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國哲學家,生于今波蘭境內的旦澤。父親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殺,其大部分遺產由叔本華繼承,他死后都捐獻給慈善目的;母親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他最初被迫選擇經商以繼承父業,在父親死后他才得以進入大學。1809年他進入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von Göttingen)攻讀醫學,但把興趣轉移到了哲學,并在1811于柏林學習一段時間。在那里他對費希特(Fichte)和施萊艾爾馬赫(Schleiermacher)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論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n)獲得了博士學位。這四重根分別是“因果性”(Kausalität),知(Wissen),存在(Sein)和行為(或行動,acting)。據稱他和他的母親之間的關系非常不好,他母親曾揶揄說一本以“四重根”命名的書原本是醫書。叔氏的主要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起初并沒有獲得認可,但幫助他在柏林獲得了助教的職位。在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選擇與自己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詭辯家的黑格爾同一時間授課。但黑格爾當時正處于他聲名的頂峰,叔本華自然沒能成功,在大學里受挫之后選擇了隱居于法蘭克福。他出版了多種著述,但是只有兩卷的,以格言體寫成的《附錄與補遺》(Parerga und Paralipomena)在1851年使他獲得了聲譽。作為一個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的生活卻并非完全隱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稱為性情中人:談過戀愛;也曾被稱贊為一個詼諧且能侃侃而談的人;他每天閱讀倫敦的《泰晤士報》;脾氣火暴,曾把一個女裁縫推下樓梯(因為受不了她的吵鬧并且多次勸阻都沒有效果)并造成她殘疾,因此叔本華需要按季度付給她終生補償。在此人過世時,叔本華寫到:“老婦死,重負釋”(obit anus, abit onus)。叔氏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終于獲得了名望。  叔本華繼承了康德關于現象的(phenomenal)與實體的(moumenal)之間的區分,但不同于大多數康德追隨者的是叔氏堅持“自在之物”(Ding an sich),并沿著康德的線索之一,將其確定為“意志”(或意欲,德語:Wille)。意志獨立于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于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氏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系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欣賞《奧義書》和佛教的棄世哲學,稱贊某種滅絕,以它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對于自殺為何不是最佳手段的理由卻并不明晰。  盡管叔本華對世界的態度影響了許多作家,他對絕望的渲染卻在某種程度上看來時被迫作出的。但是他對心靈屈從于器官、欲望和沖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他是少數維特根施坦(Ludwig Wittgenstein)閱讀并欣賞的哲學家之一。  叔本華影響了尼采、薩特等諸多哲學家,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做《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他。瓦格納也把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叔本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亦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消化吸收的叔本華理論評宋詞,成就頗高。叔本華著有《論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博士論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于28歲),《附錄與補遺》(作為《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的附錄與補遺,收錄他的大部分短文)取自" "。

熱心網友

德國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