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曾克林是我黨率軍進駐東北的第一人,當年劉少奇同志稱他是搶占東北的“先鋒官”。 1938年8月1日,抗日軍政大學學員一大隊在瓦窯堡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努力奮斗,再接再厲,光明就在前面。”手捧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的畢業證書,曾克林心潮澎湃,熱血激蕩。不久,組織上派他帶領200多名同志到冀東北工作。 冀東北據長城,南臨渤海,西控京津,東至山海關,是東北聯系華北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45年,抗日戰爭迎來了黎明前的黑暗。1月,十二團在灤東擴大成立了冀熱遼軍區十六軍分區,曾克林任司令。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清晨,蘇聯百萬紅軍兵分東、北、西三路,突破日本法西斯和偽滿三千公里防線進入東北。8月10日,朱德總司令代表八路軍延安總部向各解放區發布了第一號大反攻的命令,所有抗日武裝部隊“依波茨坦宣言規定,向其附近各城鎮交通要道之敵人軍隊及其指揮機關送出通牒,限期投降。……”第二天,又發布了第二號命令,指出為配合蘇聯紅軍作戰,“現駐河北、遼寧邊境的……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8月25日,十六軍分區在臺頭營鎮召開挺進東北動員大會。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凱率領十二團、十八團、朝鮮支隊和分區直屬隊4000人,從撫寧縣出發,向錦州、沈陽方向前進。 當時,山海關是臨榆縣的縣治所在地,駐有日軍600多人,偽軍1000多人,還有警察大隊及敵憲兵、特務等防守,且離重要港口秦皇島敵偽據點很近。而在長城內外還有敵人的19個旅、27個討伐隊、兩個騎兵團和華北偽“治安軍”3個團,共有10萬人。雖然日本已宣布投降,但并沒有放下武器,而許多日偽軍按蔣介石的“命令”仍固守據點,完整地保持著戰斗力,拒絕向我軍投降。 曾克林深知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完成不了挺進東北的任務。于是他當即決定:避開山海關,繞道九門口,速向錦州、沈陽挺進。 8月28日,曾克林率軍一路勢如破竹,所遇敵人紛紛繳械,并占領了柳江和日偽盤踞的石門寨煤礦,截斷了秦皇島、山海關敵人的燃料基地。 這時,軍分區副參謀長羅文送來重要情報:有一支蘇聯紅軍偵察小分隊從林西、赤峰方向經柏壽、前所,向山海關奔來。曾克林接到報告激動萬分,立即決定以隆重的方式歡迎蘇聯紅軍的到來。 誰知道由于語言不通,蘇聯紅軍一見面就將我們歡迎部隊團團圍住,并要繳械。后經蘇軍的蒙籍翻譯才解除誤會,大家互相握手親切擁抱,共慶勝利會師。 兩軍會師后,給曾克林增添了更大的信心和力量。“我們何不來一個回馬槍?”曾克林迅速將這一想法用電臺報告冀熱遼軍區司令李運昌,得到了批準。接著,曾克林和唐凱就請求蘇聯紅軍一起攻打山海關。 “我們的任務是到東北作戰,山海關屬于華北,我們不能去。”蘇軍沒有同意。 “我們是受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到東北來的,任務是配合你們作戰,收復東北失地,接管東北主權。而山海關是我軍通往東北的要道,還有日軍的戰斗部隊沒有繳械投降,不打敗他們,怎么談得上配合?”曾克林據理力爭,終于說服了蘇軍,由我軍主攻,蘇軍配合。 因為山海關是歷史古城,為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曾克林決定“先禮后兵”,先后兩次向日偽軍發出了“受降通牒”,均遭敵人拒絕。 下午5點,曾克林下達了總攻命令,戰斗開始。經過4個小時的激烈戰斗,解放了山海關。這一勝利迅速報告了晉察冀軍區和黨中央。1945年9月6日,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用大字標題作了報道。 談起解放山海關,86歲的曾克林將軍深有感慨地說:“這是我軍與蘇聯紅軍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次合作,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與外軍的并肩戰斗,非常成功,為我軍進駐東北打開了大門。”附:1913年出生于著名的“將軍縣”江西興國。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其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歷任紅二十八軍第三團參謀長、冀察熱挺進軍隨營學校教育科長、冀東軍分區參謀長、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沈陽衛戍司令部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遼南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四軍副軍長、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