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其實中醫挺神的,只是熬中藥太麻煩了,而且喝起來又那么苦.不過,我還是喜歡看中醫的.

熱心網友

不見得啊,我覺得看中醫的人可不少,我每次去看病中醫門診外等候的人差不多是最多的,而我,絕少看西醫,可以說對中醫有與生俱來的崇拜,我為祖國的這門醫學感到無比的驕傲!!

熱心網友

生病了,您看不看中醫? 由健康報與搜狐健康頻道共同策劃的網上論壇:“生病了,您看不看中醫?”8月16日下午在搜狐直播間舉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處長劉文武、中國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劉保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周平安和健康報副總編輯周冰作為論壇特邀嘉賓,在論壇中就網友提出的熱點問題分別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周冰:健康是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我們這次討論的題目“生...

熱心網友

生病了,您看不看中醫? 由健康報與搜狐健康頻道共同策劃的網上論壇:“生病了,您看不看中醫?”8月16日下午在搜狐直播間舉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處長劉文武、中國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劉保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周平安和健康報副總編輯周冰作為論壇特邀嘉賓,在論壇中就網友提出的熱點問題分別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周冰:健康是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我們這次討論的題目“生病了,您看不看中醫”,也是老百姓關心的話題。  在報社每天收到的大量來稿、來信、來電中,我們了解到廣大讀者對中醫藥領域的一些問題還是非常關注的,對于讀者的呼聲我們也盡力在版面上有所體現。今年以來,我們在中醫專刊上先后刊登了廣東省名老中醫鄧鐵濤的文章《中醫與未來醫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寫的《中醫研究的三個重要趨勢》,北京中醫大學教授王綿之對中醫藥大學生的談話《在“悟”字上下功夫》等名家言論;反映基層呼聲的讀者來信《“一刀切”切掉了我的處方權》和記者調查《農村“一技之長”人員有出路》,得到廣大基層衛生工作者的強烈共鳴;還有中醫專刊陸續刊登的《政協委員為中醫藥事業開處方》、《民間中醫文獻亟待搶救》、《“四大經典不能丟”》以及涉及年輕中醫的專業自信心問題、大學生學中醫的目的、中醫中藥分離問題、中醫發展方向等都是社會反響比較強烈的問題。特別是7月28日刊登了四川省梓潼縣中醫院老中醫蒲志孝寫的《中醫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一文后,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反響。蒲志孝在文章中提出,由于中醫科室經濟效益低下,在醫院里不受重視,甚至存在生存危機;中醫與中藥的關系問題;中醫藥人才培養問題;必須按照中醫自身的發展規律發展中醫;中醫藥也應該與時俱進等一系列問題。我們認為,蒲志孝提出的不僅僅是中醫行業內部的問題,也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在當今現代化、快節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大背景下,有著幾千年發展歷史,曾經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過不可磨滅貢獻的中醫藥,究竟還有沒有發展前途?人們生了病以后,還愿意不愿意看中醫?中醫在對哪些疾病的治療上還有優勢?對于當今的年輕一代來說,中醫是不可或缺的還是可有可無的?中醫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在現代醫藥沒有什么好辦法的一些領域如亞健康、養生康復以及對腫瘤、艾滋病等一些疑難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藥是否可以發揮出特色優勢……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論壇傾聽廣大網友的聲音,與大家一起展開討論,并將在中醫專刊上為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提供百家爭鳴的園地。  目前社會上許多醫療機構對中醫類科室進行宣傳的時候都會涉及“中醫可以治療各類慢性病、疑難雜證”等,是不是凡是西醫看不好或者難治的病中醫都能看得好,越是復雜的、沒治的病越是應該找中醫看,從中醫的治病機理來說,中醫到底對哪類疾病確有療效?  周平安:有許多虛假廣告、夸張不實的宣傳,純粹是為了騙人錢財,不知坑害了多少人,也毀壞了中醫的名聲。廣大醫務人員對此深惡痛絕,希望政府采取措施堅決制止。  中醫可以治療各種慢性病和疑難雜證。在改善癥狀、減少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絕不能說“凡是西醫看不好的或者難治的病,中醫都能看得好”。從臨床經驗來看,西醫看不好的病、難治的病,中醫治起來也不容易,西醫好治的病中醫也好治。至于說“越復雜的、沒治的病,越是應該找中醫看”這種說法更是片面的。應該中西醫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  中醫治病的機理是什么?用最簡單、最概括的話說就四個字:“糾偏求平”。要糾偏,首先要找到偏,什么地方偏,是偏盛還是偏衰?這是診斷,診斷清楚了,就要糾正其偏。中醫治病就是以偏糾偏。比方發燒,就是溫度高了,用藥物或什么別的治法把溫度降下來。這就是中醫所謂的“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偏了,達到平衡,病就好了。偏有多種多樣,陰陽、氣血、水火、臟腑、經絡等等。通過糾偏達到平衡,“陰平陽秘”,就把病治好了。  患了哪些病找中醫治療更好些呢?我個人認為:第一,大量的亞健康狀態、功能失調性疾病,病人有痛苦,而西醫檢查不出陽性結果來,中醫通過調理,將亞健康狀態治愈于萌芽之中。第二,某些西醫雖然診斷明確而療效不好的疾病,如糖尿病并發癥、心腦血管病、膠原血管性結締組織病、肺間質纖維化、晚期腫瘤及某些合并癥等。第三,病毒感染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帶狀皰疹、艾滋病等,中醫都比較有優勢。  一般認為中醫是“慢郎中”,“急病看西醫,慢病找中醫”的說法有沒有道理?中醫在治療急證上有沒有優勢的地方?  周平安:這種說法不夠全面。我認為,治療慢性病和功能失調性疾病,中醫有優勢,外傷急救和外科手術西醫占優勢。就內科而言,對細菌感染性疾病西醫有優勢,治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醫有優勢,某些疑難危重疾病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好。我想舉個例子:1998年冬季,北京流感大流行,多是高燒,西醫打針輸液幾天退不了燒,而我們東直門醫院的感冒合劑,基本上三付藥治愈,這不能說中醫治不了急證吧?其實,中醫學是在治療急證中發展起來的,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他治療急性熱病的經驗總結。歷代大醫家哪個不是靠治療急證、重證而出名的?古代有“跑馬看溫病”的說法,因溫病起病急、轉變快,必須急病急治,這不能說是“慢郎中”吧?  現在很多中年人或者年輕的白領也喜歡用中醫的方法調理,比如采用中醫的按摩、中醫的食療藥膳等對自己進行一些保健。怎樣知道自己是處于亞健康狀態了?中醫在對亞健康的調理方面有哪些特長呢?  劉保延:我想從亞健康的概念上可以看出,亞健康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是一種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這個狀態的特點是一個人有某些狀態方面的不舒服,比如疲勞、失眠、頭疼、渾身疼痛等癥狀,但是臨床檢查卻沒有明顯的生理病理變化。臨床上西醫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沒有明顯的病因,就很難治療。而中醫是對人的狀態方面比如陰陽的偏盛、偏衰進行調理性的治療。因此,中醫在對亞健康人群的治療調理方面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中醫是在人的疾病處于萌芽狀態的時候,還沒有發生病理性變化的時候,就去進行調理。為什么中醫治療手段比較多呢?因為這種狀態的東西,不是某一個局部的東西,而是全身狀態的一種系統,所以中醫開出的中藥是復方,是針對人體全身的調理。中醫的針灸、按摩都在全身的調理方面有獨到之處。所以中醫治病不是一種對抗性的,而是通過調理來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中醫的針灸、按摩、太極拳等方法,可以通過這種調理,通過自身的鍛煉,使人的機能狀態得到調整。這也就是中醫常說的“上工治未病”。  中醫骨科的小夾板、手法、外用藥等不用開刀,病人痛苦小、醫療費用低,還有針灸、按摩、拔罐等傳統療法確有療效,非常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可是醫院里的有關科室卻不斷萎縮,在中醫的簡便驗廉療法上國家是否應該出臺一些扶持政策?  劉文武:中醫的這些傳統治療方法數量上在萎縮,這是一個事實,尤其在我們的大的中醫機構里。我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這么幾個:  一個是患者對中醫外治方法的認識和接受程度。比如說,小夾板治療骨折應該是很好的,動靜結合,非常有利于病人的功能恢復,但是小夾板屬于閉合復位,骨折的對位不是很好,不像西醫手術以后,把骨頭接得嚴絲合縫,然而西醫手術以后,往往引起功能的受限,小夾板對位一般要求2/3以上即可。有時候患者對這種情況不理解,照了X線片一看,你這個沒有對好。實際上患者應該最后追求解決功能問題。還有就是一些外治的中藥比較有味道,手法治療時間比較長,病人不太容易接受。  還有就是經濟利益問題。現在中醫的外治方法,應該說是價格比較便宜,比較方便病人。但是這個過程中消耗的人力比較大,技術要求相對比較高一些,收費價格卻上不來。大家知道,目前醫院要靠看病維持醫院正常運轉,這些中醫外治方法雖然簡便驗廉,醫生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也不用。我做個手術,收入還高還快,打個石膏就完了,就不用再管了。  再一個就是醫療糾紛的問題。醫生往往因為害怕萬一患者因為骨折沒有對好位而打官司,就放棄使用小夾板,開刀動手術,收費高還沒有風險。  還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一些政策、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影響了中醫傳統的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發展。  與西醫相比,中醫在哪些領域是領先的?  劉保延:我想中醫最主要的領先,是在很多疾病原因不明的情況下,或者原因很復雜的情況下。從現代醫學來說,往往需要搞清病因,進一步找到阻止這種病因的方法,才能起到效果,中醫在這些方面不需要明確地知道病因可能是什么,或是什么病毒,或者是哪一個方面的具體的一個問題,但是可以從人體的狀態掌握引起變化的規律,可以通過這樣的一種調節,達到治療的目的。對那些發病范圍很廣泛或疑難的疾病,病因不太清楚時,中醫的一些優勢可以發揮出來。比如2003年對SARS的治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SARS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沒有明確的治療藥物。中醫不太關注到底是什么病毒,而是關注人體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可以很快地進入角色,來發揮作用。  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方法很多,我覺得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適用范圍。比如針灸,我覺得它的特長就在治療痛癥效果比較好,調節臟腑功能比較好。剛才周教授已經比較詳細地闡述了對病要分類,像中風、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一旦病理過程形成后,不可能很快治愈。手術也只是解決一個部分的問題,徹底解決往往做不到,現在大家比較公認的是,對這一類的疾病,一定要綜合治療,長期地綜合地進行治療和康復。所以關鍵是每一種治療方法要找出自己的位置,你對這個病哪一個方面能發揮作用。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應該這么看,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療方法有各自的一些特點。  中醫人員希望在政策上得到哪些支持呢?  周平安:我覺得中醫的研究在很多領域都是現代的科技前沿,比如中醫是從人的整體去把握,而現代醫學是從細胞,從一個局部的角度去研究,所以它的研究方法是近代社會已經建立起來的東西,可以拿過來用。中醫研究的是復雜的系統性的東西,這個方面從現在的科技來說,也是一個研究的前沿,不可能照搬現成的研究方法。古人是把思路想法提出來了,但是要揭開這個謎,必須要投入很大的經費,而且要加以研究才可能取得成功。再一個中醫研究的是整體的人,是人與環境的關系,所以涉及相關的學科非常多。因此,在中醫與多學科的合作方面,協調方面,我覺得國家應該出臺更多相應的政策,幫助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能夠理解中醫。多學科的人理解中醫,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真正地揭開中醫的許多謎。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既體現在資金上,也體現在對中醫科學性的認識上。我覺得目前在這方面還遠遠不夠,主要是對中醫的科學性認識不夠。  劉保延:中醫的許多理念現在看也是先進的,國家應該把中醫作為科學的一個研究領域,這個觀念的突破對于中醫的發展將有一個很大的作用。  中醫的優勢是臨床療效,但往往是憑著病人的主觀感覺,而西醫的療效卻能拿出客觀的依據和指標,能否用西醫的療效評價標準來衡量中醫?  劉保延:中醫和西醫應該用同一個標準,所謂標準就是一個稱,用這個來衡量各自的優勢是什么。關鍵現在西醫的標準局限性太大,西醫比較關注人的局部,關注看得見的東西,能夠量化的東西,但是在人體里很多東西是不可量化的,是看不見的,不能夠定性的東西。  現代醫學關注客觀指標,看起來比較客觀,但是反映不了客觀人體的變化規律。我的觀點是中醫和西醫應該聯合起來,完善共同的尺子。客觀指標只是一個方面,比如慢性疾病,基于病人報告的結果,怎么把它變成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呢?還有人的生活質量的改善,能不能作為一個客觀的指標,還有與這個病人相關的社會、家庭的評價指標,比如照顧病人的人,也有他的觀點,也可以作為一個評價的尺子。還有保險部門、管理部門,比較注重衛生經濟的東西,這個也可以作為一個指標,大家共同聯合起來,去完善這個指標體系。這樣完善以后的指標體系,再來衡量不同的學科,看你在哪個方面有優勢,把各自的優勢找出來互補,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比較客觀的一個評價的體系。這樣我們中醫的特點可以顯現出來。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西醫已經開始認識到了,他們現在比較注重重大事件的變化,重點指標的變化,也注重病人自覺癥狀的變化,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大家共同來做這件事,這個事可能就容易做好。  中藥是純天然的物質,為什么也會發生毒副作用?  周平安:絕大多數的中藥的確是純天然的物質,但純天然不等于就無毒。漢代《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說明天然的植物藥可以引起中毒。我的老師顏正華教授曾告誡我們:“中藥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有利者,消除各種致病因素,改善臨床癥狀,恢復和重建臟腑機能平衡;有害者,引起器官組織功能或實質損害,甚至導致藥源性疾病。”中藥的應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中藥具有安全、有效、毒性低、不良反應少的特點。但當藥物選材不精,或炮制不當,或對藥物偏性認識不足,或使用不妥時,則不僅影響藥效,而且會產生各種不良反應,甚至威脅生命。藥物的選材、炮制暫且不講,這里談談對毒副作用的看法:第一是對證問題,如寒證要用熱藥,虛證用補藥,以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使其達到平衡,這是對證,否則寒證用寒藥,虛證用瀉藥,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吃反藥了,必然會出現毒副作用,使病情加重。第二是用量,藥物治療,除去要對證,用量也很重要。用量太少,達不到有效劑量,猶如杯水車薪;用量過大,則傷了正氣,過猶不及。比如一個人特別的饑餓,你給他食物,量太少,不能解饑,量過多,反會漲壞肚子,無毒的食物尚且如此,何況有毒的藥物?第三是療程,療程一定要適中,太短易復發,過長易傷正氣,都不適合。早在兩千年前的《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告誡不能說不明確。聯系到小柴胡事件、龍膽瀉肝丸事件,我的肯定回答是:藥無過,乃人之過也。藥是治病的,用之不妥,不怪藥,應責人。或是醫生用藥不對證,或是用量過大,或是療程過長,否則是不會出問題的。歷代醫家對“毒藥”的態度不同,有認為這是霸道之品,虎狼之藥,寧可治病無功,亦絕不敢用,這是庸醫。有認為毒藥即良藥,善用者可斬關奪隘,愈病于頃刻,能駕馭毒藥的才是良醫!歷代名醫如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都善用毒藥以治療疑難病,為我們樹立了典范。至于社會上宣傳的“中藥是純天然的藥物,無毒副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健身”是片面的,不科學的,也可能是別有用心,欺騙顧客,其推銷產品,不可輕信。  支持方:(85人)  →既然中醫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那么它的存在就會有它的道理。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所以我相信中醫,也會一直支持中醫,中國人當然要支持自己的醫學!  →中醫在治療一些慢性病方面,確實存在著優勢。我看好中醫藥在臨床上的優勢作用,也相信中醫藥必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有了病就要看病服藥,原則上中醫沒把握的才看西醫。別的不說,西藥是化學藥物,副作用大。中醫是藥、食同源,即便有副作用也很小,不誤事。  →我支持中醫,因為中醫是天人合一,與人為善的綠色療法,是最具人性的醫學手段。  →中醫的療效總體上還是不錯的,只是有些混雜其中的庸醫劣藥擾亂了中醫市場,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呀!  反對方:(17人)  →中醫?醫院里最賠錢的一個科室,買藥太貴,而且浪費煤氣去熬,還不能放糖,太不方便了,中醫的藥片,還可以考慮一下,不過現在造假太多,藥材質量還是個問題……  →俺是學西醫的,覺得中醫這玩意雖然有時候還真有效,可是怎么想也想不出科學依據來。中醫是經驗醫學,從神農嘗百草就是。經驗醫學我總覺得是經不住考驗的,所以盡管好多人都說中醫管用,有病我也不會去看中醫的(我指的是大病,感冒這種病不看也能好,所以不包括在內)。  →中醫太麻煩了,而且藥價還不便宜。我去年覺得有點不舒服,看了中醫,給我開了快三百元的藥,然后那些煮好的藥袋放進冰箱里,但我還是忘記喝了,結果三百元的藥白白扔了。  第三方:(17人)  →我既相信西醫,也相信中醫,兩者都為我治愈過大病。因此我認為,問題不在于西醫還是中醫,而在于是什么樣的大夫,在于大夫的醫術、醫德。  →中醫與西醫各有利弊,從治病救人的原則上談不到什么好與壞,從治療效果上看,西醫效果比較快,但是也不能忽視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中醫用藥重在調理。  →我認為應該急癥用西醫,保健用中醫,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抓住老鼠,并不是單純地治好病,而是應該保持健康的狀態,二者如果共同作用,可能更為有效吧!  →我認為看病應該根據病情來選擇中醫或西醫,有的病中醫確實有效,但是碰上急癥和外傷等,還是西醫來得快,我的原則是根據病情來定。     jiang我是一名從事十幾年臨床工作的中醫醫生,也可以說是“半信”中醫醫生(學中醫專業的畢業后搞中西醫結合)。從內心我特別喜歡中醫,因為她博大精深。看了健康報7月28日中醫專刊刊登的四川省梓潼縣中醫院老中醫蒲志孝寫的《中醫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一文,蒲志孝在文章中提出了由于中醫科室經濟效益低下,在醫院里不受重視,甚至存在生存危機等一系列問題。我對中醫有這樣的體會:要學好中醫不知比學好西醫要難多少倍。越學得好的中醫醫生,治病時開的處方藥味越少,當然藥費就越低。試想誰愿意花畢生的精力去學一門連養家糊口都難的手藝(如果我們把學醫當成學手藝)?畢竟醫生也是人,也要養家糊口,他們首先得治好自己及家人的“餓癆病”(填飽肚子)。這也是為什么中醫人員“自己的地不種,去耕別人(西醫)的田”的原因,也是中醫的路為何越走越窄的根本原因。  郭玉鴿我是學中醫的,我覺得,無論中醫、西醫,看好病就行,兩者各有所長。就我本人來說,我更多的是看中醫,我覺得目前好多江湖騙子打著中醫的旗號,干騙人的勾當,把中醫的名聲都搞壞了,所以現在有些人不相信中醫。作為一位衛生工作者,雖然我不在臨床工作,但我仍有責任為中醫的清白而努力。試想,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豈能就此消失。有人說,中醫治病慢,我不認為,中醫很多時候也是立馬起效的,因為目前看中醫的大多是西醫看不好的病,這些大多需要慢慢調養,所以看起來就覺得中醫起效慢了。支持方:  ●我不希望中醫滅亡,畢竟中國還有很多窮人,這些人看不起病,能用中藥就不錯了。  王世杰:對于中醫,相信者有之,批判者有之。不管哪種,只要不帶偏見,只要真正的熱愛,對中醫都是一種福音,對醫學、對科學、對文化、對人類都是一種進步。絕對的相信是一種忠誠,忠誠者總有充實感和幸福感。批判是一種叛逆和涅??,批判者常常被痛苦所包裹。絕對相信中醫,并不斷挖掘她的是忠厚的中醫人,批判中醫并促其發展甚至革命的是勇敢的中醫人。不管哪種都是中醫人。我贊賞那些為中醫發展不斷尋找出路的理論家,我更敬佩那些為中醫的繼承與發展默默無聞地做著一個個具體工作的人,還有那些在臨床第一線堅守陣地的中醫大夫們。  鶴鳴九天:我是西醫,對有些疾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確實不錯。但中醫只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有優勢,顯然已跟不上西醫了。順時者昌,逆時者亡,中醫的消失已是遲早的事,當然,這是人們不敢直面的。平心而論,我不希望中醫滅亡,畢竟中國還有很多窮人,而且隨著貧富懸殊的加劇,窮人會越來越多,這些人看不起病,能用中藥就不錯了。  玉錦堂:目前中醫大夫水平總體下滑,一個關鍵因素是他本身不夠自信,在各種誘惑下顯得浮躁,這也是這個時代人的通病。但我相信中醫藥還是有出路的,因為有我們這些人在關注!我是一個基層中西醫結合醫生,深感中醫藥產業所面臨的多層次問題,希望大家能多關注中醫藥,無論你持何種觀點。  李白:我本是學中醫的,而且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在本地方也是小有名氣的。可我現在卻在搞西醫臨床,因為醫院里中醫科如同虛設,病人少,收入低,領導們不會做虧本的事,針灸科更差,開了3個月就關了,效果挺好,可是收費不上去,反正跟經濟有關吧。另外,我們年輕的醫生感覺搞中醫前途渺茫。衛生部門規定中醫只能開處方,不得超范圍,如注射、手術等,這極大地限制了醫生的全面發展。一個年輕的中醫師,他開出的中藥有多少病人能口服更心服,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件事,同一個病人,同樣的藥,一個20多歲的中醫和一個60多歲的中醫開出來,病人反映出來的效果可能就差很多,這對年輕中醫師不能不說是一個打擊。我想說的很多,一時也難以理清,反正中國傳統醫學再不拯救,真的將瀕臨滅門!  反對方:  ●中醫領域存在著一種靠口誅筆伐來壓服他人的傾向,誰要敢越雷池一步,便會遭到一伙所謂“鐵桿中醫”的指責,嚴重影響了中醫學的健康發展。  weelee:當前在科學的任何領域,都是靠科學證據在說服他人。但中醫領域卻存在著一種靠口誅筆伐來壓服他人的傾向,結果搞得處處是研究禁區,誰要敢越雷池一步,便會遭到一伙所謂鐵桿中醫的指責,嚴重影響了中醫學的健康發展。將一些沒有根據的教條當成圣經,不許驗證,更不容修改,并且把這些教條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混為一談,長此以往,誤人子弟。  wm:中醫是祖國文化遺產的精華,理論高深,用藥講究,而今的中醫工作者洋為中用,不土不洋,再加中藥的質量嚴重影響到中醫治療的效果,湯劑的繁雜使部分人難以接受。  老馬:西醫的理論和科學方法占有明顯優勢,中醫靠把脈就能看病,顯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中醫要有真工夫,如西醫不能治的艾滋病,中醫解決了,這樣中醫才有底氣,不要空喊發展中醫。  第三方:  ●中醫院不要盲目發展,要順時依勢,逐步縮小。  ●中醫是很高明的戰略家,西醫是很好的戰術家。  浪名:我是一名中醫住院醫師,既從事中醫也從事西醫,更多的時候是從事西醫。在西醫效果不好的時候,再配上中醫,其實是中醫治好的。我們在危重病的治療上,看到了單純用西醫不能達到的效果,表現出中西結合的威力。今天,健康報上有人說:“中醫與西醫就像女人與男人”,很大程度上顯現出中西醫的不同,中醫是感性的、意象的,西醫是理性的。我的體會是兩種思維方式有著沖突,西醫醫生很難學好中醫,中醫醫生學了西醫也會影響他的中醫水平的發揮。最好先熟練中醫,再去熟練西醫,之后再重新學習中醫。這樣,中醫才會少變質,才能兩者都運用得靈活。或者干脆學習其中的一種。  阿華:我是一名中醫主任醫師,是一家擁有120急救中心的中醫院的科主任,在北京某大型中醫院學習過一年,親臨過多名國內最知名的中醫專家病房與門診的臨床工作,仔細對比過各級西醫院與中醫院醫療工作。中醫在某些方面療效稍好一點,但還不能叫有優勢,這是指一些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并且這些方面都在被西醫蠶食,其療效正逐步好于中醫,所以中醫在臨床上由可有可無逐步變成了沒有為好甚至為最好。老百姓的需求、各級西醫院的迅猛發展,以及各級中醫院的萎縮就說明了這一點。用草藥治病不只是中國有,西醫發達前,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用其治病的經驗和方法,是人類得以生存下來的法寶。只是各民族用草藥治病所依據的理論各成一統,各個自圓其說,所表達的方法不同而已。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原始方法在絕大多數國家已被淘汰,在中國也只是來得慢些罷了,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需要即存在,目前還有少量的需要,所以中醫院不要盲目發展,要順時依勢,與時俱進,逐步縮小。少部分可留著科研用。所以看病要先選西醫,明確診斷后,極少部分可在某段時間用一點中藥治療。平心而論,我這是不帶偏見的公正評價,也是作為一個醫生應有的最基本的醫德。  陳斌:在應對病癥這個敵人時,中醫是很高明的戰略家,但在診治戰術手段上有所不足;西醫則相反,是很好的戰術家,但在診治的整體戰略上,西醫是不足的。

熱心網友

其實看中醫的也不少,因為有些病西醫治不了;不過中醫理論確實比較復雜,辯證要比西醫難得多,好中醫少,混飯吃的多

熱心網友

首先是中藥在應用時太麻煩,口感也不行,其次是中醫人才普遍水平偏低,好中醫太少,不是理論水平太低,就是脫離臨床太遠,所以臨床上常常影響療效,再有打著中醫藥騙人的太多,只要是騙人的醫藥廣告多打著中醫藥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