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出處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周禮·春官宗伯第三》說:“(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關于“三皇五帝之書”,鄭玄的注釋是“三墳五典”。但《三墳》、《五典》究竟包含有哪些內容,鄭玄卻沒有說明。現在人們所說的《三墳》已是有明確內容的古三墳,它完整地載于明版《漢魏叢書》中,內容包含有《三墳》易,即《山墳·連山易》、《氣墳·歸藏易》、《形墳·乾坤易》,還含有三皇的事跡。” “索”字的含義有:大繩,絞,法,獨,盡,搜求,牽引,愿欲,須要,涕流貌。但是,索作為一種文書或信息載體,應當是指結繩紀事符號體系,或許還包括以絲帛或其它編織物為載體的文書(在絲帛上寫字繪畫,或者編織出能夠傳遞信息的圖案符號)。事實上,中國人最先發明了養蠶和絲帛,因此也就有條件用絲帛作為信息載體;類似的例子是,由于中國制造出了又細又長又輕又結實的繩子,以及又輕又薄又結實的絲綢和紙,因此中國人才能率先發明風箏。從這個角度來說,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順理成章了。所謂《八索》就是絲帛文書,它源于結繩紀事和結繩占卜(卦的字形含義原指測時,結繩符號的功能之一也是計時);這就是《尚書序》稱“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由來。 “丘”字的含義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區域(四邑為丘)。從字形來說,丘指有平緩坡度的地形地貌。問題是,兵字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其實,兵字實際上是斤和陳列桌幾的合形,即把“斤”這種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狀)陳列在桌幾上,相傳這是由蚩尤最先發明的,所謂“蚩尤作兵”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為神器來供奉。 那么,《九丘》這部書,為什么偏偏要選擇用丘字來形容或指稱呢?《尚書序》取其“聚”的含義,應當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完全。這是因為,丘還有山川的意思、區域的意思、龐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豐富的隨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義綜合起來,很像是一種模擬的實物地圖,即在不同模擬區域上有著象征該地理方位的物產和地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社稷壇的五色土上陳列著相應方位的物產。更深一層地說,“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還表示中央的統治權力(斤)遍布天下東西南北中的所有區域。 有鑒于此,《尚書序》所謂“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實際上正是《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是《五藏山經》的另一種版本。根據筆者對《山海經》二十余年的研究,認識到《山海經》一書系由帝禹時代《五藏山經》、夏代《海外四經》、商代《大荒四經》、周代《海內五經》合輯而成,時在春秋末年,編輯改寫者為公元前516年追隨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學者或其后裔。而且《五藏山經》具有地理實測和國土資源考察基礎,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尋,其地形地貌基本符合4200年前的中國景觀,實乃中華文明與文化第一歷史寶典,亦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文化遺產。 因此,《九丘》是一部實物地圖地理書,它平鋪在一處圣潔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幾或支架),有點象今天的模型沙盤,也可能是一幅巨畫,畫有五區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產,以及那里的人文景觀。或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1999年9月9日,筆者和夫人孫曉琴歷時多年,終于創作完成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將《五藏山經》所記載的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其中許多神奇的動物都是由人裝扮的)、人文活動場景95處等等內容全部繪出。為此,筆者曾欣然作詩曰:“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內外,千古一圖收。”(補注,參閱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全彩繪大畫冊《經典圖讀山海經》)大禹若有靈,當驚圖復出矣! 綜上所述,可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確實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典籍。

熱心網友

詞目 三墳五典 發音 sān fén wǔ diǎn 釋義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出處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根據《尚書序》記載,我國上古帝王遺書有《三墳》(記述三皇事跡,“墳”可能指泥版圖書)、《五典》(記述五帝事跡,“典”為木簡或竹簡圖書)、《八索》(即易經八卦的原版,“索”為結繩紀事符號體系)和《九丘》。《尚書序》解釋《九丘》為:“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顯然,《九丘》一書正是國土資源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