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核武器又稱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應的各種效應起殺傷破壞作用的一種武器。核武器并發展了三代,分別是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按作戰使用范圍,可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兩大類,按配用的武器,可分為核彈頭導彈、核炸彈、核炮彈、核地雷、核水雷、核魚雷和核深水炸彈等。 戰略核武器是用于攻擊戰略目標的核武器,作用距離可達上萬公里,核爆炸威力通常有數十萬噸、數百萬噸,甚至上千萬噸梯思梯當量。主要運載工具有陸基戰略導彈、攜帶孩航彈的遠程轟炸機、潛基戰略核導彈,以及近程攻擊核導彈和巡航導彈等。攻擊的主要目標是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和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等。 戰術核武器是用于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和戰斗力量的核武器,主要有戰術核導彈、核航彈、核深水炸彈、核地雷、核水雷和核魚雷等。主要運載和發射工具有火炮、導彈、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等。戰術核武器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命中精度高,爆炸威力大,一般可達數百噸或10萬噸梯思梯當量。戰術核武器主要打擊的目標有導彈發射陣地、指揮所、集結地、飛機、艦船、坦克集群、野戰工事、港口、機場、鐵路、橋梁等。。
熱心網友
威力很大的那種
熱心網友
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維持原子核裂變或聚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熱心網友
核武器又稱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應的各種效應起殺傷破壞作用的一種武器。核武器并發展了三代,分別是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按作戰使用范圍,可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兩大類,按配用的武器,可分為核彈頭導彈、核炸彈、核炮彈、核地雷、核水雷、核魚雷和核深水炸彈等。戰略核武器是用于攻擊戰略目標的核武器,作用距離可達上萬公里,核爆炸威力通常有數十萬噸、數百萬噸,甚至上千萬噸梯思梯當量。主要運載工具有陸基戰略導彈、攜帶孩航彈的遠程轟炸機、潛基戰略核導彈,以及近程攻擊核導彈和巡航導彈等。攻擊的主要目標是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和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等。戰術核武器是用于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和戰斗力量的核武器,主要有戰術核導彈、核航彈、核深水炸彈、核地雷、核水雷和核魚雷等。主要運載和發射工具有火炮、導彈、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等。戰術核武器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命中精度高,爆炸威力大,一般可達數百噸或10萬噸梯思梯當量。戰術核武器主要打擊的目標有導彈發射陣地、指揮所、集結地、飛機、艦船、坦克集群、野戰工事、港口、機場、鐵路、橋梁等。。
熱心網友
核武器的由來和發展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美國空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接連投擲了兩枚原子彈。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災難,造成了10萬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萬多人受傷。原子彈的空前殺傷和破壞威力,震驚了世界,也使人們對以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認識。 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維持原子核裂變或聚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裂變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鈾—235或钚—239從亞臨界態向超臨界態轉變,也就是使核裝置產生中子的速度大于中子從核裝置逸出的速度。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這種轉變:一種方法是把核裝置分成兩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后用炮式設備把兩部分擊成一塊;另一種方法是用烈性化學炸藥包住處于亞臨界態的球形核裝置,通過引爆將核裝置壓成超臨界態。 聚變核武器是使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鋰這類熱核燃料中產生起爆條件,用裂變核彈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熱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溫,從而引起核聚變。 原子彈和氫彈通常以千噸或兆噸梯恩梯(TNT)當量作為單位來表示。如1945年美國投在廣島的裂變核彈,不到50公斤的鈾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于2萬噸化學炸藥。各種聚變核彈即熱核彈(氫彈),其威力最高可達60兆噸。據計算,在核武器爆炸時,1公斤鈾—235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萬噸TNT釋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變時放出的能量大約是1公斤鈾—235完全裂變所放出能量的3—4倍。核武器的種類 目前,人們所說的核武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美國20世紀50年代研制出的第一顆航空投擲型氫彈-MK17型氫彈。它重達21噸,大小幾乎如同一個小火車頭 原子彈:即主要利用鈾—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鏈式裂變反應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叫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 氫彈:主要利用重氫(氘)、超重氫(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聚變反應原理制成的武器,叫作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中子彈(又稱為加強輻射彈):是在氫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主要用來殺傷人的小型氫彈,其主要特點是爆炸釋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輻射很強,因而適于殺傷裝甲目標內的有生力量,大幅度減少非直接攻擊目標的連帶毀傷,故被稱為“干凈的”戰術核武器。 目前,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分別被稱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目前尚在研制中的沖擊波彈、電磁脈沖彈等武器屬于第四代核武器。核武器的發展 核武器幾乎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伴而生。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笠年初,兩位科學家將這一發現公布于世并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論證。不久,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和他的合作者又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的反應過程,提出了完成這一反應最好的原素是鈾—235。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 1939年8月,美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他的建議當即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1942年8月,美國政府正式啟動名為“曼哈頓工程”的核彈研制計劃,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耗資200億美元,經過歷時3年的努力,終于在二戰結束前研制出了三枚原子彈。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美國于1945年研制出的3枚原子彈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大男孩”是一枚钚彈,重約5噸,當量為1.9萬噸TNT;“小男孩”是一枚鈾彈,重5噸,當量為1.4萬噸TNT;“胖子”是一枚钚彈,重4.54噸,當量為2萬噸TNT,其中兩顆分別投擲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1954年3月1日,美國試爆了氫彈,1963年,美國又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子彈”。 在美國研制原子彈的同時,英國、法國和德國也在從事核彈的研制工作,但因這些國家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完成原子彈的研制工作。 在前蘇聯,物理學家赫廖羅夫和佩特扎克也發現了鈾原子核的自發變裂現象。衛國戰爭爆發后,這一工作被迫中斷。1943年初,前蘇聯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恢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前蘇聯也基本上掌握了原子彈的研制和生產技術。1946年前蘇聯撥款50億盧布用于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1949年8月29日,前蘇聯在阿拉爾海附近的哈薩克試驗場爆炸了第一顆試驗性原子裝置,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1953年8月12日,前蘇聯又進行了以固態氚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第一顆氫彈試驗。 1952年5月15日,英國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島進行了首次原子彈試驗。1957年5月15日,在太平洋圣誕島進行的首次熱核試驗表明英國也掌握了氫彈的生產技術。 作為另一個西方大國的法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也不甘落后,繼1960年2月13日試爆了第一枚原子彈后,1968年8月24日又試爆了第一枚氫彈。其后又進行了中子彈的試驗。 1964年我國首枚原子彈爆炸成功 為了打破世界大國的核壟斷,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同時中國政府明確宣布中國研制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衛,并公開承諾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最終目標是全面銷毀核武器。隨后,中國又進行了數次核試驗。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中國首次進行地下核試驗爆炸和坑道自封閉技術獲得成功。這是中國首次進行的地下核試驗。1978年10月14日,中國首次豎井核爆炸試驗成功。其后,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多次坑道和豎井方式的地下核試驗。中國所進行的各次核試驗都是在周密的安全防護下進行的,沒有造成任何放射性傷害。1981年后,中國多年未進行大氣層核試驗。1986年3月21日,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今后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到1981年為止,中國在大氣層中共進行了23次核試驗,其中彈道導彈核武器空爆成功,標志著中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核導彈,取得了核彈頭研制定型的完整經驗。飛機投擲氫彈空爆成功,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又一個飛躍。1996年7月30日,中國政府宣布從即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同年9月24日,中國等16個國家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首批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生產制造一件核武器,需要高深的技術和較多的物質條件。其中至關重要的條件是擁有一定量的裂變材料。當前,由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不少國家相繼掌握了核技術,從理論上講具備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根據當前的技術,獲取用于核武器的裂變材料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核反應堆獲取燃料并經處理后獲得,二是通過對貧化材料濃縮獲得。因此,國際社會把凡具備上述設施的國家都稱為有核能力的國家,截止到1998年,具有核動力反應堆或核研究反應堆的44個國家都被列入有核能力的國家。除了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個國家以外(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試爆了核試驗),這些國家還包括以色列、日本、南非、伊朗、巴西、朝鮮和澳大利亞等。 1967年6月17日,我國首枚氫彈爆炸成功 為了獲得核威攝力量,不少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進行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其中更直接地投入則是為了研制核武器而進行的各種類型的核試驗。對于非核國家或核武器技術不夠先進的國家來說,核試驗往往是檢驗其核武器成功與否的必要途徑。 核試驗通常分為原理性試驗、科學性試驗、改進和定型核試驗、庫存安全性和可靠性鑒定核試驗等。一些國家當前進行的核試驗基本上是地下進行的。地下核試驗是把設計的核裝置(或核彈頭)經過多種復雜的環境考驗后,放到一定深度的地下進行核爆炸,以驗證所試驗的核裝置(或核彈頭)是否滿足要求,驗證理論計算和工程設計是否正確,以改進設計和為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等。截止到1998年5月底為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2058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32次,前蘇聯進行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英國進行了45次,中國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新華網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1968年1月7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其他59個國家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締結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共11款。 1959年和1961年,聯合國大會先后通過愛爾蘭提出的要求有核武器國家不向無核國家提供核武器和“防止核武器更大范圍擴散”的議案,這兩項議案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雛形。 1960年和1964年,法國和中國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裝置,美蘇極為擔心將會有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美國于1965年8月向日內瓦18國裁軍委員會提出一項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草案。同年9月,蘇聯也向聯大提出一項條約草案。1966年秋天,蘇美兩國開始秘密談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國裁軍委員會提出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聯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蘇又提出聯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聯大核準該條約草案。 該條約的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 該條約有11條規定,主要內容是:核國家保證不直接或間接地把核武器轉讓給非核國家,不援助非核國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國家保證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其他國家的核武器轉讓,不尋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別國提供這種援助;停止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把和平核設施置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 根據有關規定,條約有效期25年,其間每5年舉行一次審議會議,審議條約的執行情況。 中國于1991年12月29日決定加入該公約,1992年3月9日遞交加入書,同時對中國生效。 1992年1月27日,法國決定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8月3日正式把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批準文件遞交美、英、俄3個簽字國。 1992年12月根據47屆聯大決議成立1995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審議和延長大會籌備委員會。1993年5月─1995年1月共舉行了4次會議。籌備委員會為大會準備了臨時議程和程序規則草案。根據籌委會的建議,會議期間將成立3個主要委員會,第一委員會將集中討論條約中有關不擴散核武器、裁軍和國際和平與安全(包括安全保障)條款的執行情況;第二委員會的工作是討論不擴散核武器、保證措施和無核區條款的執行情況;第三委員會將討論關于條約國家不受歧視地發展、研究、生產及使用和平核能條款的執行情況。 由于德國、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的反對,條約在1970年生效時,只有25年的期限,25年后是否繼續延長,如何延長則要根據多數會員國的意見決定。反對無限期延長的主要是“不結盟”國家和其它一些無核國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亞、泰國、委內瑞拉等。這些國家認為核國家沒有履行條約里的一些重要條款,例如全面禁止核試驗,停止生產可制造核武器的裂變材料,對無核國家承擔安全保證,允許無核國家獲取和平核能技術等。這些國家認為,如果無限期延長,就會使核國家放松核裁軍的努力,使事實上的“有核與無核”成為永久不可改變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德、意、日、瑞等原先反對永久性條約的4個國家,由于放棄發展核武器后,在獲取和平核能技術方面得到保障,已轉而支持無限期延長條約。 1995年5月11日,在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審議和延長大會上,178個締約國以協商一致方式決定無限期延長該條約。大會還通過了兩個決議:核不擴散和裁軍的原則和目標;加強《條約》審議機制。締約國同時決定在5年之后舉行審議大會,并在1997、1998和1999年舉行三次預備會議。但代表們未能就一份關于該條約過去5年所起作用的最后報告達成一致意見。會議主席賈揚塔·達納帕拉在閉幕詞中說:“這次會議沒有勝者,沒有敗者。獲勝的是條約本身。” 1997年4月7日,條約締約國在聯合國總部舉行1997年預備會議,會議審議了核不擴散與核裁軍領域工作的進展情況。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的代表發表聯合聲明,重申支持《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執行包括裁軍在內的各項條款。 1999年5月10日,2000年審議大會第三次籌委會會議在聯合國舉行。中國代表團團長沙祖康參加了會議并發言指出,國際社會必須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堅決反對和徹底摒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唯有這樣,每個國家才會有安全感,才能保證核裁軍和防止核武器擴散取得成功。 2000年4月25日,2000年審議大會在紐約舉行。大會的主要議題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普遍性;核不擴散和核裁軍以及無核區。 。
熱心網友
就是砍人用的里面有芯的武器,最典型的就是桃~
熱心網友
適用于日本廣島的武器
熱心網友
什么是核武器 這就是核武器的一種——原子彈。核武器,是利用某些物質,如鈾235、钚239、氫的同位素氘等爆炸性核反映放出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目前研制成功的核武器主要有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核武器爆炸的威力可達到幾萬噸,幾十萬噸,甚至幾千萬噸梯恩梯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