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個人認為大部分錯誤來自希特勒本人。希特勒對德國的力量過于樂觀,德國要打贏這場戰爭應該還要再準備5~10年,而且軍事指揮上應該更多的聽取德軍將領的意見,二戰中真正強大的是德國的軍隊而不是希特勒,是德意志民族而不是希特勒,是德國可怕的科學和工業而不是希特勒,希特勒只是一個帶頭人,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火炬,而不是領袖。 至于上文提到的英吉利海峽天險,其實并不能真正意義上被成為天險。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敦克爾克撤退,沒有guderian。rommel等人的終身遺憾。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許許多多優秀的飛行員只是因為飛機的原因(德國當時沒有航程足夠長的戰斗機)而不是自己技術的原因飲恨長空。這也不得不說是軍事最高決策者--希特勒的戰略失敗!德國空軍的實力此一役后大減,正是希特勒最終失敗的前兆。 希特勒在各個戰場都插手親自指揮決策,終于使德軍最終陷入一片混亂,難逃最終覆滅的下場。

熱心網友

希特勒在攻陷法國后,沒能完全阻止敦克爾克的聯軍大撤退。聯軍的撤退,致使英國極大的保存了實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天險英吉利海峽,就像現在的臺灣海峽一樣。戈林的轟炸機群不分晝夜的轟炸,但許多炸彈都落在沙灘上。兩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做著殊死的搏斗。另外英國是老牌的海上帝國,海軍力量極強,也堅持抵抗,封鎖海峽天險。這樣一來。天上,海上兩條路都行不通,而剛占領的法國,波蘭,捷克。蘇臺德等地區又頻頻有地下武裝抵抗,后方不穩,希特勒就放棄了對英國的占領,轉為監視和打擊,想最后再收拾他。著名的倫敦大空襲記錄了那日日夜夜的災難。希特勒不是不知道在一戰期間,德國就是失敗于兩線作戰。因此他之前還與蘇聯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生怕兩邊夾擊,但由于斯大林利用歐洲的戰事倒賣物資大發其財。給歐洲(英國等)以物資供應,擾亂了希特勒希望切斷其物資補給的計劃,使得希特勒很惱火,再加上他又需要高加索的石油和煤炭資源以彌補戰爭軍需,并且知道最后的戰略對手肯定是蘇聯,就下定決心,開啟了"巴巴羅薩'(紅胡子)計劃,以閃電戰的方式大舉入侵蘇聯。希特勒估計的兵力可以勉強應付兩線作戰,因為其時歐洲大部分已經臣服,在他的掌控之下。但終于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由此把最強大的美國扯進了二戰的旋渦并加入同盟國,同時對軸心國宣戰。這樣德國就增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而這是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此前,希特勒一直極力反對日本進攻美國,據說在偷襲珍珠港后,希特勒氣的捶胸頓足,大罵日本壞了他的全球戰略計劃。這樣一來,戰爭的局面頓時逆轉,天平逐漸傾向盟國。希特勒回天無力。據后來的貼身護官回憶,元首在最后的歲月里,經常面對墻上懸掛的腓特烈大帝的畫像,流淚不語,像個遲暮的老人。樓主喜歡歷史,這很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唐太宗語)。盡管歷史的真相往往被迷霧所掩蓋,但在我們知道的部分中,還是可以作出一定推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