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八哥鸚鵡之類的鳥會學人說話,而別的鳥卻不會?
熱心網(wǎng)友
有的時候,偶爾你聽到幾句“喂!”“幾點了?”“您好!”或者是“吃飯沒有?”“再見!”等等許多種聲音,吸引著眾多的觀眾,博得了陣陣掌聲。這就是聰明的鸚鵡和八哥在和游園的觀眾做“交談”。鸚鵡與八哥,能像人一樣由大腦支配而說出一些有意義的話來嗎?答案是不會。由于它們的大腦不如人類的腦發(fā)達,不具備會說話的條件;它們?yōu)槭裁纯梢浴罢f”幾句簡短話,是因為人們教的。準確地說,它們“說的話”僅只是一種下意識的模仿,況且這種模仿也只有在家養(yǎng)的情況下才能學會,野生狀態(tài)里就很少見了。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定階段的某種產物,是為人類單獨具有的最主要的交際工具,除依靠聲帶(通過咽、舌、齒、唇的協(xié)調)能夠發(fā)聲之外,還需要詞匯和語言規(guī)律(就是符合語法)之間的配合,才可以很好地表達腦子里所想象的東西。這些鳥雖然可以“說”簡短的話,僅僅不過是依靠著自己的那條尖細、柔軟而且多肉的舌頭,重復著人們所教給它的連串音節(jié)而已。我們根本沒有聽到也不可能聽到它們可以說出復雜的話來。因為人們常常接近它們,而且加以有意識的訓練,讓這種訓練慢慢地變成了習慣的行為,這就是由簡單的沒有條件的反射,逐漸發(fā)展成為有條件的反射。 一般的鳥類,生來就可以發(fā)音,就像它們生出來就可以吃食一樣。每當人們時常以語言當中的某幾個音節(jié),去影響它們時,天長日久,便學會了模仿,這種情況叫做無條件的反射;后來每見到人,因為刺激所發(fā)生的反應,便有可能重復已經(jīng)學到的某幾個簡短音節(jié),這也就是有條件的反射。 在動物界中,基本上只有鳥類(特別是鳴禽),才能夠模仿同類之間的聲音與其它動物們的聲音。但學人說話,卻僅限于少部分的能鳴叫的鳥類,才會有這樣的本事,比如鸚鵡、八哥以及鷯哥等。 有的人,在訓練有模仿能力的某種鳥類學說話以前,就對它們施行簡單的小手術——比如用剪刀將舌里的舌骨剪斷,或是進行捻舌(類似按摩)等,聽說能使這樣的鳥更多地學會些較為復雜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