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詩歌可以擴展成動人的故事,請問哪位可以擴展一下這兩篇白樂天的名作呢?
熱心網友
《長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歲時作的,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觀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這個歷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亂的制造者又是一個所謂“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詩的主題思想也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詩的前半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劈頭第一句就用“漢皇重色思傾國”喝起,接著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諷意是極明顯的。從全詩來看,前半是長恨之因。詩的后半,作者用充滿著同情的筆觸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從而使詩的主題思想由批判轉為對他們緊貞專一的愛情的歌頌,是長恨的正文。但在歌頌和同情中仍暗含諷意,如詩的結尾兩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輕國造成了這個無可挽回的終身恨事。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詩的客觀效果是同情遠遠地超過了諷刺,讀者往往深愛其“風情”,而忘記了“戒鑒”。這不僅因為作者對明皇的看法存在著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畫明皇相思之情上著力更多也很有關系。《長恨歌》的藝術成就很高,前半寫實,后半則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沒有豐富的想象和虛構,便不可能有“歸來池苑皆依舊”一段傳神寫照,特別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虛構中仍有現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人物形象生動,使人不覺得是虛構。語言和聲調的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融合無間,也都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琵琶行》是白居易貶江州的次年寫的,感傷意味雖較重,但比《長恨歌》更富于現實意義。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反映了當時妓女共同的悲慘命運。一種對被壓迫的婦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詩人把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至于敘述的層次分明,前后映帶,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飄忽易逝的聲音至今猶如在讀者耳際,以及景物烘托的渾融,如用“惟見江心秋月白”來描寫聽者的如夢初醒的意態,從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絕入神,所有這些則是它的藝術特點。(詩歌大量的內容是抒情,擴展?!不易------不過且提供予你以上資料)。
熱心網友
............. 回家想想。。。構思一下。。。。。
熱心網友
改為現代小說也許是不錯的體裁。我下去寫一下試試。
熱心網友
又是一個分別的時刻。我們誰都默默無語。相會的日子和快樂,卻也很短暫……這是一個送別的深秋,飄落的楓葉蕭蕭灑灑的落在了我的肩上。太陽已經落山了,夜風吹過了我的胸膛,感到有絲絲的涼意。分手的的時候,我們在一起喝酒。昏暗的燈火,搖曳的漁船和在岸邊的白馬。見證了我們的分別,坐在漁船中,手里端著酒杯;杯子里的酒,卻誰也喝不下去.因為誰都知道:喝完桌子上的酒,我們就要分別了......惆悵的時候,遠處的江面上傳來了悠揚的琵琶聲。那聲聲熟悉的樂曲扣動著我的心扉,仿佛讓我又回到了了從前。快樂總是在憂傷的時候出現,我們順著琵琶聲湊了過去,希望能看到琵琶主人那的容貌。而這時候,琵琶聲卻停了下了,仿佛如希望我們去尋找她。千呼萬喚、千萬次的懇求,我們終于見到了琵琶的主人:一個曾經青春年少,曾經美貌的女人。(未完待敘)
熱心網友
其實你要是感興趣未嘗不可以自己來寫,現在外面的長恨歌之類作品也沒什么新意。琵琶行之類更是很難寫的精彩,因此也沒見到有人寫出比較好的作品。你自己寫寫,加上自己的體會不是比看無聊的作品要好嗎?
熱心網友
長恨歌這個內容的故事已經很多了,已經上的銀屏了.琵琶行,不完全是敘事,大量的內容是抒情.改成長篇較難.可以擴展成一個短篇.不過情節離奇,按現在電視上每天演的那些戲說歷史劇改起來,或許就不是原詩的意思了.進間:夜晚人物:一個地方官,一個曾經的京城名妓地點: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大江上環境:喝得有點多過程:......結局:痛哭流涕,淚濕青衫.
熱心網友
看看俠客行 就知道拉
熱心網友
我回家構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