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日本轟炸珍珠港一直被認為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偷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長期緘口不言的當事者將他們所知道的內幕公之于眾,使得人們越來越相信:美國早已獲知日軍的偷襲計劃,而珍珠港事變只是羅斯福的苦肉計,甚至是其精心策劃的一個陰謀。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出動兩批共354架飛機,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位于夏威夷群島主島瓦胡島上的珍珠港基地進行了空襲。   從后來掌握的材料看,美國首先破譯了日本的外交密碼,隨后又破譯了日本直到戰爭結束時都認為是萬無一失的海軍密碼JN-25(又稱“紫色電碼”)。為保護這個機密,因破譯日本密碼所獲得情報的使用者被嚴格限定在羅斯福、丘吉爾、馬歇爾和前線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和蒙哥馬利等人的范圍內。  荷蘭退役海軍上將約翰·萊尼夫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后是荷蘭流亡政府派駐華盛頓的上尉武官,曾在軍備方面幫過美國海軍的忙,是海軍各部門的朋友。彌留之際,他在一所醫院的氧氣室里透露了他所知道的珍珠港事件內幕:  1941年12月2日,萊尼夫去找美國海軍情報局的朋友聊天。閑談中,萊尼夫向情報局情報部主任西奧多·威爾克森少將和其他情報軍官打聽最近有什么情況。“2日那天,”萊尼夫回憶,“當一個美國海軍情報軍官指著墻上的一幅地圖,說:‘這里是日本特遣艦隊正在東進的地方’時,我大吃了一驚。”地圖上的這個位置在日本與夏威夷之間。  日本發最后通牒 翻譯錯誤終延誤  1941年12月6日,華盛頓破譯了一份由14部分組成的電文的13部分。在讀完了這13部分的內容后,羅斯福馬上找來了他的首席顧問哈里·霍普金斯,說:“這就意味著戰爭。”  羅斯福讀到的這封電報,是日本政府發給其駐華盛頓大使館的一份加密電報,從某種角度講,也是日本政府的“最后通牒”。在這份電報中,日本政府希望在開戰前與美國進行最后的談判,避免戰爭的發生。由于日本大使館在報文傳輸和翻譯、打印中出現了問題,這份電報并沒有在戰爭爆發前送抵美方官員手中。相反,倒是美國情報人員先期截獲了電報,經翻譯后交到了羅斯福手中。但是,由于美國人對日本密碼的破譯還沒有完全掌握、負責翻譯電報的人員對日文的行文規則又不甚了解,這使羅斯福看到的電文與戰后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出示的電文原稿在語氣上大相徑庭。  而最終當滿頭大汗的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將譯好的電文交到赫爾國務卿的手中時,第一批炸彈在珍珠港爆炸已經是一個小時以前的事了。強忍心頭怒火的赫爾自然無暇去核對電報內容,只是用眼睛白了野村大使一眼,然后朝大門的方向噘了噘下巴。  太相信海軍實力 總統選擇苦肉計  當確信日本艦隊正在駛近夏威夷之時,羅斯福和他的顧問班子面臨著三種選擇:一、向全世界公布日本特遣艦隊已經駛近;二、命令金梅爾和肖特派出所有的遠程偵察機去發現日本艦隊。前兩個選擇無疑會消除珍珠港的威脅,但這同樣會引起日本人的疑心,弄不好還會更換他們的密碼。  剩下的只有第三種選擇:讓在夏威夷的兩位指揮官金梅爾和肖特繼續蒙在鼓里,讓日本艦隊偷襲成功。  1941年5月,馬歇爾曾交給羅斯福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提到夏威夷瓦胡島是世界上最為堅固的要塞,任何敵對的海軍力量在靠近珍珠港前都會被摧毀。珍珠港水道很淺,根本無法進行魚雷攻擊。同時,一直從美軍情報部門傳來關于日本飛行員效率低下、日本飛機屬于世界二流水平的報告。這顯然誤導了羅斯福的決策,使他過分相信美國海軍的力量。  導致羅斯福作出錯誤判斷的另一個因素來自美國情報部門。他們判斷:來襲的日本海軍只有兩艘航母,而實際上卻來了六艘!   聯合公司遞送警報 轟炸機飛走才遞到  據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喬治·馬歇爾將軍說,他自己是直到7日下午1時多才知道破譯密碼的內容的。為保護這個機密,不讓日本人得知他們的密碼已經破譯而更換新密碼,他堅持用西部聯合公司郵送警報。而當消息送抵之時,最后一架日本飛機已經飛走好幾個小時了。  在整個事件中,最為無辜的應屬時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的赫斯本德·金梅爾上將了。根據金梅爾的孩子的回憶:12月7日,他們的父親透過一扇打開的玻璃窗吃驚地看著窗外日本飛機在珍珠港上空肆虐。突然間,一發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胸。慶幸的是,子彈擊中了放在口袋里的眼鏡盒,落到了地板上。金梅爾彎腰撿起子彈,將他放到口袋里,默默地說:“我真希望它把我打死。”幾分鐘后,當他從辦公室走出來時,有人發現,他肩上原本金光閃爍的四顆金星,此時已被他摘下兩顆。他的戰爭就此結束了。  1941年12月7日早晨7時35分,飛抵珍珠港上空的日軍飛行編隊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中佐發出信號:“虎!虎!虎!”這表示日軍的奇襲已經成功,美國人沒有防備。20分鐘后,第一批炸彈傾瀉而下……后來,淵田寫到,那天“珍珠港上空分外晴朗”。  7時58分,珍珠港發出如下呼號:“珍珠港遭到襲擊。注意,這不是演習!不是演習!”  這呼號隨著電波傳遍了世界。 。

熱心網友

我覺得美國事先偵之此事的傳聞不可信,這是軍事史上一次成功奇襲范例。美日之間為彼此的利益一戰不可避免,小日本在先發制人的情況下策劃了戰爭行動,老美麻痹而沒有防范才使得自己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喪失殆盡,從而在太平洋戰場上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以這樣的代價去贏得國民下定加入戰爭的決心未免太離譜了,更何況美國把自己國民的生命看的無比的重要,在珍珠港中死傷四千多人,試想他們會這么做嗎?而且美國并沒有肯定打贏這場戰爭,在扭轉局面的中途島之戰也是險勝啊

熱心網友

他要得到情報而不作出反應,那當時美國政府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拿自己的一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去換美國對日宣戰的借口,代價是不是太大了啊?對日本宣戰方式很多,指不過這一炸把美國炸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