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按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分布可以分為:  對流層:靠地表的底層大氣,對流運動顯著。其厚度因緯度、季節以及其他條件而異,在赤道區約16~18公里,中緯度區約10~12公里,兩極區約7~8公里。一般來說,夏季厚而冬季薄。對流層與地表聯系最密切,受地表狀況影響最大,大氣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層,形成云和降水等現象。對流層的上部稱為“對流層頂”,厚約幾百米到1~2公里。對流層的溫度幾乎隨高度直線下降,到對流層頂時約為零下50攝氏度。  平流層:(又稱同溫層)由對流層頂到離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層,大氣主要是平流運動。層內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約50公里高度處,達到極大值(約零下10~零上20攝氏度)?! ≈虚g層:(又稱散逸層) 高度在離地表50~85公里的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到離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間層頂,溫度接近最小值,約為零下攝氏度?! 釋樱褐虚g層以上的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上升,在離地表500公里處,即熱層頂,達到1100攝氏度左右。這一層的溫度因為大氣大量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而升高。熱層頂以上為外大氣層。這里的大氣已極稀薄?! “创髿獾慕M成狀況可以分為兩層:離地表約100公里以下是均質層(大氣由各種氣體混合組成);以上是非均質層。在均質層中離地表10~50公里處,太陽紫外輻射的光化作用產生臭氧,形成臭氧層,這一層的高度大抵與上述平流層相當。在離地表20~30公里處,臭氧濃度最大,不過這部分大氣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這一層大氣的十萬分之一,各種氣體依然視為均勻混合的。臭氧層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陽紫外輻射,使之不能到達地表?! “创髿獾碾婋x程度可以分為兩層:從地表到離地表80公里這一層,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都處于中性狀態,稱為中性層。離地表80~1000公里這一層,大氣中的原子在太陽輻射(主要是紫外輻射)作用下電離,成為大量正離子和電子,構成電離層。電離分為4層,這些層的高度和電離情況都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一年中的不同季節和太陽活動程度而發生變化。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都發生在電離層中。電離層還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從而使地面上可以實現短波無線電通訊。近地表大氣中78%為氮,21%為氧,其他還有二氧化碳、氬等多種氣體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氣中最不穩定的組成部分。在夏季濕熱處,水汽在大氣中的含量可以達到4%;而在冬季干寒處,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離地表 3公里內還有塵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塵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氣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間。后來,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和所謂“引力致熱”,地球處于一種熔化階段,從而加速了氣體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地球的引力使這些逸出的大氣漸漸積蓄在地球的周圍。這種第二代地球大氣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組成,稱為還原大氣。后來,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來自太陽的輻射使水分解為游離氧,從而使還原大氣變為以氮和氧為主的氧化大氣。有的科學家通過分析赤鐵礦中的沉積物,推斷出氧存在的時間至少在25億年以上。從那時起,大氣中便含有豐富的游離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