住多年,學會拼音輸入法也比較熟練了)所謂注音符號如下: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注音?調有五種: 第一?,(?平,不?蘇{); 第二?,(?平,??欏皚@”); 第三?,(上?,??欏啊Α保?第四?,(去?,??欏皚A”); 第五?,(輕?,??欏啊ぁ保?*附注:沒事,我提供你一個能馬上了解并在10分種搞定臺灣注音的辦法: ---- 來自寶島的同胞 ------[您好,回復您的提問]1。以上網址應該沒問題,粘貼之后為了安全起見我還試過,剛又試一次能打開,你再試試注意復制的時候不要弄錯就應該沒問題;2。我說沒事有兩個意思:第一,不論是拼音或注音其實都只是學習發音的手段,老外如果能藉著其中一種方式學習中文發音都可以達到學習目的,兩種代表發音的符號比較起來,拼音對于老外來說還是入門快一些因為英文字母是他們原本就熟悉的,而注音符號則完全陌生。為了學習中文發音還得先背熟練注音符號相對來說難度和進度都加大許多。我也曾經教過美國人和韓國人中文,他們同時對于注音都覺得很難,初期花了不少工夫才能開始學習。所以我想說的是,你利用拼音教導老外中文應免去這一層顧慮。您試想,他們若有了簡單入門的發音基礎去到臺灣后,在那里他們僅需要“聽”和“說”,我相信任何臺灣人都不會主動以寫出注音符號然后再教老外怎么讀,其實不就以“請讀我的唇”的方式直接教他們‘這個字’或‘這句話’怎么念,而他們自己就能利用已學習過的拼音自己進行轉換,不就OK了。第二,我提供給你上述的網址,是想讓您了解一下:哦!原來注音符號就是這么回事啊,呵呵。如果您有其他的問題或顧慮的話可以隨時聯系我,我會很樂意提供給你意見和經驗作為你的教學參考的。。

熱心網友

他們使用漢語拼音,一般的臺灣人會用電腦的就會漢語拼音。

熱心網友

1,大陸普通話與臺灣“國語”的差異 各種情況表明,作為“國語”的一種變體的臺灣“國語”,已經是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它有一個有代表性的社會使用面,被稱作"臺灣新生代"、"臺灣知識分子"。也有同標準同語對立的整體牲,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盡管具體描寫起來不容易把握,最能直接感覺到的,是臺灣“國語”的語音特征。 A、 語音特征 因受方言的影響發音不規范 1、 無翹舌音聲母,一般都念平舌音聲母Z、C、S。 2、 鼻音聲母N和邊音聲母L分不大清,一般多念成L聲母。 3、 把齒唇音聲母F發成喉聲母H,"農夫"讀成了"NONG HU"。 4、 如韻母把不圓唇元音發成圓唇元音。"知道"讀"ZU DAO","吃飯"讀"CU HAN"。 5、 極少兒化韻。 6、 少輕聲。 7、 聲調比較短促(受某些方音的入聲影響)。 8、 個別字音與普通話不同(有些受古漢語影響)。如連詞"和"念"HAN",學說"我HAN你" 然而,臺灣“國語”語音特點固然是很突出的方面,但決定系統對立的因素,主要還是詞匯和語法這兩方面。這是因為國語的語音規范比較明確,歷來的"識字"教育又有"正音"的傳統,說話人在語音上的規范意識比較強。而在詞匯和語法上,規范模糊,人們的規范意識也比較弱,異變發展在這方面要快一些。 B、 詞匯特征 在語言變化過程中,詞匯是最活躍的部分。兩岸由于政治制度,語言環境、社會文化都相差很大,加上長期隔絕不相往為,詞匯上表現出很明顯的"詞語差"。比較兩岸詞匯現象,顯示出臺灣“國語”特色的大致有6種情況。 1、 可感覺到不是大陸普通話詞語,但理解上不形成任何障礙。 如"速食面、錄影帶、計程車、腳踏車、冷氣機、易開罐、人造皮、服務生、存款薄、影評人、店員、郵差等。 2、 字面義似乎很清楚,實際不然,往往引起誤解。 如:張老師(泛指心理學老師或可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人)、街口(義為BLACK)、機車(摩托車)、公車(公共汽車、非公家車)、本科(學校的主要學科,對選科而言),先進(在"各位先進"一語中指在座的聽眾)。 3、 借助于上下文或詞素、詞義組合上都難理解的。 如:清湯(指女子直而齊耳的短發,有"清湯掛面"一語)。E型女性(一切都追求Excellent的女性);K書(用功讀書)。天婦羅(一種外頭裹有淀粉一類東西的油炸食品)。寡占(壟斷),出缺(主管人有事有病不在職),組織人(忠于職守但缺乏主見和創造性的職員)等等。 這部分還可包括一些國語口語中常用來講閩南話和客家話的方言調。如:查博人(男人),查某人(女人),才調(本領),三八(神經質、不正經),伴手(禮物),也有借用日語、英語的詞。如便當、看護婦,派對,秀等等。 4、 臺灣和大陸都有、都用的詞語,但使用習慣和頻率不同。 如:a、民眾、杯葛、國樂、幼稚園;b、提升、檢討、愛人、高姿態、高工、販賣、成長、品質。這兩組詞,在兩岸出版的詞書里都可以找到。區別在于:第一組在普通話中都有了代替詞,現在基本不用了;第二組在臺灣“國語”和大陸普通話中都是常用詞,但詞義、使用范圍和習慣都有所不同。如:"提升"在臺灣“國語”里可以有"知識水平的提升"、"國民素質的提升"等說法,相當于普通話的"提高"。再如"檢討"臺灣指總結經驗之義。"愛人"臺灣指情人。還有"高姿態"指姿態甚高,頗難與人合作。"高工"臺灣多指高級工業學校的簡稱,不指職稱。"販賣"在臺灣“國語”中甚至流行"販賣……生活"這樣的用法。有些只是屬于中性詞,沒有貶義色彩。 5、 保留古漢語詞較多。 6、 吸收大陸普通話、閩南話、上海話、廣東話的一些詞。 詞語變化同社會變化緊密聯系,隨著兩岸交流的擴大,詞語也相互滲透。如"泡妞、套牢、老公、愛心、作秀、觀光、動作、知名度、連鎖店、單身貴族"等已在大陸流行開來。"策劃"原是貶義的,現在普通話中也有了中性色彩的用法。而臺灣國語也吸收了一批普通話詞語。如:抓、摘、反思、水平、對口(臺灣“國語”地區只用于"對口相聲")等等。"緊張"一詞,除共有義項,普通話還用于貨物、商品的供應不足,這個義項臺灣“國語”原來沒有,現在也見于口語和書面語了。 2,關于拼音,臺灣原先一直使用注音符號,2000前后改用通用拼音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后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于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中國1950年代以后,漢語拼音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注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臺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必須先進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號教學,以做為認識漢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注音符號在臺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故在臺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稱之為“臺灣方言音符號”,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在2000年前后,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之為臺灣國語字音拉丁化譯音的標準方案,并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臺北市以外,已經逐漸落實在地名拼寫上。詳細資料 通用拼音通用拼音是目前中華民國(臺灣)官方所建議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余伯泉在1998年發表,之后通用拼音經過數次修正,于2000年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宣布使用,并取代原定使用的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并有意取代過去習用的威妥瑪拼音,中華民國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為主的統一譯音政策,但并未強制。詳細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