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大豆異黃酮(3—苯基色原酮 isoflavones),其分子結構與哺乳動物雌激素結構相似,具有弱雌激素樣的作用,它能夠模擬和干擾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 1、異黃酮具有模擬和干擾(拮抗)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大豆異黃酮具有弱雌激素活性,約相當于十萬分之一~一萬分之一的雌二醇(E2)活性。異黃酮在結構上類似于體內產生的雌激素,以至于可以欺騙體內細胞,讓它們相信植物雌激素就是體內真的雌激素,使異黃酮與雌激素的感受器(ER)結合,通過與雌激素的感受器(ER)結合而發揮微弱激素效應。一方面,當體內缺乏雌激素時,異黃酮有模擬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當植物性雌激素——異黃酮與空乏的雌激素接受器(ER)結合,那么身體可能會誤認為此時雌激素接受器是充滿的,這樣就起到模擬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達到“補充雌激素”的目的。(**)2。另一方面,當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時,異黃酮對雌激素有拮抗作用。由于異黃酮的集中出現,它與“雌激素敏感性”細胞的結合上就會“勝過”正常的雌激素,出現“占位效應”,即異黃酮與雌二醇競爭結合雌激素的感受器(ER)。從理論上講,如果雌激素的感受器位置已經被較弱的植物雌激素占據,那么,更具潛能的雌激素就不能再被結合,使得雌二醇不能產生激素效應,進而避免雌激素對靶細胞的過度刺激,有助于體內的雌激素保持一個平衡、合理、安全的作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