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一點是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也就是明治天皇已經通過政變取代了幕府的統治,掌握了國家的實權.同時明治天皇也是個有本事的統治者,在日本當時的內憂外患中他看到了日本要想立足,就要向西方學習,他采取了很多很有實際的措施,使日本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而當時的中國,不用多說,誰都知道真正的掌權者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光緒帝毫無權力,且他維新起用的人多是些讀孔孟之道的書生,百日維新的很多措施觸犯了那些守舊勢力的利益,他們是決不能容忍的.所以百日維新失敗了.
熱心網友
兵權。
熱心網友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并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于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也就是明治天皇已經通過政變取代了幕府的統治,掌握了國家的實權。同時明治天皇也是個有本事的統治者,在日本當時的內憂外患中他看到了日本要想立足,就要向西方學習,他采取了很多很有實際的措施,使日本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而當時的中國,不用多說,誰都知道真正的掌權者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光緒帝毫無權力,且他維新起用的人多是些讀孔孟之道的書生,百日維新的很多措施觸犯了那些守舊勢力的利益,他們是決不能容忍的。所以百日維新失敗了。
熱心網友
一、明治天皇實行維新時是得到了地方實權勢力的支持,加上掌握了軍隊,有了暴力資本,而光緒帝是個傀儡,有名無權,地方的實力派又絕大部分反對變法。二、中國的封建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變得根深蒂固。封建專制在我國的清朝時期達到頂峰,而日本常年的軍事割據,幕府實際上就是相當于我國春秋時期的霸主,各地方政權在服從幕府統治下各自為政,各有法制。三、中國的封建保守勢力極其強大,改革派根本就不能和他們抗衡,一保守派旦反撲,改革派就土崩瓦解。
熱心網友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并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于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思路分析]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是中日兩國在面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僅引進西方技術,更引進西方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中國僅僅是引進技術。中國盡管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來講,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上層建筑是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此,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會失敗。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會。這最終導致兩國大相徑庭的結果。(1)社會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維新,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斗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增強。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于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2)領導力量不同:其一、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其二、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發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其二、在中國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于資產階級維新勢力并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4)國際環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于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其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愿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另:時代背景國內 明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于極端孤立地位戊戌變法: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很強大國際 明治維新:世界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并開始瓜分中國 領導者 明治維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戊戌變法: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加者 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改革措施政治方面 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戊戌變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方面 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戊戌變法: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社會生活方面 明治維新: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戊戌變法: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準許設報館,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 明治維新: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戊戌變法:精練陸軍,擴建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