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所謂巖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巖石(主要是石灰巖)受水的溶解而發生溶蝕、沉淀、崩塌、陷落、堆積等現象,而形成各種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異的龍潭,眾多的湖泊等,這些現象總稱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曲型,故名)。我國的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都有分布,其中發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當首屈一指。1966年,中國第二次喀斯特學術會議建議將“喀斯特地貌”改為“巖溶地貌”,故在中國又叫巖溶地貌。
熱心網友
指石灰巖地區的地表常見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溝、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蝕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發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態。對于石灰巖地區上述獨特的地貌,國內外學術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巖地貌區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來命名,即“喀斯特地貌”。過去中國亦曾用過“巖溶地貌”一詞。在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約達130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如廣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廣東則有英德英西峰林,懷集橋頭鎮燕子巖、肇慶七星巖等。(文/梁以墀) 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亞半島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19世紀末,南斯拉夫學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對該地區進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詞作為石灰巖地區一系列作用過程的現象的總稱,到1966年我國第二次喀特學術會建議將“喀斯特”一詞改為“巖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稱巖溶地貌。 巖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嘔不平,巖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見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溝、漏斗、落水洞、溶蝕洼地等形態;而地下則發育著地下河、溶洞。溶洞內有多姿多彩的石筍、鐘乳石、石柱,美不勝收。 我國巖溶地貌分布十分廣泛,主要集中于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如廣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聞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