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唱的歌真甜"是一個運用了通感修辭格的句子嗎?你能舉出其他例子嗎?可以講給學生的.

熱心網友

最典型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寫景名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似的。”是用歌聲來比喻嗅覺上的荷花的清香。這些都是視覺、觸覺、嗅覺、聽覺之間相互挪移、“疊合”后而獲得的獨特感受。 下面尼采的這首《威尼斯》,就大量使用了通感,你可以辨析一下。 威尼斯 尼采 最近,在暈黃的夜晚, 我曾來佇立在橋邊。 遠處傳來了歌聲; 它迸出點點的金光, 掠過蕩漾的水面。 游艇,燈火,音樂—— 醉沉沉地向暮色中飄去`````` 我的靈魂,像弦樂演奏, 被無形的手指撥弄, 暗暗演唱共渡樂之歌, 感到多彩的至福的戰栗。 ——可要人在傾聽? 另外,補充一下: 我們認為,通感是一種獨立的“修辭手法”,不同于比喻,但是在運用通感的時候,一般兼有“比喻”的修辭格。 通感應是一種修辭格,與比喻、移就、比擬是并列的,它們之間并不互相沖突;如果一個句子有了通感,又有比喻或移就或比擬,這是兼格。修辭學上一直是承認有兼格存在的;即便是一段文字同時使用“通感”和“比喻”這兩種修辭格,也可從錢鐘書先生《通感》中的又一段文字里得到間接的證明:“我們《禮記》里的《樂記》有一節極美妙的文章,把聽覺主要跟視覺拍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通 “墜”), 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鉤,累累乎端如貫珠?!稑酚洝防锬且淮w貼入微的比喻,使亞里斯多德的枯燥、粗略的說法相形見絀,同時也比后世詩歌里一般對聲音的描寫多一層曲折?!苍S不但指聽覺通于視覺,而且指聽覺通于肌肉運動覺:隨著聲音的上下高低,身體里起一種‘抗’、‘墜’、‘攀’、‘落’的感覺?!卞X先生這里就認為《禮記》中的那段文字既有通感,又是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