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篇余秋雨<山居筆記>的讀后感,哪位大蝦貢獻一下?萬分感激!
熱心網友
再讀余秋雨新版《山居筆記》閑暇之余,再讀余秋雨先生的新版《山居筆記》,依然感覺通體魅力無窮,依然百讀不厭愛不釋手。 偶然翻到《蘇東坡突圍》一篇,覺得題目很誘人,便孜孜不倦的讀起來。 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本應是他所處的年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的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可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 古往今來的世俗社會的機制,何嘗不是如此?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而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瞬間,便轉化為起哄式的貶低,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披露的真是淋漓盡致。 令人可笑的是,當時蘇東坡被流放黃州,就連神宗皇帝自己也不相信,竟然是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的情況下,判了蘇東坡的罪。無奈,蘇東坡只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走向那令他滿心僥幸與滿心絕望的監獄。 然間,批評蘇東坡的言論如狂風暴雨一并向這位當代大文人席卷而來。究其原因,正如他弟弟蘇轍所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才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磣,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故此,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妒恨。 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正是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例如李定、又如王圭、再及李宜之,逐一紛紛跳出來,樂得投井下石,爭相撐順風船。然而,最令人震驚的還是那位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也既然因為妒忌而陷害過蘇東坡。 歷經百般磨難的蘇東坡,一心想著死。他覺得連累了家人。對不起老妻,又特別想念弟弟。便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有一首:“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埋骨的地點,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別的,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不知那些天他在鐵窗是否抱怨甚至痛恨詩文。沒有想到,就在蘇東坡走投無路之時,一種散落四處的文化良知開始匯集起來,他的詩文竟然在這危難時分產生了正面回應,他的讀者們慢慢抬起來了頭,要說幾句對得起自己內心的話。很多人不敢說,但畢竟還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了,但畢竟還有俠義人。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至此,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再度蒸餾與升華。他,真正的成熟了! 讀完之后,心潮起伏,久久難以平靜。猶如品嘗最最美味的精神大餐,倍感怡情悅性、興奮不已難以自己。 再度感悟那人生的哲理: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睛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符,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