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的敗主要責任在于誰?造成了軍中人才匱乏是諸葛亮的原因還是劉備?是否還有其它原因?
熱心網友
蜀漢政權是完成不了統一全國的重任的。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北方曹魏政權有著數倍于南方兩大政權的人力和物力,而當時蜀漢的“復興漢室”對廣大人民是沒有吸引力的。蜀漢的衰亡原因很多,站在蜀漢立場上“隆中對”的策略是正確的,但實施過程中關羽的剛愎自用,劉備的草率輕敵,諸葛亮和姜維用兵過多(主要是姜維)都是蜀漢衰亡的原因。而軍中人才匱乏主要是因為諸葛亮造成的,他事必躬親,其他士大夫很少有處理大事的經驗。地理位置也是造成人才匱乏的原因,西蜀地區人口稀少,那么人才自然也就不多了。
熱心網友
大勢所趨,魏的實力太強,蜀漢縱然打得一些勝仗,也動搖不了他的根本,蜀漢因為有前期的一些杰出人才還能夠三分天下,諸葛后期的人才儲備跟不上了,就掛了!
熱心網友
我寫了兩首詩,一是:天命昭昭淚難干,空擁五虎龍鳳全.大漢只應四百歲,豈是人力挽狂瀾? 二是:六出祁山累千軍,鞠躬盡瘁為虛名.審時度勢和為貴,天下百姓愿太平. 哈哈!見笑!
熱心網友
其實我感覺還是他不能使人民大眾受到很好的待遇的問題的在三國演義中開頭就是"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還是應該把三國的最后結局大體上說了的,就是漢的滅亡.
熱心網友
諸葛亮 仗打的太多了 民不聊生
熱心網友
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歷史事件、個人與國家的命運都離不開歷史的普遍規律。西蜀的最終失敗是歷史命運使然,歷史規律表明,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其最終歷史命運,三國時代,魏國是生產力最先進,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而蜀國一直都是最弱小的國家,在與魏國的長期戰爭中,它從來都處于弱勢,盡管蜀國有一個英明偉大的統帥--諸葛亮,盡管諸葛亮在六次北伐過程中曾取得不少勝利,但這些勝利從未在根本上震撼過魏國的統治基礎,魏國的實力始終沒有被大規模地削弱過,而蜀國經過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它的綜合國力在長期的戰爭遭受極大的削弱,劉備、孔明多年積累的人才儲備損失殆盡。它的戰略就是以攻為守,當它失去進攻能力的時候, 被滅亡的日子也就跟著來了。蜀國的統治集團雖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也不能一概地歸罪于劉備或者諸葛亮。畢竟,個人在歷史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熱心網友
其實是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要能自己將劉禪取而代之,那么西蜀肯定會統一中國的,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軍中的將才在劉備死后服從便就是諸葛亮。
熱心網友
敗在諸葛亮,當然大勢也是如此。