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中國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多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億美元,也就用了10多年時間,增速之快世所罕見,因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被很多人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看待,賦予了其很深的愛國主義意味。但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對于其最優規模的爭論在經濟學界也一直不斷。我國實行的是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已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占GDP的比例也接近40%,大大超出占GDP10%的國際公認的規模,而且是短期債務的15倍多。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很多專家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分析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據統計,中國擁有大約8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是除日本之外的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與人民幣國債的增長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政府以發行國債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錢,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當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成為美元本位制中的"人質",因為一旦美元全線失守,最大的受損者不是美國,而是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占美國GDP的1。5%。因此,面對著美元持續走低所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流失的風險,我們有必要考慮外匯儲備的規模及其結構,改變幣種結構,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適當增加其他幣種的外匯,特別是發揮外匯儲備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建立將儲備轉化為投資、將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新機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如果能將占GDP40%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后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于普及教育、醫療與社保、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并相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一些專家提出的,增加對民營企業的美元貸款,推進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國內企業加強與跨國大公司的技術合作和開發;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使更多的外匯儲備向資本市場流動;利用外匯儲備增加石油等戰略性物資的儲備;等等。那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意義深遠。上述分析表明,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中國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多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億美元,也就用了10多年時間,增速之快世所罕見,因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被很多人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看待,賦予了其很深的愛國主義意味。但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對于其最優規模的爭論在經濟學界也一直不斷。我國實行的是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已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占GDP的比例也接近40%,大大超出占GDP10%的國際公認的規模,而且是短期債務的15倍多。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很多專家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分析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據統計,中國擁有大約8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是除日本之外的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與人民幣國債的增長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政府以發行國債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錢,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當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成為美元本位制中的"人質",因為一旦美元全線失守,最大的受損者不是美國,而是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占美國GDP的1。5%。因此,面對著美元持續走低所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流失的風險,我們有必要考慮外匯儲備的規模及其結構,改變幣種結構,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適當增加其他幣種的外匯,特別是發揮外匯儲備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建立將儲備轉化為投資、將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新機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如果能將占GDP40%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后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于普及教育、醫療與社保、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并相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一些專家提出的,增加對民營企業的美元貸款,推進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國內企業加強與跨國大公司的技術合作和開發;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使更多的外匯儲備向資本市場流動;利用外匯儲備增加石油等戰略性物資的儲備;等等。那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意義深遠。上述分析表明,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中國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多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億美元,也就用了10多年時間,增速之快世所罕見,因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被很多人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看待,賦予了其很深的愛國主義意味。但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對于其最優規模的爭論在經濟學界也一直不斷。我國實行的是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已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占GDP的比例也接近40%,大大超出占GDP10%的國際公認的規模,而且是短期債務的15倍多。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很多專家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分析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據統計,中國擁有大約8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是除日本之外的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與人民幣國債的增長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政府以發行國債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錢,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當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成為美元本位制中的"人質",因為一旦美元全線失守,最大的受損者不是美國,而是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占美國GDP的1。5%。因此,面對著美元持續走低所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流失的風險,我們有必要考慮外匯儲備的規模及其結構,改變幣種結構,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適當增加其他幣種的外匯,特別是發揮外匯儲備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建立將儲備轉化為投資、將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新機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如果能將占GDP40%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后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于普及教育、醫療與社保、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并相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一些專家提出的,增加對民營企業的美元貸款,推進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國內企業加強與跨國大公司的技術合作和開發;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使更多的外匯儲備向資本市場流動;利用外匯儲備增加石油等戰略性物資的儲備;等等。那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意義深遠。上述分析表明,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中國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多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億美元,也就用了10多年時間,增速之快世所罕見,因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被很多人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看待,賦予了其很深的愛國主義意味。但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對于其最優規模的爭論在經濟學界也一直不斷。我國實行的是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已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占GDP的比例也接近40%,大大超出占GDP10%的國際公認的規模,而且是短期債務的15倍多。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很多專家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分析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據統計,中國擁有大約8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是除日本之外的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與人民幣國債的增長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政府以發行國債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錢,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當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成為美元本位制中的"人質",因為一旦美元全線失守,最大的受損者不是美國,而是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占美國GDP的1。5%。因此,面對著美元持續走低所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流失的風險,我們有必要考慮外匯儲備的規模及其結構,改變幣種結構,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適當增加其他幣種的外匯,特別是發揮外匯儲備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建立將儲備轉化為投資、將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新機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如果能將占GDP40%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后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于普及教育、醫療與社保、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并相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一些專家提出的,增加對民營企業的美元貸款,推進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國內企業加強與跨國大公司的技術合作和開發;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使更多的外匯儲備向資本市場流動;利用外匯儲備增加石油等戰略性物資的儲備;等等。那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意義深遠。上述分析表明,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中國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多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億美元,也就用了10多年時間,增速之快世所罕見,因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被很多人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看待,賦予了其很深的愛國主義意味。但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對于其最優規模的爭論在經濟學界也一直不斷。我國實行的是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已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占GDP的比例也接近40%,大大超出占GDP10%的國際公認的規模,而且是短期債務的15倍多。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很多專家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分析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據統計,中國擁有大約8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是除日本之外的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與人民幣國債的增長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政府以發行國債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錢,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當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成為美元本位制中的"人質",因為一旦美元全線失守,最大的受損者不是美國,而是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占美國GDP的1。5%。。
熱心網友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中國的外匯儲備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多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億美元,也就用了10多年時間,增速之快世所罕見,因此,龐大的外匯儲備被很多人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看待,賦予了其很深的愛國主義意味。但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對于其最優規模的爭論在經濟學界也一直不斷。我國實行的是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已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占GDP的比例也接近40%,大大超出占GDP10%的國際公認的規模,而且是短期債務的15倍多。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很多專家認為,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分析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會發現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據統計,中國擁有大約8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是除日本之外的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者。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是與人民幣國債的增長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這相當于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政府以發行國債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錢,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當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越多,就越容易成為美元本位制中的"人質",因為一旦美元全線失守,最大的受損者不是美國,而是持有美元資產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如果美元貶值25%,美元資產的持有者遭受的損失達到美國GDP的10%,其中,東亞各經濟體因持有美元儲備遭受的損失占美國GDP的1。5%。因此,面對著美元持續走低所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流失的風險,我們有必要考慮外匯儲備的規模及其結構,改變幣種結構,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適當增加其他幣種的外匯,特別是發揮外匯儲備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建立將儲備轉化為投資、將資金轉化為資本的新機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如果能將占GDP40%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后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于普及教育、醫療與社保、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并相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一些專家提出的,增加對民營企業的美元貸款,推進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國內企業加強與跨國大公司的技術合作和開發;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使更多的外匯儲備向資本市場流動;利用外匯儲備增加石油等戰略性物資的儲備;等等。那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意義深遠。上述分析表明,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其實,多少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利用好外匯,使之造福于全體國民,而不僅僅用來增加虛無的"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