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蔣經國時代,臺灣軍隊曾經過一次大整編,很多在抗戰甚至北伐等戰爭中的著名部隊被改編裁撤,最近的“精實案”更是徹底可以說今天的“國軍”和當年已經沒什么淵源了

熱心網友

抗戰中的臺灣:臺灣人鄭堅的見證鄭堅:1927年出生在臺灣省彰化,1937年隨父逃回大陸。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原副會長。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可以從1874年入侵臺灣算起。由于中華兒女的英勇抗擊,直到1895年,日本才通過馬關條約達到侵占臺灣的目的。在臺灣的中國同胞,從1895年日本殖民者的鐵蹄踏上祖國寶島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抗日斗爭,抗日時間最長,犧牲、受害累計達65萬人之多。按臺灣光復時人口600萬計算,達11%之多。   馬關條約簽署后,臺灣的中華兒女并沒有將臺灣拱手相讓。日軍從北部基隆登陸,打了五個多月,才占領南部沿海的臺南。日軍死傷人數,超過甲午戰爭近一倍(包括最高統帥近衛師團長在內,死4800人,傷病2。7萬人)。我臺灣同胞的傷亡更慘重,僅在我家鄉彰化八卦山一役,就犧牲了五千多人。   到1915年臺南西來庵起義失敗,臺灣的中華兒女,以高山峻嶺的鄉村為根據地,堅持了長達20年的武裝抗日斗爭。1915年以后,臺灣中華兒女的抗日斗爭,從“武斗”轉為以“文斗”為主。著名的抗日團體有“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等。各團體發起的新文學運動、反皇民化運動等等動搖了日本的殖民統治。1930年,臺灣原住民爆發了“霧社起義”,日本殖民當局動用毒氣殘酷殺絕了起義村莊的男女老少,激起國際公憤。   1937年“七七”事變后,已經堅持抗日42年之久的臺灣同胞,與全國軍民并肩戰斗,進行了更加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一大批在臺灣從事抗日活動的熱血青年,為躲避日本殖民者的迫害而回到祖國大陸,紛紛投身各地的抗日斗爭,有的還直接參戰。1939年,李友邦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義勇隊”,轉戰在浙、閩、蘇、皖的抗戰前線,直到抗戰勝利。先父與本人都先后參加了這支愛國抗日武裝。   島內的抗日斗爭更加悲壯。1938年在高雄等地發生了兩起反戰暴動,400多人被捕,200多人犧牲。1939年反抗拉“軍夫”的600多同胞被日寇殺害。1943年至1944年在海南島有萬余名被強征的臺灣兵準備起義,調轉槍口打日本侵略者。起義失敗,7000多人遭就地殺害。而僅在海南島一地,就有4000余臺灣兵成功地參加到抗日隊伍中。本人的二叔、三叔、舅舅都被日本侵略者強征入伍,二叔死于海南島,尸骨不存。   日本人的皇民運動搞了五十年沒有成功。最后真的改日本名字、變成日本人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三。像李登輝等少數家庭改了,大多數人都抵制。   來源:【北京青年報】 共產黨抗戰隊伍中的臺灣同胞1945年10月,臺灣學生舉行游行,慶祝抗戰勝利和臺灣回歸祖國。 臺灣從甲午 戰爭后被迫與祖國分離50年,但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侵略者的統治。臺灣同胞除在島內開展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外,還有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團體、從事各種抗日活動,甚至奔赴前線參戰。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大約有5萬多名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大陸投身于抗戰隊伍之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20世紀進步的革命的正義戰爭。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擴大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一切愛國階級、階層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明確提出了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這時,共產黨雖然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但卻是團結抗戰的堅強核心,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大批從臺灣及海外回來參加抗戰的臺灣同胞,不盲目聽信國民黨政府的片面宣傳,他們經過認真地實際考察,把奪取祖國大陸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寄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身上。他們沖破國民黨政府設置的重重阻撓,直赴生活環境十分艱苦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加入到八路軍和新四軍等抗日武裝隊伍中。 臺灣臺南出生的青年蔡嘯,15歲時就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然而他剛踏上祖國大陸,卻被國民黨政府誤認為是從臺灣派遣到大陸的日本特務,將其抓起來投入監獄,嚴刑拷打。蔡嘯出獄后經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加入到由張鼎丞、譚震林等領導的閩西南抗日游擊第二支隊,此后又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后,蔡嘯先后擔任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教導營營長、旅部參謀處作戰教育科科長等職務,在抗日戰爭中屢建戰功。 臺胞楊誠出生于臺南市,自幼僑居于印度尼西亞。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楊誠懷著抗日救國思想回到祖國大陸。在北平大學法商學院讀書期間,楊誠擁護我黨提出的抗日主張,參加了我黨領導的抗日救亡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積極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之中,從此走上革命道路。為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更好地為抗戰貢獻力量,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楊誠來到延安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期間,楊誠根據抗戰需要及黨組織安排,發揮其精通印度尼西亞語和英語的專業優勢,先后擔任歸國華僑聯合會主任、延安外語學院英語系黨支部書記等職務。后被選調到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身邊擔任翻譯,還曾擔任軍調部的軍事翻譯。他工作勤奮認真、應變能力強,深得周恩來賞識。 出生于臺灣高雄經濟富裕家庭的臺灣青年學生楊美華,從臺灣高雄州立高等女子學校畢業后,考入日本女子牙科醫學院讀書。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的她,放棄學業,只身回國參加抗戰。回到祖國大陸后,楊美華又沖破國民黨政府設置的障礙,經歷一個多星期的艱險旅程,到達我黨領導的山東解放區。黨組織最先安排她在渤海軍區三分區野戰醫院從事醫療工作。后來因抗戰前線需要日語翻譯,她又服從組織決定,從后方醫院奔赴抗日前線,擔任我軍日語翻譯,為從政治上轉化和瓦解日軍作出了貢獻。 臺灣嘉義青年學生林思平,在日本東京慶應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本來可留在該大學醫院進修,那里有著優越的工作及生活條件,然而關注祖國抗戰的林思平,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3年,不僅自己主動放棄優越的工作及生活條件,還動員了白風洋、黃仁和、楊太山、楊丁銘等人,一起取道朝鮮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戰爭。回國初期他在太原鐵路醫院當醫生,經常把一些奇缺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秘密轉交到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由于林思平經常從事秘密為抗日根據地送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抗日活動,逐漸引起日本特務懷疑。在此情況下,林思平便設法逃離太原,來到向往已久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創建的“國際和平醫院”工作,從此更直接、更好地為抗戰軍民服務。 臺南縣青年學生林棟,1943年從日本名古屋大學畢業后,立即設法回國參加到抗日隊伍中。他到達太行抗日根據地后,根據抗戰工作的需要,先后擔任過教師、參謀等職務。此后又改任八路軍野戰總部衛生材料廠的研究部主任兼技師。在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條件極端困難和簡陋的情況下,林棟充分發揮個人專業技術特長,想方設法制造出大量針、片、丸、散、脫脂棉、嗎啡及一些急需的中成藥,源源不斷地供應到抗戰前線,在醫藥戰線為抗戰作出重要貢獻。 此外沈扶、李煥之、朱茂澤、董克、邱剛明、馮志堅、李子秀、朱天順、楊泰山、陳明、文英、蘇菁和蘇群姐妹倆等無數臺灣愛國青年學生,有的放棄比較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的瞞著父母等親人,有的中止自己未完成的學業,克服重重困難,設法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自己的才智。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批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大陸跟著共產黨抗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取得祖國大陸抗戰勝利的基礎上,實現臺灣重新回歸祖國。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接受日軍投降的儀式在臺北舉行,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為實現臺灣回歸祖國而浴血抗戰的臺灣同胞,以熱烈隆重的慶祝方式,歡慶臺灣重新回歸祖國。上述歷史無可辯駁地表明,臺灣某些人在今天杜撰的“臺獨”謬論,不僅缺乏歷史和現實根據,而且是對臺灣同胞當年為實現臺灣回歸祖國,積極參加祖國大陸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背叛和褻瀆。 來自: 。

熱心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