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巴以沖突的歷史淵源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后,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巴勒斯坦”一詞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在希伯萊語中,“巴勒斯坦”被稱之為“埃萊茲·以色列”,意為“以色列之地”。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斷遷入,并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里的主要居民。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并巴勒斯坦,但并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后,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后,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此后,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第181號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后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中東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后,阿以之間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其中最主要的戰爭有5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翌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占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大部分領土,并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占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31日,英、法對埃及進行海空軍轟擊,隨即侵入埃及領土。12月22日,英、法軍隊全部從埃及領土撤退,以色列軍隊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領土,戰爭結束。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爆發。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達6.57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敘軍一度打到太比利亞湖。但是由于超級大國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中,以色列又占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中東和平進程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后,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后有130多個國家先后承認巴勒斯坦國。由于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筑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于實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后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后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于巴勒斯坦最后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后,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后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圣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以后,巴以關系更加惡化。巴以沖突的關鍵巴以和談中的主要問題是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關鍵問題。長期以來,以色列在它所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據聯合國高級難民署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2600萬難民,而巴勒斯坦難民是其中最大的難民群落,總數接近350萬。從第一代難民的出現到目前已經有52年的歷史,接近3代人。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1996年的統計,其中難民約為470萬人。耶路撒冷問題是巴以和談的最關鍵、最棘手問題。耶路撒冷問題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耶路撒冷位于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人口65萬,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全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舊城即東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跡,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區,包括大小33個阿拉伯村莊,居住著10多萬阿拉伯人。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紀后逐漸建設起來的,主要是猶太人的居住區。組成整個耶路撒冷市的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個行政區劃概念,而是個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概念。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后,原本被聯合國指定為國際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占領,西區被以色列占領。分割東、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線由于在以色列地圖上是綠色的,所以又稱為“綠線”。以色列建國前,大量猶太移民居住在新開發的西耶路撒冷,故西耶路撒冷又稱猶太區,東耶路撒冷過去一直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的絕對優勢,被稱為阿拉伯區。1950年以色列宣布其占領的西耶路撒冷為首都。1967年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通過法案,宣布統一的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終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1995年12月4日,聯合國通過決議,將以定都耶路撒冷視為非法。根據1993年巴以雙方簽署的協議,耶路撒冷問題將在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中解決,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采取單方面的行動改變現狀。但是以色列方面仍我行我素,堅持耶路撒冷是其“統一的和永久的首都”,并繼續推行在東耶路撒冷興建猶太人定居點計劃。1999年9月巴以最終地位談判啟動后,雙方圍繞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進行了幾十輪公開和秘密談判,但始終無法克服雙方在該問題上的巨大分歧。特別是2000年7月巴以美戴維營首腦會談,由于巴以雙方在耶路撒冷最終地位等問題上分歧巨大,會談最終未能達成協議。巴方堅持認為,根據聯合國242號決議,以色列必須撤出在1967年戰爭中占領的東耶路撒冷。因此,與以色列共同擁有耶路撒冷或收回東耶路撒冷是巴方不容改變的談判底線,沒有東耶路撒冷,就絕不同以色列簽署結束戰爭狀態的永久和平協議。 。
熱心網友
巴基斯坦沒有同以色列有過沖突,巴勒斯坦倒是有過,雖說大家都是同情小巴,但總得給猶太人留點生存空間,有時就是這樣殘酷
熱心網友
就是圣城耶路撒冷
熱心網友
誰侵犯我的家園,我就要和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